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塑造中小城市文化品位
——以宣城为例
王 建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诗意栖居”是人们追求城市共同体生活的理想状态。诗意具有超越语言表达力的境界、情感和意蕴,能够以诗境规划塑造宣城城市形象,以诗情培育提高宣城市民素养,以诗蕴传承打造宣城文化个性。建议重交通、饰市容、美生态,塑造宣城诗意形象;拓两馆、振诗教、缮古迹,培育市民诗性素养;凝特色、展古貌、酿品牌,推动城市个性发展。
关键词: 诗意栖居;命运共同体;城市品位
海德格尔曾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一诗,试图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与碎片化。在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实施绿色生态发展的新时代,“诗意栖居”已成为人们追求城市共同体理想生活状态的重要理念。城市品位是一个城市所展示的审美情调,涉及一个城市是否“缺乏个性、缺乏绿色、缺乏精细、缺乏历史的厚重感”[1]。以“诗意栖居”理念塑造城市文化品位既是时代发展的理想要求,也是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
“诗意栖居”是城市永恒的价值追求![2]宣城地处江南,山水湖林,亭台楼阁,古韵诗风,理道浸润,透露出浓浓的“诗性”气质,在扩城拓市的当今中国,就像一首小诗镶嵌于江南丘陵,与“诗意栖居”理念相契合。诗意是诗人用文字构建的集意象与具象、韵律与节奏于一体而又升华为现实的意境,具有超越语言表达的境界、情感和意蕴,进行诗境规划,诗情培育和诗蕴传承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基本路径。
一、诗境规划塑造宣城城市形象
诗境即诗的意境。诗的魅力来自人的精思与灵慧的闪光,意境来自诗歌所体现的悠久、普遍、深沉而又生动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诗境就在千古流芳的诗学中繁育并衍生至绘画、园林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3]诗境规划就是遵循诗歌的审美规范进行城市的布局和建设规划,营造城市的诗意环境和审美境界,兼具功能性、审美性和舒适性的融合,塑造富具诗意的城市形象。
(一)结合区位特征进行城市准确定位,体现功能性
城市规划的准确定位是建设高品位城市的前提。一些城市规划的定位由于历史原因缺乏系统设计,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日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要在充分掌握时代特征和地域特性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切合实际的设计和科学恰当的定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确定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宣城制订城市建设的“双百”方针,即城区建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达到100万人口的中小型城市,努力成为苏皖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这一定位和设计符合宣城城市发展的区域身份,指明了城市和谐发展的合理目标。
(二)结合自然资源进行城市合理规划,体现审美性
诗境是心境的再现,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应该是自由、休闲、和谐和优雅的。黑格尔曾论述建筑与音乐的关系:两者都“靠各种比例关系的和谐”,建筑是“冻结的音乐”[4]。诗境规划就是将城市建设成一首“流动的旋律”,赋予城市“艺术”品位。“诗意栖居”就是要塑造城市和谐、流畅与温馨的诗境形象,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城市文化之魂与城市山水有机融合起来,将自身的山水地形条件整合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宣城努力打造“十里诗山笔入城、半月宛水六弦形”的城市形象,以“一山(敬亭山)、一湖(宛陵湖)、一江(水阳江)、六河(宛溪河、道叉河、解放河、泥河、梅溪河、清溪河)”构建山水园林城市,塑造“山、水、城”一体的特色景观风貌。
(三)结合发展进行城市设施和产业布局,体现舒适性
诗意是诗人用艺术方式表达感受,描述现实与想象,给人以诗一样的美感。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向追求“美好生活”,这就要求城市建设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人们审美体验的需求。宣城市注重人们的生活体验,强化区域衔接和交通网络贯通,即将开通的连接沪杭宁肥的高铁线路将支撑起宣城追逐“诗和远方”的脚步;注重城市美化建设细节,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建筑、雕塑、广场等艺术规划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宣城的诗性气质;制订“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的战略,努力将“诗意栖居”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布局之中。
二、诗情培育塑造宣城市民素养
“诗”是语言的精华,“情”来自人的内心世界,诗情通过诗歌方式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诗情培育是提升市民的“情、趣、雅”文化素养的必要方式,而宣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诗情培育提供了基础。
(一)创建诗词之乡,为诗情培育营造氛围
