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和Sholokhov_刘绍棠论文

刘绍棠和Sholokhov_刘绍棠论文

刘绍棠与肖洛霍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霍夫论文,刘绍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今中外,凡成就卓著的作家,无一个不是先辈作家(包括他国作家)优秀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文学青年学习先辈作家的艺术经验和表现手法,甚至直接受到他们某部名著的启迪与陶冶,而使自己的创作大放异彩,成为新的历史时代的名家的事情,在世界各国更是常见的文学现象。76年前,伟大的鲁迅先生以白话小说的形式,发表的讨伐封建社会的檄文《狂人日记》,显然受到了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深刻影响。在现、当代的中国文坛上,得到外国优秀文学的哺育,从而扩大了视野,创作出一系列精品的作家,则更多见。

我国当代乡土文学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从苏联最著名、最杰出的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里得到深广的教益,并且取得卓异的举世公认的成就,便是极能说明问题的一例。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一位富有才华和风格的作家。他被许多苏联权威人士和各国文学大家赞美为最能描写“情感激荡的世界”,使“书中充满了野性的力量”的作家,他的创作是对俄国“史诗创作的民族传统的卓有成效的继承”①,《静静的顿河》“由于它的宏伟的构思、广阔多面的生活、深邃真挚的表现力,使人联想起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②;“《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散发着自然气息、充满了激烈情感的、从而使我们返回到生活真正源泉中去的书籍。”③而我们的鲁迅先生,早在1930年,就对这部非凡之作做了比任何评论家都更为准确、更加全面的积极评价:“风物既殊,人情复异,写法又明朗简洁,绝无旧文人描头画脚,宛转抑扬的恶习,华斯珂普所说的‘充满着原始力的新文学’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窥见。”④1965年,肖洛霍夫以《静静的顿河》“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品格”,⑤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被人誉为神童作家的刘绍棠,15岁读高一时就精心地赏读了《静静的顿河》。从此,这四大部的哥萨克史诗,就没离开过他的手。他在回顾已经走过的文学道路时,真诚地说:“外国现代作家中我最佩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⑥“《静静的顿河》是我学写乡土小说的教材。”⑦“肖洛霍夫的影响能贯穿我的一生,是因为我只有走这条路(指写自己的家乡——笔者)才能在中国文坛上生存和发展。”⑧

那么,刘绍棠从肖洛霍夫的作品中,究竟学习到了什么呢?学习到的东西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两点:学习到了肖洛霍夫写景、写情的宝贵经验;青年时代主要是纵情泼辣、汪洋恣肄地学习写景,成年以后更多的是融会贯通、巧妙含蓄地学习写情。

众所周知,肖洛霍夫是描写顿河风光景色的能工巧匠。他那支多彩生花的笔,把顿河哥萨克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的每一景、每一物,皆如精美无比、绚丽多姿的油画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刘绍棠在短篇小说《红花》发表以前,基本上没有在描写运河风景上下功夫,小说中见不到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但是,自从读到《静静的顿河》以后,特别是在16岁发表了《青枝绿叶》、《摆渡口》和《大青骡子》以后,他的小说便闪烁出异彩动人的光辉,一篇篇小说仿佛都像水彩画、油画一般鲜亮迷人。而在一年多以后,在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和《夏天》里,这种对运河乡风水色的描写,则发展到了铺天盖地的程度。从那个时候开始到如今的40多年时间里,刘绍棠把280里北运河描写得实在是太深太透了。他对这一地区的每棵水柳、每根小荷、每株蒲苇、每条藤萝、每座篱笆和土屋、每条小船和瓜棚、每堆泥沙和草丛、每条水汊和每块池塘、每只水鸟和蜂蝶,都怀有赤子恋乡一般的深情。绍棠16岁以后的每部作品,都为我们描绘出独一无二、芳香浓郁的仙境,使人着迷,令人神往。在近七百万字的40多种书里,绍棠为我们奉献出多少幅诗情画意的生活图景啊!春夏秋冬,拂晓夕阳,蓝天绿野,瓜棚柳巷,房舍庭院,骡马牛羊,瓜果梨枣,五谷杂粮,在刘绍棠的生花妙笔下,无一不显露出特殊秀美的姿容,无处没有作家怀恋故土、热爱乡亲的炽烈情感的激荡。刘绍棠不愧是描写大运河风光景色的巨匠!

