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初二《思想政治》第四课教学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意见论文,法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四课围绕“法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从法律规定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主要内容、基本措施,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等方面,阐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本课与第三课紧密联系,充分表明了我国法律具有确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功能。
本课共有两个框题。第一框《法律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主要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主要讲述法律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地位,而且还规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这就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本框所讲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是实现本课教育教学目标中的思想觉悟目标的主要体现。因此,第一框是教学重点。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作了明确规定》,主要讲述法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和保障作用。本文拟就如何讲好第四课提出一些想法,供教师们参考。
(一)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材正文内容的第一、第二段从总体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有总领全课的作用,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把这个头开好。可设计两种讲法,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选用其中一种。
一是理论法,即主要从理论上去说明。(1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本质来看,人类社会总是从愚昧走向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无论哪个国家都要重视的一项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建设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更应该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实现,这已经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所证实。要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对人的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对外开放,我们在打开国门吸收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进来,要避免不健康东西的侵蚀与污染,就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制和反对各种腐朽的不健康思想文化的侵入。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的问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任务。
二是实例法,即主要通过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加以说明(如有录像资料更好)。教材已经有了华西村的例子,教师可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进行对比,从而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含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教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含义作了完整的表述。为便于学生掌握精神文明的含义,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简要概括就是:基础、指导、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明了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及道德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内容,即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教师讲课时,对两大内容稍作提示即可,下面还会详细展开),也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教材是结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起阐述的,教学时可单独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对待,作一些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众多内容中,培育“四有”新人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同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有文化,则属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可提问,学生回答)从“四有”的内在联系和实现“四有”的途径来说,理想是奋斗目标,道德和纪律是行为规范,文化是重要条件。这四方面互相补充,紧密联系,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觉悟、精神状态、道德风貌和文化修养的要求。中学生要按照“四有”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地位。
我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地位。教师讲课时,必须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但是我党一贯的方针政策,而且是法律的要求,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大事。宪法明确规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就以根本法的形式,以最高的法律效力,使其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根本的活动准则,从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有了最高的法律保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违反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违反宪法和法律,要受到法律追究。
(四)关于法律对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内容所作的规定。
关于思想道德建设,教材首先阐述了它的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为什么说它是核心,教材没有展开,教师在讲解时应指出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或其他什么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搞得如何,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
思想道德建设如此重要,它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教材引述宪法和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作了说明,首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由于初二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知之不多,这里也不必展开讲述。主要让学生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指导作用。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就主要体现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上。
其次,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理想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特别是共同理想的含义和作用。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反映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同胞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成就伟大事业。这就必须寻找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在这个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我们就能指导全国各党派团体,指导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把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把国内同胞和国外侨胞都团结起来,动员起来,集聚一切爱国的积极力量,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共同理想是达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青少年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当前尤其要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刻苦学好本领,将来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关于道德教育,教材指出了在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教师可举社会上一些人缺乏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事例进行说明。
关于纪律和法制教育,教材是结合加强道德教育来讲的,阐述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并设了一个“想一想”小栏目,强调法律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可提示学生复习第一课的有关内容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材首先阐述了它的地位: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应该向学生讲清楚的,这也是精神文明的含义和任务中提到的。不然就会片面理解为只有思想道德建设才是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其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的普遍进步,离不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教材接着就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引述了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发展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体育事业、文艺事业和其他文化事业的重要地位,为这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教材还分别以楷体字列举了一些材料说明发展这些事业的重要性。由于这些材料理论性较强,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则补充一些具体实例和数字,也可让学生自己搜集。让学生了解这几项事业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学生理解宪法和法律保障并促进了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关于法律规定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
主要有指引性措施和鼓励性措施两类。
关于指引性措施,一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措施和途径。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采取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定执行多种守则、公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教师讲课时应结合楷体字的介绍和小栏目“说一说”的内容,说明一下各种守则、公约的性质。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保证措施。守则和公约不是国家制定的,不具有国家强制力,所以它与法不同,也与道德规范不同。道德规范存在于习惯之中,而它则具有条文的表现形式。守则、公约作为一种规范,是人民群众自觉性的行为规则,它起着对法律的补充作用。当然,守则和公约必须以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以不与法律相抵触为前提。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和途径。从发展教育事业来讲,是采取了“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即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正规学校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国家办教育和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办教育相结合。通过这些途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迅速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从发展科学事业来讲,重点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通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并把最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发展文化事业来讲,把发展文化事业和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努力搞好精神产品质量,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普遍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使人民群众为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愉快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开展生动活泼、健康愉快、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使人们在工作之余能获得休息和精神上的高尚享受。
(六)关于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
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体现了法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功能。教材列举了目前社会上存在较突出的三种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引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4条,刑法第363条、第364条有关制裁的规定。这个问题理论性不强,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试一试”的小栏目,就所见所闻,列举实例,说明这些行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危害性以及法律制裁这些行为的必要性。如果学生有困难,也可由教师结合当地实际,举些典型案例来说明。“危害性”和“必要性”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强调的。
(七)关于教学设计。
1.学生认知水平分析。前面几课与本课联系较为密切的知识有:第一课,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法律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第三课,法律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我国法律具有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功能。因此,本课教学应注意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导入设计。(1)问题导入法。如提出:“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我国法律具有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功能,那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离开法律吗?法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 )小品导入法。设计一个小品让学生表演,内容大致为:有几个小童在江边玩,其中一个不慎跌落江中,大呼救命,有一路过的青年却见死不救。谁知他刚走不远,遭到两个歹徒抢劫。他大喊抓贼,路人也视而不见。看完表演后让学生议论:如何才能减少这种不道德的现象?有人建议我国刑法应该设立一个“不施帮助罪”,用以制裁见危不救者,你认为这种主张有无道理?从而引出法律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此外,根据个人的特长和掌握的资料,也可采用“漫画导入法”、“案例导入法”、“录像导入法”等方法。
3.教法选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原则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法律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科学论文; 道德论文; 教育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