弘扬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貌,陶冶公民的精神情操,强化公民质素教育,在浮躁喧哗的时代中找到心灵的皈依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汇聚,充满着爱国爱乡的情感,如红线贯穿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过程,和区域文化一起,浸润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宣城凝炼出“创新、拼搏、合作、奉献”的宣城精神,这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积淀的城市人民热情淳朴、勤劳智慧、重信守诺、开拓进取等优秀品格的当代淬炼。通过城市精神的弘扬,凝聚着区域力量,引领城市民众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开放合作,无私奉献。
(二)开展诗教活动,提升市民诗性素养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品位是众多市民文化素养的聚合,市民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城市品位的高低。每一个人所言所行都展现着自己的文化品位。[5]在经济大潮冲击之下,精神走在了物质之后,亟需一种易于被民众接受的方式培育一种精神、情怀和担当,克服现代城市文化存在的诸多弊端。首先,宣城积极兴办诗词大会,开展诗教培训,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诗教活动,2016年承办省诗教先进市、县工作会议,交流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中华诗词之乡”的路径和方法。其次,学习型社会建设使阅读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图书馆已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宣城加强城市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全市已拥有了3家一级图书馆,4家二级图书馆。最后,积极倡导全民品质阅读,举办“书香宣城”全民阅读以及互联网读书有奖征文比赛等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6]在活动中培育市民诗性素养。
(三)弘扬城市精神,激发民众奋斗情怀
振兴诗教,繁荣诗词创作对“山水诗乡”的宣城城市品位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宣城诗词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相看两不厌”的“江南诗山”——敬亭山耸立城边,谢眺、李白、韩愈、白居易、杜枚、沈括、杨万里、文天祥、汤显祖、石涛等诗界泰斗、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寓居或守政过。李白先后七次来到宣城,留下诗词80余首。宣城本地也有庞大的诗人群体,使宣城诗风世代绵延。宣城市提出申创“中华诗词之乡”的目标,2017年成立诗词学会,制订学会章程,发掘诗词人才,为“诗教”宣传搭建平台,营造了浓郁的诗情环境。
从表4中可以看出, 随着气体温度的升高, 气液两相冲压发动机的推力与比冲均增大, 但是发动机效率在不断降低, 说明对注入气体进行加热可以提高发动机推力, 但是该方法的经济性较低, 导致发动机效率下降.
三、诗蕴传承塑造宣城文化个性
诗蕴就是指诗歌中蕴涵的诗意品位,是诗歌的个性特征的表现,反映诗人的独特的个性。以诗蕴传承文化个性其实就是将曾经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诗人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理念传承下去,保持城市的独特风格。诗蕴传承能够通过城市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展现个性,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展示与众不同的气质。宣城在传承诗蕴,塑造个性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宣城诗文的解读与整理,对城市历史人物和古迹的展示,对宣城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创新等方面。
(一)整理古代诗词,丰富诗蕴传承资源
3.深化古迹整理。2000多年的历史留下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件,值得深入地挖掘和整理。除梅氏家族、谢眺轶事等外,还可以不断拓展新内容,如一代清官,留下九龙夺水的张路斯曾为任宣城,留下众多佳话,进一步探讨和挖掘,结合当前的清风正气廉政建设,赋予其当代价值,展示其现实意义。
1.3 细菌、培养基、动物、饲料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ATC25175);TPY液体培养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琼脂(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TPY固体培养基:每100 mL TPY液体培养基中加2 g琼脂,高压灭菌;SD大鼠,共4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约200 g,购买于昆明楚商科技有限公司,合格证号:SYXK(滇)2011-0004;致龋饲料2000#〔5〕,购买于北京博泰宏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二)展现地方博物,普及历史文化
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奋斗与发展、自豪与屈辱、成功与失败,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桥梁。宣城1988年建成博物馆,基本陈列17世纪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梅文鼎生平业绩,包括《梅氏丛书》和《绩学堂诗文抄》等,以及《梅文鼎年谱》《梅氏宗谱》和国内外研究论文。梅文鼎毕生致力于天文数学,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是宣城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陈列的还有宣城出土文物2000多件,展示城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博物馆结合时代需要,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性临时展览,传承诗蕴。