当我们怀着醉意饱览刘绍棠精心绘制的一幅幅嫩苗遍野、生机盎然的大运河风景画的时候,眼前又会自然地浮现出静静流淌的顿河,河面上慢慢升腾的雾气,笼罩在河面上冰凉的惊心动魄的朝霞,云彩下盘旋着的苍鹰,一群群追逐欢叫的水鸭子,把顿河水面打得哗哗响的鲶鱼……那里土地上散发着淡薄香味的紫罗兰,洼地斜坡上非常鲜艳的郁金香,生命力旺盛的羽茅草,蔓生的常春藤,拚命伸向太阳的速生草,身材矮小敦实的马鞭草,以及夹杂在它们中间的各种野花、燕麦、黄山界、大戟和陈葛,也好像迎着微风,欢天喜地地扭动起肥嫩的枝叶,点头哈腰地向我们致以微笑。

顿河和大运河的风光景物具有共同的生命和性灵,中苏两国文学的大手笔刘绍棠和肖洛霍夫,为不同民族心心相印、情感交流,建立了千古不朽的勋劳!

如果把刘绍棠学习《静静的顿河》,对运河风光作了那么多描写,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陪衬或多余的累赘,那就大错特错了。试想一下,绍棠青少年时代的小说,如果没有那一幅接一幅清新淡雅、明丽耀眼的风景画,能够荣获“田园牧歌”的赞誉吗?而“田园牧歌”恰好展现了解放后中国农村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可见,淋漓酣畅地描写大运河风光景色之美,正是刘绍棠反映崭新的农村生活的艺术手段。它描绘出新时代中国农村的真面貌,唤起人们对生活、对时代、对祖国热爱的美好感情。而对像《夏天》那样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时时闪烁出秀丽水乡的金彩银光的长篇来说,成功的大面积的风光景色描写,更是使其成为传世之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绍棠历来主张:“任何引进、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手法,最终必须与本土国情和民族传统相结合,否则便会淮南为桔,淮北为枳”。⑨学习肖洛霍夫的风景描写也一样。这里不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来看看肖洛霍夫和刘绍棠是如何描写顿河和运河夏日的早晨的:

顿河的早晨

从大清早起,灰白色的雾气就遮住了天空。雾气蒙蒙的天空上连一块云彩都没有,只有南方的顿河沿岸的山脉顶上,在日出以前,出现了些耀眼的粉红色小云片。云彩朝东方的一边好像血染的一般,闪烁着紫红色。太阳从左岸的被露水打凉的沙丘后头升了上来,云彩就消逝得连影子也看不见了。秧鸡在草地上尖声鸣叫,尖翅膀的鱼鹰像一团一团的蓝色棉絮似的,落在顿河浅滩地方的水里,它们的尖利的嘴里叨着银光闪闪的小鱼,又飞到高空里去。

——《静静的顿河》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运河的早晨

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村庄也还没有睡醒,雨后的运河滩,寂静得非常空旷。在暴风雨里沉浸了半夜的布谷鸟,送着消失了的星星和远去的月亮,叫出了悠长清脆的第一声,长久长久地回旋在青纱帐上,而且在河心上得到更悠长的回声。

渡口那里,小船拴在弯弯的河柳上,在水波儿上轻轻摇荡。管船老张还睡在梦乡里,从小棚里传出雷鸣似的鼾声。布谷鸟歌唱的回音,惊起夜宿在河岸的水鸟,它们的首领第一个尖声地叫了,于是扑噜噜一阵喧响,水鸟群像一朵白云,从地面升上淡蓝的天空。

