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思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内蒙、广西、宁夏和新疆5 个民族自治区,另有30个自治州、126个自治县,还有一些民族乡。据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共有9132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04%。至1996年底,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约有1亿多人。5个自治区,26个自治州,2/3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西部或与西部密切的中部地区。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率先发展地区和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着眼,认清优势,促进转换,重点发展,是发挥后发展地区优势的出发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这些后发展地区的兴起,即是成功地利用后发展优势的成功例子。日本成功地利用新兴产业技术追踪和国民凝聚的强烈生存竞争意识,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新加坡利用地理优势、航运优势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培植国际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电子产业;韩国利用劳动力资源、国际环境优势,先轻后重,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在高起点上,参与汽车制造业、电子产业、船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他们的经验值得后发展地区借鉴。

一、实施双向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自上而下条条块块式的经济运行机制;长期忽视经济平等,导致经济运行机制的低效率和横向经济协作的脆弱。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既有助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开放,同时,也可能导致民族意识日趋保守。为了促进两个转变,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有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

所谓双向开放,就是既要向国内的中东部地区开放,又要加大力度向东南亚、中亚、南亚、俄罗斯、外蒙和欧美各国开放。前者主要解决东西协作、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问题;后者是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与国际经济接轨,承担一定的国际经济分工。

首先,要做好对内开放,推动区际协作分工。少数民族地区对内开放的程度越高,区域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对内开放必须摆脱民族地方主义思想,认清开放带来的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和开发所需的技术、资金,并促成区域优势的显化,要通过优势的经济转换,承担区际分工,从经济上与中东部地区建立利益互动体系,获得共同发展的经济条件。

其次,要做好面向国际的对外开放,以外贸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30个民族与邻国跨境而居, 有较好的发展外贸的地缘条件。在对中亚、南亚、印支半岛和俄蒙的外贸中,现阶段的优势较为明显。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经济优势与境外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外贸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实施双向开放,必须能够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汲取别人的长处,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加快地区发展;走出去,即是认清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竞争,拓展市场空间。

二、认清后发展优势,促进优势转换

少数民族地区后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发挥后发展技术优势,提高发展速度。

首先,发挥后发展软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率先发展地区成功的发展战略、措施对策和管理经验,避免走发展的弯路。在我国率先发展地区成功运用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3种。一是优先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基础条件较好,效益潜力较大的地区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形成非均衡发展局面,提倡地区之间合理的竞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采用的政策措施有: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设立特区政策,建设开发区、保税区、免税区政策,开放边贸口岸等政策措施,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二是发展外向型或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采取了引资、融资、合资多种形式创办外资、独资、合资企业,运用“三来一补”等形式,发展两头在外企业;三是发展乡镇企业战略,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资源,面向农业和城市发展工业企业,兴办第三产业,使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其次,积极学习、引进、改良和购买具有成熟市场和市场前景较好商品的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选定突破口,高起点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发展步伐。

第二、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势转换,培植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优势,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土地资本投入和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在西部9省538万平方公里内,拥有占全国陆地资源总量43.9%的石油和78.8%的天然气(1995年),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等省;理论水能资源55749 万KW,占全国总量的82.5%;年可开发电量48836亿KWH,占全国的72.5%;全国50000亿吨煤炭储量中,89%集中在西部。此外,全国44 %的宜农荒地分布在西部;西部地区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从比较产业优势方面看,主要有资源开发型产业、草场畜牧业和若干经济作物业(如新疆的棉业、云南的烟草业)。同时,西部地区在“三线”建设时期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兵器、航空航天和核工业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优势,已建成2.9万个工业企业、45个重要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镇的产业实体。 这些是西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

第三、认清社会人文优势,促进其经济转换。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人文社会优势,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这一因素有利于创造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积累低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人文优势可以直接作为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有产品开发价值的文化要素资源,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手工艺的成功开发已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路子。