(三)塑造文化品牌,创新城市发展名片
诗蕴是历史与现实整合的结晶,宣城文房四宝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刚柔相济,百折无损,自古以来就是“山水诗乡”的标志性文化品牌,成为诗蕴传承的显性载体,其中以宣纸产业最为典型。宣城以宣纸为城市名片,努力拓展宣纸产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大户+农户”等方式,年产宣纸600吨左右,占宣纸行业产量80%左右,被授予全国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宣纸生产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将宣纸文化园和宣纸博物馆相融合,形成占地2.36平方公里的景区,突出非遗特色,努力打造富具江南意韵的文化小镇。
四、宣城文化品位的塑造路径探索
城市内部交通拥堵现象逐步显现;城市面貌缺乏美感,标识设计尚需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尚未完成,亟待发展壮大。这些是崛起中的中小型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重畅通、饰市容、美生态,塑造宣城诗境形象
“诗意栖居”理念正在塑造宣城城市文化品位,但由于基础设施、市民素养、文化建设等诸方面原因,这一进程面临着诸多问题,以“诗意栖居”理念引导宣城文化品位的塑造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每一年份来看,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平均难度呈依次增加的态势,试卷总体难度在0.50左右,符合设计的要求.各年选择题、解答题和整卷难度比较稳定,波动较小,填空题难度相对波动较大.
1.强化“两馆”建设。相较于其他一些新兴城市,宣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书香浓郁,更应该扩大“两馆”建设,展示宣城笃修好学的古朴民风和古今文明历史遗迹与艺术造诣,培育人民的爱国爱乡情怀。
2.诗性化建设城市容貌。市容建设是城市品位的外在表现,应赋予其诗性内涵。宣城虽无高楼大厦,但可在一门一店的设计上精心修饰,渗透“人”的理念,伴随着“诗”的韵律而凸显精致;也可在街道旁、楼宇间呈现诗迹,透露出浓浓诗意。海滨重镇的上海、江南水乡的苏州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可资借鉴。
3.生态化布局新兴产业。物质发展是“诗意栖居”的基础。当前正值第四次工业革命曙光初现,传统行业以其高能耗、高污染而面临被淘汰的边缘,“工业强市”的内容必须在“生态立市”的前提之下做出选择,这涉及宣城“诗意栖居”的未来发展走向和前景。
(二)拓两馆、振诗教、缮古迹,培育市民诗性素养
诗歌教育与功利主义的博弈正在进行中,人们仍多满足于“眼前的苟且”而忘却“诗和远方”,或把“诗和远方”纳入了功利的范畴之内;书店、影院、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在路上,诗词文化的展示与“中国诗词之乡”的美誉尚未匹配。
到了下午,也不知母亲怎么就想到了梨园的全娃家,着急忙慌就往梨园跑。结果就是这样,我们姊妹都不愿相信,我们家的葱就躺在全娃家的灶洞里。全娃不在,茂友叔说,全娃背了半背笼葱天不亮就走了。
1.前瞻性探索畅通之道。城市建设的诗性化体现为诗一样通畅的流动、优美的生态和轻盈的律动。目前节假期间时常拥堵的街道尚能维持,而随着向百万人口的城市迈进,市内交通“梗阻”现象将日益显现。宣城在交通城市病问题上应该进行一些积极探索,既符合国家中小城市建设的需要,也符合宣城目前发展的实际。
又一日,太阳快下山了,村人们收了工,正往家里赶,迎面又碰上一女人,这女人比前面那蓝衣女人更硕丽,二狗伢又来神了,张嘴就来:
2.振兴诗教文化。打造诗词碑林景区能够繁荣诗歌创作,营造诗乡意蕴,熏陶市民情操,提升诗意情怀。如敬亭碑林凸显江南诗山风采;宣纸诗词碑林彰显古宣人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宛陵湖诗廊展示多彩宣城的独特风貌,同时,也让宣城的古迹风貌借诗风词韵而弥散开去。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闪耀着先贤们思想的光辉和智慧的精华,给现代城市精神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思想土壤。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展现,城市个性的塑造根植于城市传统文化之中。历史文化传承几千年的宣城拥有丰富的诗词美韵,为宣城城市个性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宣城以谢眺、梅氏等历史人物、景观、诗文作为诗蕴传承的历史载体,《宣城古代诗词全集》收录上至东晋下至清末民初26000多首描述宣城的诗歌,诗人2200多名。
(三)凝特色、展古貌、酿品牌,推动城市个性发展
新兴中小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千城一面”,城市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导致身在城中而辨不清城为“何”城。宣城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文化都有自身的独特,突出特色,个性发展是宣城发展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方面。
1.凝炼特色“宣文化”。宣文化与徽文化相交但不完全重合,宣城处于徽文化、巢文化区的衔接地带,具有自身文化特色。宣文化应该体现“创新、拼搏、合作、奉献”的城市精神,以宣纸为代表的文房文化,以敬亭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胡、梅等几大家族为代表的家族文化,以谢眺等为代表的诗词文化是宣文化的主体,应利用高校与地方文化平台资源,共建“孔子学堂”或“诗词学堂”,凝炼宣文化自身特色,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