于是,百鸟喧闹起来了。

——《夏天》刘绍棠,见《青枝绿叶》 (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刘绍棠和肖洛霍夫对运河和顿河的风光景色描写,在他们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因为篇幅有限,不能再更多的举例,但即使从上面的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刘绍棠确实是非常认真地向《静静的顿河》学习描写风景的。瞧他那亮出的架势,听他那叙述的语气,品他那字里行间的韵味,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刘绍棠的大运河乡土小说里,始终有肖洛霍夫的影子在闪动。然而,聪慧的绍棠并没有生吞活剥地照抄照搬肖氏笔下的景物,而是把景物描写来了个彻底的中国化。第一,运河边并没有生长出郁金香、羽茅草、常春藤,运河水里也没有顿河的鲶鱼在游动,刘绍棠笔下流淌的是真正中国北方之河。第二,刘绍棠一向爱用国人习惯的短句子,他的风景描写从来没有模仿外国作家过多叠用形容词、洋腔洋调的痕迹。第三,肖洛霍夫描写顿河风光景色的逼真细腻,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可能是出自对故土过于偏爱、厚爱的原因吧,有的时候,景物描写一开篇,那支多彩活泼的笔,便象脱缰的野马一样撒起野来,任意驰骋,毫无拘束。这一方面展示了作家的特殊造诣和灵性,但另一方面,也有景物描写游离于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发展之外之嫌,有时候,甚至造成文脉堵塞。而刘绍棠对大运河风光景色的描写却完全是另外一种风采,它总是与作品前后的内容、主人公的心境和情绪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或为人物活动提供地点、背景,或为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烘托气氛,成为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与绍棠深受我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影响与陶冶有直接关系。

我们说肖洛霍夫篇幅过长、失去节制的景物描写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但这只是说“有的时候”,不是说“所有的时候”。对于《静静的顿河》中许多情景交融的妙处,绍棠总是时时牢记在心,并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举例说:《静静的顿河》第四部快要结束的时候(也是全书的尾声处),肖洛霍夫描写葛利高里骑马黑夜里跑回鞑靼村,欲接处于苦闷、痛苦中的婀克西妮亚逃到南方去。婀克西妮亚本来就一直在思念葛利高里,现在,情人突然来到自己面前,太让她兴奋了,于是立刻收拾好东西,把孩子作了妥善的安排,向葛利高里表白了自己的决心:“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就是去死我也情愿!”这是一次极冒风险的行动,但历经七年生活坎坷的婀克西妮亚心里却燃起了比以往更为炽烈的爱情的火焰。为了渲染婀克西妮亚此时此地异乎寻常的幸福感,肖洛霍夫匠心独运地加进了这样一段情景交融的描写:

树丛旁边向阳的地方,长了许多香喷喷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婀克西妮亚摘了一大捧花,小心翼翼地坐在离葛利高里不远的地方,一面回忆着青年时代,一面编织起花冠来,编成了一只十分美丽好看的花冠。婀克西妮亚对着花冠欣赏了半天,后来把几朵粉红色的野蔷薇花插在花冠上,把花冠放在葛利高里的头前。

——《静静的顿河》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这段描写是经典性的,刘绍棠对它极感兴趣,后来多次不露破绽、恰到好处地学用在小说创作中。比如,长篇小说《夏天》第八节描写农业社代理主任春枝去县里反映意见、听取指示,为了渲染这个积极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康庄之路的基层女干部的愉快心情,刘绍棠怀着诗人才具有的那样一种浪漫情愫写道:

她跳下炕,漱过口,洗过脸,说了一声:“娘!我到县里去了!”也没听见她娘的回答,就一直跑出去了。

从运河上升起的透明的水气,笼罩着村庄,从青纱帐里散发出冰凉清新的刺人胸膛的气味。地头和路边一簇簇火红的野花,翠蓝的野喇叭花,都刚刚睡醒,还没有发放出它们那浓郁醉人的花香。树林里,布谷鸟已经开始歌唱。在渡口,银白的水鸟也在向远路的客人啼叫着致最亲切的问候。

这就是运河的黎明,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

春枝弯下腰去,采了几朵红的、蓝的、白的小野花,扎起插在辫根上,姑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她不再偷偷唱那撩拨姑娘的心的情歌,然而在内心却洋溢着比情歌所引起的更幸福的喜悦。

——《夏天》刘绍棠

这一大段描写深受《静静的顿河》结尾处肖洛霍夫对婀克西妮亚摘花编织花冠的描写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绍棠的笔更富有色彩和表现力。肖洛霍夫那段描写是静止的,婀克西妮亚的快活中夹杂着苦涩的味道。而绍棠的这大段描写是跃动的,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跃动中展示出美的意蕴。这里只有喜悦、激动、幸福的波涛发出喧响,而无丁点儿苦涩之味。可以这么说,刘绍棠只是受了肖洛霍夫的一点点启迪,借着这一点启迪剂,绘制出独具色彩与声响的刘氏风景画。同是描写女人摘花,但刘绍棠的笔更有诗情画意。