第四、在基础较好、综合条件优越的地区,可适度超前发展。

由于各民族长期共同的开发建设,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几个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如河湟谷地——以兰州为中心形成的自西宁沿黄河、湟水河谷地到白银间绵延300余公里的产业带和城镇群;天山北麓地区——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这些地区应当积极参与区域协作和全国分工;国家应给予其优惠政策,使其重点发展、适度超前发展,以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第五、协调国家、地方和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建立保障优势转换的有效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转换,必须处理好诸多关系:东西协作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之间关系;国家扶持与扩大地方资源开发自主权之间关系;扶贫开发与重点区域经济提升之间关系;各民族发挥优势,实施优势互补与地方利益的关系。

三、优化结构,发展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重工业偏重,主要以重石油化工、资源开采及初加工、重型机械制造和军工为主;轻工业偏轻,主要以农牧产品初加工为主;缺乏有竞争力的电子工业、日用消费品生产工业。(2)农业结构类型多样,缺乏集约规模效益; 种植业整体落后,初级产品总体上与中东部大市场缺乏结构互补性,难以为大市场所接受,不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区内市场需求,供应水平较低;草场畜牧业在许多地区自给自足特征明显,商品率低;林副产品基本全为特色品种,均面临深加工和进入市场的问题。(3)第三产业起点低。(4)工农关系脆弱,乡镇企业不发达。(5)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矛盾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应当选择如下发展思路:

第一、调整轻重比例,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偏重的工业结构向适度偏轻的工业结构转型。积极进入市场容量大的轻工业产品市场,发展轻工业。有意识地培育优势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同时应当注意巩固原有的重工业比较优势,并依托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

第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农业发展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西之间自改革开放以来差距的日益扩大,主要在于农村经济的巨大差距。推动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于建立起始于农业,并通过二、三产业实体将农业推向市场的产业运行机制。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在地域辽阔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工业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促进工农业联合。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活化地区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基本思路是: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提高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转速度,改变区域区位条件,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大力发展商业,积极推动市场建设,为传统经济转型提供走向市场的环境。

第四、优化地域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东西之间的差距在东西城市之间不很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农村之间的差距。西部地区地域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且明显大于东部。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的任务更加艰巨。主要途径有:积极发展区域性城镇,加速城市化进程,在广泛的地域空间上密切城镇与广大乡村的关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联系;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经济结构与城市具有较强的融合能力。

四、立足区域实际,实施重点突破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情况各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产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扶贫问题、资源转换问题、体制改革问题、外贸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重点突破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阻滞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有选择地发展那些可以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活化腹地经济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效地利用投资,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重点突破可供选择的战略思路有:

第一、重点产业突破。

选择重点产业主要依据产业关联度、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以及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来确定,重点产业突破有两条途径:一是对单一主要产业的突破,如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资源开发型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突破;二是对区域产业群的突破。一般来讲,某一产业均有不同的产业关联度,形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产业群,对产业群中的若干重点产业实施重点投资和优惠政策扶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取得经济收益,活化地区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基础设施突破。

在经济发展受到基础设施严重制约的地区,以及改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改变区域投资环境状况、加速招商引资的区域,则宜于优先投资于基础设施,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第三、扶贫开发驱动。

在贫困面较大,温饱问题突出,而且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地区,则适宜集中力量进行扶贫开发,积蓄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四、资源经济转换带动。

在资源优势比较突出,而且经济转换潜力较大的地区,则适宜对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第五、体制改革启动。

有些地区体制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体制改革可以有效活化经济发展,推动地区全面发展。

第六、外贸推动。

许多沿边地区具有发展边贸和对外贸易的地缘优势,可以通过发展外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七、重点地区优先发展与突破。

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均衡问题,一方面若干相对发展地区由于受落后腹地的影响,不能获得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也缺乏腹地经济的有效支持,适度超前发展这些地区,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总体落后与一些地区的绝对贫困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重点发展这些地区有助于改变区域经济整体面貌。选择重点地区实施突破,有两条途径:一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如西北地区的河湟谷地,新疆的天山北麓地区,给予和发达地区同等的优惠政策,重点发展,实施突破,使其参与全国经济协作和地域分工,在同等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二是选择一些严重阻滞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后区域,实施重点投资和扶持,改变区域经济整体落后的状况。

标签:;  ;  ;  ;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