2.展示特色古貌。宣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和生活图景,可以根据历史沿革锻造不同时期的文化悠闲街区。如修建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街区,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面貌多层面展示出来,尤其将不同时代的诗词歌赋曲剧、宣纸制作文化等内容融汇其中,既可以普及地方文化,服务民众享受古韵流芳的街道文化,又可以营造氛围,塑造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内容,让以市场为导向和生命线的企业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3.打造特色品牌。特色品牌是城市外宣的重要标识。宣城除敬亭山、宣纸园之外,宣酒集团的日益崛起也为宣城增添了新名片。宣酒集团在小窖古法酿造技艺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酿制酒韵悠远、幽雅飘逸、绵柔醇厚的系列白酒,努力铸造江南名酒品牌,区域影响力逐步提升。宣酒定位中度酒,与世界白酒消费的主流相合。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中国白酒终将大规模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搏击,宣酒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通过品牌塑造,既能展示城市个性,又能发挥其宣介效应,提高城市知名度。
在资格认定结束后,申请人仍可提交随时间推移而额外获得的研究数据,从而对COU进行扩展[9]。例如,药效学生物标志物一般用于药物研发早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搜集,药效学生物标志物将有机会演变成为替代终点。
宣城历史深远,文化厚重,是一座诗韵悠长的城市,也是一座日益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诗意栖居”理念总揽宣城城市品位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契合宣城自身实际。塑诗境,育诗情,传诗蕴,“诗意”宣城将为人们提供一个“诗意栖居”之地。
同样,风险分析、评估也存在难点。沈崇德举例称,如风险指数到底是多少?因认识的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文献:
[1]谢禄生.城市品位的内涵及塑造[J].河北城市研究,2011(8).
[2]叶晓楠.诗意栖居: 城市永恒的价值追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6-29.
[3]刘晓晖,李先逵.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诗境规划思想及其方法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4]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吉卫华,磨勇莲.细处入手彰显历史文化特色[N].西安日报,2014-11-22.
[6]刘畅.宣城文化事业发展综述:以“文”塑城,以“文”名市[N].宣城日报,2018-08-20.
[7]李金路.思辨体悟诗意栖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孙福婷,杨晓霭.语言规范与城市品位:雅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5.
[9]倪鹤琴.文化致远:深圳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Poetic Dwelling ”Shapes Cultural Taste of Small -medium Cities ——A Case Study of Xuancheng
WANG Jian
(School of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0,China)
Abstract :“Poetic habit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for people to pursue the ideal life state of the city. Poetry has the realm, emotion and meaning beyond the expressive power of language. Poetry shapes the image, cultivates the morality, and creates the cultural personality of Xuancheng.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available for promoting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Xuancheng.
Key words :Poetic Dwelling; urban construction; city taste
收稿日期: 2019-05-17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18CX010);2016年度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博士产学研启动专项(第20号)
作者简介: 王建(1972—),男,安徽六安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和谐哲学。
DOI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9.04.012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715( 2019) 04-0059-04
(责任编辑 许峻)
标签:诗意栖居论文; 命运共同体论文; 城市品位论文;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