肖洛霍夫是描绘哥萨克农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大手笔,是艺术地展现哥萨克农民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和历史命运的“编年史”家。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高大塑像的立体感。这一特点在葛利高里这一人物身上,得到了最突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表现。

葛利高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哥萨克暴动等重要历史事件。在叛军中当过师长,在布琼尼骑兵中当过副团长。他在革命队伍里受到锻炼与洗礼,但是手上也沾过红军战士的鲜血。对这个经历复杂、思想常常处于苦闷和矛盾中的人物,不能简单地拿“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公式来评价。他在战场上十分勇敢善战,生死不惧,但对在列士纽甫一座花园栅栏旁边砍死的奥地利人,却时刻忘记不下,一种讨厌的内心痛苦折磨着他。他因抢救受伤军官有功荣获乔治十字章,可是又对抢劫同情布尔什维克的人,抢劫红军家属等行为极为抵触。他参加了旨在反对红军的哥萨克暴动,成了指挥三千五百人的头目,亲自抓住过红军清剿队的队长李哈齐夫,可是,也亲手放过红军俘虏。总之,葛利高里本质上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尽管站到了叛军营垒一边,但心里一直对自己的行为提出疑问:“我率领着他们去反对什么人呢?是反对人民……谁是对的呢?”后来,他参加了红军,干得相当出色,当了副团长。照理说,这一回总算可以弃暗投明,改天换地了吧?遗憾的是,因为历史有污点而被打发回乡,甚至还被逮捕受惩罚。葛利高里走投无路,被迫又作出逃跑的选择。不过,即使是这样,当他最心爱的、一生中真正全身心爱恋的情人婀克西妮亚中弹死在他怀里以后,他还是掩埋了情人的尸体,投到了故乡和人民的怀抱。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哥萨克的历史如果是另一种安排,葛利高里一开始就当了红军,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指挥员,也许会是第二个夏伯阳。然而,错综复杂的历史却让他不能从混沌中清醒脱身。最后,他本来可以重起炉灶,另辟天地,可是,过火的政策和偏激的人又堵死了他的唯一的生路。因此,他的逃跑非但未引起人们的反感或憎恨,相反,倒是诱发他们对哥萨克历史和过火政策作认真而严肃的思考。

这就是葛利高里“这一个”的深邃意义和宝贵的历史价值。他不是一个单线条的素描像,他不是政策的传声筒,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标签,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感人肺腑、生命永存的艺术典型,他为20世纪世界文学辽阔的天空划出了一道绚丽耀眼的彩虹!

葛利高里是一个感情深沉而炽烈、内心世界丰富而纯洁的人物。刘绍棠就是从葛利高里这一人物形象得到启发,在创作上开始了质的飞跃。

绍棠在少年时代,发表了上百篇短篇小说,展示了罕见的灵感和才气。那些短篇小说纵情地讴歌了解放后最初年代农村中的新人新事,刘绍棠成为代表那一历史时期我国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家之一。但是,从人物刻画的深度和力度上来说,那些作品中的人物还显得比较单薄、稚嫩,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层次的挖掘与剖析。早慧的刘绍棠及时地觉察到了这一点,渴望尽早改变这一现状。长篇力作《运河的桨声》(1955)和《夏天》(1956)就是他努力改变现状,突破人物塑造原有水平的明证。中农富贵老头对土地的眷恋,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心灵深处受到的震荡,思想上由动摇、怀疑到甩掉种种羁绊,与广大贫农群众向社会主义的奋进,都被作者准确地、富有感染力地描绘在10万字的长篇中,富贵老汉也就成了50年代文学殿堂里很有光彩和份量的人物形象之一。那个美丽善良的年轻寡妇竹青嫂由软弱、顺从冲破各种压力和束缚,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心灵轨迹,也被年仅19岁的刘绍棠严整有序、经纬分明地描画出来。这一人物形象比起他以往许多作品里年轻美丽积极热情的农村姑娘来说,要厚重多了,深刻多了。

