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经济、工业化与全球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新经济论文,化与论文,试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经济增长格局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概括而言,以美、英、德、日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增长步调较为一致;以韩国为代表的“四小龙”经济增长自成一派;东盟四国的经济发展独树一帜;拉美经济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便成为一种典型的增长模式;我国经济近年的高速增长也使其成为一种独特发展模式。此外,世界其他地区(注:如南亚和非洲。)则尚未开始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注:OECD发展中心曾经公布了以Geary-khamis方法测算的各国国际可比人均GDP值。本节结论基于作者对上述数据的统计分析,详细资料备索。)
我们定义高增长为一国人均GDP的高速增长。战后,各国经济的高增长均源自制造业的蓬勃活力,亦即工业化的推动:当一国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时,该国整体经济增长同时高企;当一国制造业开始衰退时,该国整体经济增长相应低迷。我们对战后典型经济体增长率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化联系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制造业开始衰退。此后,美国整体经济呈现明显后工业化特征并且增长持续低迷;英国和德国的制造业衰退开始于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次危机也是英德两国工业化终结以及经济增长步入低迷的转折点;日本制造业衰退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此同步,日本整体经济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低迷增长并且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四小龙”和东盟的经济起飞源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强劲推动,直至20世纪90年代,上述地区的高增长依旧由区内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所支撑;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拉美经济高增长同时伴随着制造业快速的发展,80年代以后,拉美的经济动荡也与该时期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丧失密切相关;与“四小龙”和东盟类似,我国经济开放之后的高增长同样也由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所推动。(注:联合国统计年鉴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Main Aggregates and Detailed Tabls提供了按ISIC(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分类的各国十大细分产业数据,本节结论基于作者对各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率波动联系的实证研究,详细资料备索。)
日本、“四小龙”、东盟和我国在战后较为顺利地实施了追赶型工业化。研究表明,上述地区成功的经济高增长均源自产业跨国转移:“四小龙”、东盟和我国的经济起飞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上述地区的重化工化则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日本、“四小龙”经济的高加工度组装工业化同样来自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与上述地区的成功经验形成鲜明的对照,依赖内源发展的拉美经济则最终未能踏上健康增长之途。(注:统计年鉴Industrial Commodity Statistics Yearbook及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公布了各国细分产业的产出、贸易数据。本节结论基于作者依赖上述数据对不同产业跨国转移路径的实证研究,详细资料备索。)
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产业跨国转移导致了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以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部分发展中国家则依赖产业转移推动了经济增长。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后工业阶段特有的低增长以及后起国工业化推动的高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起源于美国、以IT革命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开始席卷世界。由于介入IT革命的程度不同,新经济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尽一致:处于IT革命核心的美国,在新经济影响下实现了长期稳健增长;日本和欧洲尚未成功利用新经济摆脱后工业社会的低增长;“四小龙”、东盟和我国则在继续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开始受到IT革命的影响;世界其他不发达地区受新经济影响仍然较少。新经济在过去10年中,对世界经济的最大影响是帮助美国经济摆脱了低增长的困扰。理论界普遍认可IT革命和新经济浪潮正在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然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新经济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机理究竟如何,处于传统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新经济影响下的增长前景又如何,本文以下各节试图对此进行简要探讨。
二、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理
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新经济推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则是由于美国介入新经济的程度较深。因此,本文将以美国为样本并且对照日本和欧洲研究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理。为了详尽分析新经济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真实影响,我们进一步将这种影响区分为直接贡献和潜在贡献。
新经济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表现为高技术IT生产行业在总量GDP增长中的份额。由于IT革命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生事物,基于传统经济的各国产出统计没有单列IT产业的指标,因此我们无法从官方统计机构获得美国IT产业发展的精确数据,这也是经济学界至今不能实证新经济对美国经济增长真实影响的原因所在。有鉴于此,美国商务部正尝试以信息技术为标准重新划分本国产业结构。依据新标准,美国的私人非农业经济将被划分为信息技术生产、信息技术应用以及非信息技术密集三大部类,其中信息技术生产又包含了计算机软硬件生产、通讯设备及服务提供和仪器生产等产业。表1给出了信息技术生产行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该表显示90年代IT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1995年之后,IT生产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更是得到进一步加强。(注:事实上,该时期美国经济增长的1/3已经来源于IT生产扩张。)
如前所述,新经济将从两方面影响一国经济增长:其一,信息技术满足了人类对信息交流、处理及使用的潜在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而进行的信息产品生产将对一国经济增长做出直接贡献;其二,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将改变社会生产函数,进而提高一国经济系统的劳动生产率,此为新经济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考察新经济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表1 美国IT生产行业对其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
资料来源及说明:1993~1996年的数据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普查资料计算;1997~1998年数据根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工业和贸易展望》提供的资料计算。
表1显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IT产业处于飞速发展之中,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调查则表明,这个时期美国IT设备投资占总资本投资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95年之后,这个比重更是超过了50%。由此,我们认为IT革命正在逐步改变美国社会的生产方式,而正是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才最终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发生质的变化以及多年的稳健增长业绩。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之后,IT设备投资的大幅增长已经促使美国经济的资本存量和资本密度回升,这一回升趋势进一步又推动了美国劳动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表2描述了这一过程。表2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是同向的。结合前述分析,该结果表明上述各项指标在90年代的稳健增长最终均源于IT革命导致的IT产业发展以及IT设备投资的增长。
表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资本存量、资本密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
