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三科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对痴呆病人照料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8月我科老年痴呆患者的陪护人员98例,以入科室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照顾者负荷量表、焦虑自评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接受以人为中心沟通模式干预的痴呆照顾者,照顾者负荷分数、焦虑分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结论:在老年痴呆陪护中实施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照顾者负荷、缓解陪护焦虑情绪、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可以推广。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痴呆;陪护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290-02
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是从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中引进,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1]。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统计显示,我国老年痴呆的患病率正逐渐增高[2]。老年痴呆不但是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周围人和照料者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极大影响[3]。与痴呆患者朝夕相处的陪护人员就成为老年医学护理人员必须关注的对象之一。本文对98例住院老年痴呆患者的陪护进行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干预,统计照顾者负荷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8月住院痴呆患者的陪护98例,照顾患者方式为一人照顾两位患者。
1.2 入组标准
身体健康,符合本院陪护公司健康标准,平均文化水平≤小学、年龄43~58岁,平均年龄53.8岁。男11例,女87例,共98例。
1.3 排除标准
排除与被照顾者三代以内亲属关系。
1.4 以入科室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在年龄、文化、性别、及被照顾者诊断、病程及常规护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5 方法
1.5.1入科后两组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并指导填写CBI及焦虑自评表,统计分值。观察组增加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干预,全程结束后再次填写量表,统计分值进行比较。
1.5.2由具有心理咨询师和(或)心理治疗师资质的专业护士制定沟通计划,实施每周一次,每次6~8人,时间为30~45min左右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访谈。
1.5.3观察指标
(1)CBI及焦虑自评表比较(表1)。
(2)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表2)。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给予以人为中心沟通模式的老年痴呆照顾者CBI分值、焦虑分值、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更低。
3.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整理后输入统计软件SPSS 17.0,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不良事件包括未造成伤害和造成伤害(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4.结论
在住院老年痴呆陪护人员管理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可以改善陪护人员CBI分值及焦虑情绪,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5.讨论
5.1 老年痴呆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及人格改变。随着病程加重,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认知功能受损,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4]。对痴呆患者不恰当的照顾不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和照护者造成沉重负担[5]。尽管我国无陪护的住院模式呼声极高,但大部分医院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置难以满足患者日益递增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压力过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更需要持续看护,大部分子女因工作等原因无法亲自照顾老人,陪护就成为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重要成员之一。如何更有效的管理好陪护人员已成为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5.2 在以人为本的照料实践中,医生、护士、营养师、以及家属陪护均有着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常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照料者最“头痛”的问题多为:夜间不眠、重复提问、猜疑、攻击行为、抑郁等等。
5.3 从表中对比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陪护人员心理负荷及焦虑情绪有明显低于只进行健康教育者,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率也更低。由于陪护构成多为低文化水平中年人且妇女所占比例更大,护理人员一味地灌输专科疾病知识而没有倾听陪护的困扰,会造成陪护情绪混乱。他们很可能会将这种不愉快无形地传递给患者,造成痴呆患者情绪不稳定等,增加照顾难度。
5.4 笔者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及在与陪护进行访谈收集到,大多数痴呆陪陪护存在照顾负荷过重情绪,以长期看护者最为严重。他们多为抱怨病人照顾困难,护理人员沟通方式不能接受,存在委屈感,而很少提到专业技术方面的不满意。
5.5 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质量考核的首要内容,陪护管理亦是精神科护士工作内容之一。随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逐渐变的更加人性化。本实验证实,以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可以减低陪护CBI分值,缓解陪护焦虑情绪,引导和构建宽松、和谐、积极氛围,对实现管理目标有益。这对于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的缓和与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5.6 在痴呆陪护中进行人本式沟通模式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安全护理质量,交谈中陪护人员感受到他们变得更加开放、积极、乐于分享,收到了隐性受益。充分体现了精神科核心技术的作用,为患者创造了更加舒适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心理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4.
[2]孙学礼.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何玉芬.80例老年痴呆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3):188.
[4]钟雪冰,楼玮群.老年痴呆症长期照顾模式的国际研究趋势[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1937.9.
[5]王瑶,罗艳,王婧等.以人为中心的老年痴呆症照护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2:148.
论文作者:郭智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0
标签:痴呆论文; 患者论文; 模式论文; 焦虑论文; 中心论文; 老年痴呆论文; 发生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