总之,肖洛霍夫的作品(主要是《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仿佛在刘绍棠的创作间里增设了一个供给大量新鲜空气和充足阳光的天窗,使他神清气爽,心明眼亮。然而,正当他迈开矫健的步伐,准备在创作上大展宏图的时候,一场怎么也没预想到的暴风雨毁灭了他美好的理想和宏伟的蓝图,使他那本应在青年时代就实现的塑造一大批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深化现实主义创作的抱负化为泡影。

刘绍棠的这一抱负,只有在新时期重新站起来之后才得以实现。15年来,他共发表了30多部中篇小说,12部长篇小说,塑造出数以百计的足可以与葛利高里,婀克西妮亚、拉古尔洛夫、梅谭尼科夫媲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沉实、凝重、丰厚、精湛,构成了独领风骚、富丽堂皇的刘绍棠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的大厦。

现在,让我们以长篇小说《豆棚瓜架雨如丝》的主要人物之一花藕娘的塑造为例,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阐释。花藕娘是一个具有浮雕感的人物。她从内心世界到具体行动都充满矛盾,给读者留下了复杂、玄妙的印象。她出身贫寒,“15岁刚结个花骨朵就破了身”,沦落为土财主于二甲子的后续老婆。她的遭遇是不幸的,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她热烈地与长工老虎跳相爱,与心上人共谋妙计,毒打了于二甲子,更唤起读者的敬佩之情。但是,她又在地主家的染缸里泡了许多年,很快沾染上了“四两换半斤,多少得占便宜”的恶习。她对本来是同根生的阶级妹妹香翠儿的虐待和嫉妒;对誓与于家断然分离的老虎跳施出的又打又拉的心计,都暴露出她的灵魂受到了剥削阶级思想的严重污染。不过,穷苦人正直善良的本性并未完全泯灭。患重病后对老虎跳火辣辣的思恋;对香翠儿的理解与同情;有意思安排老虎跳与香翠儿在园房幽会,合唱《天河配》等行动,又让读者觉得此人心眼并不太坏,还有值得爱怜一面的。到后来,当她被扒光衣服,与猪同居餐于猪圈,孤身藏于假坟,和老虎跳逃命荒野,以野菜河鱼为生等真实情况,一步步展现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时候,人们对她的反感似乎又立刻化为全无,只盼望她及早与心上人老虎跳结成眷属。总之,花藕娘就是这样一个集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她的人格的双重性,恰好是社会生活错综繁杂、矛盾纵横的反映。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力,也是小说富有立体感和长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同我们不能简单化地称葛利高里是否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一样,也不该教条地给花藕娘贴上良家女或地主婆的标签。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刘绍棠小说创作登上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由此为开端,他又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加了安柳男(《这个年月》)、杨桂子和贾香荷(《十步香草》)、小金子(《野婚》)等生活经历坎坷、内心世界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追源溯本,当我们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不难发现,葛利高里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和他处在矛盾世界里感情的流动,都对刘绍棠刻画上面提到的那些人物,起过潜移默化的作用。

尽管肖洛霍夫也写了彼得罗的妻子妲丽亚的放荡和无耻,葛利高里的妻子娜塔莉亚的懦怯与顺从,但是,一个美丽、勤劳、善良、忠诚的婀克西妮亚闪烁出的熠熠光辉,却将哥萨克女人身上的某些缺陷和污垢全部掩盖了。婀克西妮亚是肖洛霍夫理想女子的化身;婀克西妮亚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将肖洛霍夫崇尚女性的心灵展露无遗。

