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复述真正生动起来——我教《斑羚飞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动论文,斑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课的整体框架设计,应以三个维度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为备课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我是第一次读,它给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的震撼。因此,我认为上这堂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的心灵也受到这种震撼。这也是我们备课指导思想中三个维度所要求达到的。
三个维度讲知识和技能,讲过程和方法,那么,这篇课文的双基在哪呢?除了常规的积累语言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外,单就这篇课文,我觉得就是思考和练习1中提到的复述。为此,我对复述进行了思考。复述,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特别是小学、初中阶段。但一般要么处理得很轻率,要么走过场,似乎可有可无。目的大都是为归纳概括大意做准备,而且教师往往缺乏指导或指导不当。我想,能不能不把复述作为只是为其他教学环节服务的手段,而是将它作为过程和方法,作为这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呢?
如果以复述为教学的主线,不就能够串起常规的双基教学,串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了吗?双基与创新的结合点不也就找到了吗?找到了结合点,也就找到了这堂课的突破口。于是最后明确了以下几点:(一)复述是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讲述或转述原文内容,复述的训练乃是语感的训练,可以训练语言的张力;复述表达的过程是学用词语、修辞、句式等的过程,复述的过程也是对课文感知、体味、消化、理解、筛选;概括、归纳、表达的过程。(二)对学生的复述要给予引导,不能把复述搞成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性的背诵。(三)语文的复述与心理学上的复述不一样,与其他学科的复述也不一样,那就是语感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转变为复述而复述的现状,要在字词理解、课文理解中复述,让复述真正生动起来。(四)应经常要求学生复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复述习惯,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复述能力。复述不是一两次训练、一两堂课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五)对复述应有逐步提高的要求。复述不是平面的,复述要有层次,有梯级。我把《斑羚飞渡》的复述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概要复述;第二层次有感情地详细复述(“有感情地”,是与这篇课文情感性强的特点相结合的),尽可能进入斑羚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斑羚的心理;第三层次创造性地复述,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参与创造,进行想象。以复述的三个层次为这堂课的设计框架,课堂也显出层次性、丰富性和立体感来。
二、语文课的具体环节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要将读书作为不可缺少的手段和过程渗透到每一环节中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大多认为语文课是人文学科,可以不要操作性。我则认为,我们的语文学科虽然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但也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因此,复述也应有操作性。复述的可操作性在于它的科学性,它不是架空的,而是有理论根据的。复述就是再一次的叙述。华中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胡亚明教授说:叙述是一连串的动作,或说是故事情节,情节及因果关系的组合。怎样才能概要复述?应让学生抓住主要情节,根据情节及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组织语言并进行表达,这不就具有可操作性了吗?关于情节,一般语文教师也会让学生本着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把它概括出来: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深渊等。但这样的处理是孤立的,与整堂课缺乏有机的联系。我对情节的处理是让它融入到复述这条主线上去。好的概要复述,在于能把故事的情节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又能引发听者的兴趣与欲望,期待着对故事更深透更真切地了解。这样就自然而然地递进到复述的第二个层次。怎么才能有感情地详细地复述?叙事学讲到,一篇叙述文有叙事话语和非叙事话语,叙述话语是纯粹客观的叙述,非叙述话语包括介绍、解释、分析、揭示等等。针对初中学生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进行了简单而有重点的处理,对于叙述部分,抓住学会用词、善用修辞两点。学会用词,就将我们平时对字词的要求有机地融合到了这堂课整体的设计思路中去,使字词存活于一定的话语背景中,而不是孤立的。善用修辞,就将我们常规的基础知识中的修辞有机地结合到了这堂课的主线上。对于非叙述部分,课文中介绍性和分析性的文字,即超然故事之外的文字,也不能面面俱到。这篇课文抒情议论较多,在叙述情节中适当地抒情议论能达到有感情地详细复述的要求,所以主要抓住抒情议论来设计。
除了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结构等的复述,还可有复述者个人对原文的独到解读,有复述者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语言表述的形式除了对作者的语言的转述外,还有运用自己的语言的复述。这样就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了复述的第三层次。如果说第一、二层次学生还停留在揣摩作者语言、理解作者意图、运用作者的语言进行复述的层面上的话,那么第三层次已过渡到了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更高的层面上了。怎样进行创造性复述呢?我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可操作性的指导:一是叙述角度的改变,让学生以“假如你是……”为话题,讲出对故事的思考,这也是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体验和对话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上。二是叙述顺序和结构的改变。三是想象叙述,创造性复述要想象,可以利用课文“空白”进行创造性想象。课文中未呈现部分是课文中的“无”,空白的确定与实现依赖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学生就是要利用文本的空白解读文本。在这一层次中,郭师一方面要参与创造性复述,强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文学是有教育价值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指导者和倡导者,借表现动物世界的精神来暗示和启发人们,从而告诉人们应该对生命敬畏。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虽为动物,斑羚们的生命也是令人敬畏的:老斑羚从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愿地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了生命的辉煌。另一方面,要着重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为主,不强求学生的见解认识一定要与教参、教师一致,教师只作引导,在适当时候把自己的观点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引导交流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要注重双基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对文本阅读也不能是贴标签式的灌输。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时,他们个人的前见、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其理解程度就会不同。
回到语文本身,我认为,语文课不能缺少读。这一课以复述为线索正好就是以读为基础。不读就不可能复述,读是复述的基础、前提和手段。很自然地,读就设计融合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了。读有各种形式,怎么用呢?每一层次的复述都先读,只不过读的形式不同,根据每一层次的具体要求的不同而有针对性选择了:默读——概要复述,朗读——有感情详细复述,跳读——创造性复述。当然,一开始教师的范读也为学生的整体感知和初步感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不能照搬,不能模式化,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怎么样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种震撼?很多教师都会想到制作多媒体。我在制作课件时着重于形象的塑造上。我选用的跳崖的老斑羚、神情恍惚的灰黑色母斑羚、刚毅而富有智慧的镰刀头羊与课本中所要体现的角色的性格特点、表情、神态非常吻合。又通过教师的声情并茂的复述(背读),配上同步的集音频、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网页式课件,使彩虹的色彩美、音乐的凄婉美与斑羚身上体现的悲壮美,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学生情感受到巨大震撼。课件营造出的浓浓的氛围,一下就把学生拉进课文的情境中,为整体感知和复述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还有,怎样导入?很多老师在教这一类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时;大多用其他类似的故事导入。我认为本课故事性强,扣人心弦,本身就很能吸引学生,因此直接用了人教版单元提示里的话直接导入,效果很好。
同时,教学设计也不能是教师先入为主的人为的结论式的,而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自然规律的体现。如:在教师背读式的复述结束后,为什么要设计学生畅谈感受这一环节?因为学生受到了感到,就自然而然要表达出来,不必拘泥,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初步的整体的感知课文的过程,可以引发学生的经验。概要复述,说出情节,说穿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对一篇课文的一个整体把握,或说是阅读课文的常规套路和模式:分层、分段。但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习目标很巧妙地很灵活地安排,没有必要篇篇课文都让学生这样来进行,如果形成模式,学生对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当然更没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了。平时备课,做思考和练习题等都应有机地与我们的整体构思和教学的思路相结合。它们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如三次彩虹出现作用的不同,我就用复述把它串起来,在善用比喻中理解,这就避免了为了讲它而讲它的窘态,也使课文真正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