资料来源及说明:根据OECD Economic Outlook,No.66提供的数据计算。
IT革命在改造美国传统经济的同时也向世界各地持续扩散。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欧洲已经开始接受IT产业的国际转移。1997年,日本和欧洲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IT产品产出大国,而且其产量占据了世界总量的相当份额(注:Taichi Sakaiya.The Future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and the IT Revolution-Lead Speech at the 39[th]Council Meeting at Ministerial Level.26 June 2000.)。令人困惑的是,尽管该时期日本和欧洲的IT产品生产已经可以和美国等量齐观,但IT产业却未能拉动日、欧的整体经济实现如同美国的稳健增长。由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新经济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的不同潜在影响。表3整理了西方七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该表显示,在新经济在美国蓬勃发展并且向世界各地不断扩散的20世纪90年代,西方七国中仅有美国劳动生产率获得稳健增长,其他各国则基本维持不变。该时期日本、法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较20世纪80年代还有明显的下降。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总结20世纪90年代美国与日本、欧洲之间增长表现显著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IT产业对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作出了直接贡献;更为重要的,新经济改造了美国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了经济系统的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推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健增长的根本原因。与美国不同,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欧洲的IT产品生产尽管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新经济对该地区传统经济的改造却远未深入,并且集中体现为劳动生产率停滞。正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徘徊不前,日本和欧洲才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经济萧条。
表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七国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变化 (%)
资料来源及说明:根据OECD Economic Outlook,No.66提供的数据计算。
三、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稳健增长的唯一动因,同期发展中国家经济调整增长则依赖工业化和新经济的共同推动。新经济对一国经济的促进既表现为IT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也表现为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方式的改造,后者导致的生产效率提高则是新经济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根据各国介入新经济的程度不同以及所处工业化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预测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已步入后工业经济,20世纪90年代之后,IT产业直接带动了美国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信息化也使美国社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稳健增长。表1、表2及表3的数据显示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改造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注:事实上,仅在1995年国际互联网业务发展之后,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潜在影响才逐渐显现。)。尽管从2001年初开始,美国经济增长遭遇波折,然而新经济导致美国社会生产效率增长的大势仍然不可逆转。由此,我们预测,由于美国传统经济的信息化改造尚未完成,新经济仍将促使美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健增长。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西欧已经处于后工业社会,这一时期日、欧两地开始了接受IT产业的国际转移,然而在IT生产成为日、欧经济重要产出部门的同时,新经济却并未导致这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我们认为,日、欧经济20世纪90年代尽管已经遭受新经济的冲击,但是这两个地区的经济萧条仍应归咎于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够深入及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这两个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欧政府已经意识到新经济对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通过各国政府以及民间资本的不懈努力,日欧经济转型速度加快。新世纪之初,西欧经济已经出现稳健增长势头,日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开始步出低谷。基于以上观察,我们预测,伴随新经济对日、欧传统经济改造的深入,劳动生产率增长不久将促使上述地区步入如同美国的稳健增长;在新一轮以新经济为特征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西欧经济发展将领先于日本。
20世纪90年代的“四小龙”经济处于高加工度组装工业化阶段,受到了新经济浪潮冲击。在这一时期,“四小龙”地区也开始跨国受让IT制造业,因此技术密集型产业和IT制造业是推动20世纪90年代“四小龙”经济繁荣的主导力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金融危机的拖累,“四小龙”经济发展遭遇波折,但是这一时期区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IT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预测,“四小龙”地区的增长前景由于工业化尚未完成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经济浪潮,如果当局能够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IT制造业将推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增长。
当前东盟经济与我国经济同处重化工工业化阶段。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盟地区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进程停滞。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东盟地区的产业高度大致介于“四小龙”与我国之间,其优势产业与我国竞争激烈。在新经济浪潮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东盟地区也开始受让信息产品制造业。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东盟经济未来实现高增长的必要条件。如果上述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东盟经济将在工业化和信息产品制造推动下实现高增长;如果上述条件不能完全实现,东盟经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可能逐步下降。
我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最低环节,目前我国经济正经历重化工工业化。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庞大以及内部发展不均衡,工业化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历程。新世纪之初,加入WTO将促使我国产业竞争力升级,尤其会导致出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受新经济波及,我国的信息产品制造同时也有长足进步。“十五”期间,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超常规发展战略,同期伴随西部开发战略的强劲内需也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综合以上分析,我们预测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为: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加入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新经济浪潮波及以及西部开发战略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力量。
拉美经济自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内向型工业化。80年代之后,内向型工业化固有弊端的堆积引发了金融危机。调整至目前,拉美的工业化模式并没得到根本的改观。因此,我们认为,尽管拉美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而且拉美地区已经接受新经济影响,但是未来拉美经济仍然很难踏上健康增长之路。后起国在工业化及经济起飞之初客观上需要非经济力量的推动,但是在尚未开始现代经济增长的世界其他地区,我们并没看到政府政策或者其他非经济因素正在促使一国经济实现起飞。因此,继“四小龙”、东盟、我国之后,世界其他地区尾随加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且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并不大。
收稿日期:20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