我们的刘绍棠,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过了肖洛霍夫。他何啻是崇尚女性,简直是把女性看作女神。他在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孤村》第十节中坦诚地讲了这样一段话:“鱼菱村虽没有《红楼梦》的十二金钗,却有自己土生土长的十二荆钗,我是贾宝玉投胎到蒲柳人家,自幼就喜欢追随女性……”最后一句当然是与读者开玩笑的戏言,但他把故乡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当作《红楼梦》的十二金钗来讴歌,却是千真万确的。绍棠说鱼菱村有十二荆钗,其实不止有十二个,而是有二十四个,三十六个……让我们随便拉个名单吧:井兰子(《红花》)、春枝、银杏(《运河的桨声》、《夏天》)、望日莲(《蒲柳人家》)、青凤(《二度梅》)、春柳嫂子(《渔火》)、柳叶眉(《瓜棚柳巷》)、蓑嫂(《花街》)、陶红杏(《草莽》)、杨天香(《鱼菱风景》)、花碧莲(《小荷才露尖尖角》)、水芹(《绿杨堤》)、火烧云(《荇水荷风》)、挑帘红(《蒲剑》)、黄莲(《芳年》)、春雪(《两草一心》)、金枝玉枝和翠枝(《吃青杏的时节》)、云桂香(《乡风》及长篇《孤村》)、碧桃(《芳草满天涯》)、蛾眉(《蛾眉》)、谷玉桃(《京门脸子》)、小红兜肚儿花红果和谷双秀(《水边人的哀乐故事》)、丁姑红枣儿早青儿和郝二嫂(《孤村》),等等。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勤劳、善良,多情重义,爱憎分明;对爱情忠贞不渝,为正义和真理可以献出一切。她们心灵纯洁如玉,品格高贵似金。如果把她们当中的每个人单独摆出来,似乎还显不出有什么特殊的价值,但是,将她们列起队来整体观瞻,却显得是那样的威武雄壮,引人瞩目。她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和真善美的道德力量,组成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女儿国。这个女儿国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个女儿国是人类文明准则的展览中心。

妇女对人类的发展作出过独特的贡献。然而,几千年的历史却很不公平地将妇女的地位置于男人之下,造成了人世的不平。物不得其平则鸣,因此,女性的命运便成了文学作品常常表现的主题。《红楼梦》之前,文人们只在女性的不幸这一点上作文章,即人们常说的红颜薄命。伟大的曹雪芹在其流芳百世的《红楼梦》里,第一次刻划了女性的才智,显示出了不起的民主精神。不过,他所赞美的还是受过教育的上层妇女,对下层妇女只是偶尔捎带几笔。五四以来,茅盾、巴金、曹禺等著名作家,扩大了表现女性的范围,但仍未克服这一局限,劳动妇女始终未能在他们的作品里占据主导地位。延安文艺运动兴起之后,表现普通妇女的作品增多了,但作家通常能在她们的英雄业绩上大使笔墨,很少有人在描写普通劳动妇女的才智和灵性上下大功夫。这种情况在刘绍棠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里,得到彻底的改观,以七百万字的宏伟规模,专门描写、赞美普通劳动妇女的智慧与才干、道德与情操。文学史家们应该也必须用足够的篇幅载下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为普通劳动妇女在文学作品中取得真正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建立的不朽功勋!由此说来,在这方面,只塑造了婀克西妮亚一个崇高女性的肖洛霍夫,是无法与我们这位手中紧握着女儿笔的刘绍棠相媲美的,尽管他在驾驭重大历史题材,描写战争的大场面方面比刘绍棠占有优势。

最后,还要特别申明,我们说刘绍棠深受肖洛霍夫作品的影响,向这位著名的世界性作家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这并不是刘绍棠文学天地的全部内容,因为影响他的创作并促使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因素,还有悠久而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戏曲)、现代文学、民间文艺和其他许多为人类文化做出过贡献的外国作家的作品。《红楼梦》、《鲁迅全集》、《孙犁文集》是他读了半辈子,至今还在刻苦钻研的文学经典。他甚至称《红楼梦》是他“这个以写小说为业的人的‘圣经’”。⑩因此,如果我们要对刘绍棠的文学道路及其成就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仅注意他与肖洛霍夫的关系,那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刘绍棠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的一个方面。

1994年8月初稿 1995年元月改稿

注释:

①康·亚·费定:《论肖洛霍夫》,见孙美玲编选的《肖洛霍夫研究》。

②[德国]费郎茨·魏斯柯普夫:《关于顿河哥萨克的小说》,见孙美玲编选的《肖洛霍夫研究》。

③[法国]乔治·阿尔特曼:《关于<静静的顿河>》,见孙美玲编选的《肖洛霍夫研究》。

④《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⑤吴岳添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辞典》。

⑥刘绍棠:《我的创作生涯》。

⑦刘绍棠:《蝈笼絮语》。

⑧刘绍棠:《乡土文学四十年》。

⑨刘绍棠:《创作要有自己的特色》。

⑩刘绍棠:《蝈笼絮语》。

标签:;  ;  ;  ;  ;  ;  ;  ;  

刘绍棠和Sholokhov_刘绍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