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身体素质

论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论大学生体育素养(论文文献综述)

孙静怡[1](2021)在《广西城市高中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六所体育特色示范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郭文旭[2](2020)在《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处在多元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体育发展,教育体质改革不断深入,在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特别指出,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考核,促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全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其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然而纵观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不断的改进、发展和完善,是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归纳和整合,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结合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从文化的三层次结构视角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培养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精神、体育个性、体育行为六个方面。2.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整体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中,体育知识素养水平不足,尤其是对体育的基本常识、体育卫生保健常识以及体育规则的掌握不到位;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急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对体育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充分;体育能力方面,自我指导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的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体现的较为明显,但对其团结协作与沉着果敢的体育精神仍需正确引导;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良好的体育个性;体育行为方面,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尚可,体育信息获取的途径较为多元,但每周的体育参与次数不足。3.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的成因主要有:(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较偏重于技能教学;(2)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教学实效性欠佳;(2)场地、器材匮乏,难以保障学生基本活动需要;(4)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充分。基于此,提出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对策为:(1)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培养大学生关于体育的知识素养;教学中以各种体育项目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体、技能水平;(2)以学生体育行为养成为导向,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制定规范的体育锻炼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力;(3)以“常赛”为切入点,塑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并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金红羽[3](2020)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文中认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大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差异性的日益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还需结合大学生现实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育是指教育者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方式,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而言,实践教育的优势在于其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亲身的知识体验为动力,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现知行合一、在交往互动中健全人格、在学思践悟中实现全面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主题导向鲜明、实践形式丰富多彩、育人成效已经得到初步显现等。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就目前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探索不深入、实践教育活动运行保障不周全、实践教育成效评价待完善。基于此,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采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广泛调查和实际研究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开展现状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教育观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实践教育有益经验,分析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开展不足之处及其生成原因,并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形成和发展规律,着重从原则、形式和合力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许华双[4](2020)在《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养成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校园足球是我国足球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内容,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足球发展水平和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仅对提高我国足球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健全青少年学生人格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国内外关于校园足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策研究、可持续发展、师资培养、课程开发、体育教学研究、顶层设计、校园足球文化、竞赛体系、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这些研究从整体上的视角研究反映了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但研究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足球核心素养缺少详实的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建立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测评体系,以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887名高中足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分析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测评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构成。测评体系CMIN/DF值为2.865,GFI值为0.911,CFI值为0.923,RMSEA值为0.062。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调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51。(2)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的平均分值为“3.79”,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文化素养的平均分值为“3.82”,山东省高中生足球行为素养的平均分值为“4.01”,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技能素养的平均分值为“3.48”,山东省高中生足球心理素养的平均分值为“3.85”。(3)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足球知识掌握不扎实;足球学习能力欠缺;足球运动自主性不高自律性较弱;足球基本技能水平较低;足球比赛能力不高;足球心理技能有待提升。(4)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影响因子分析共萃取4个共同因子。“学校相关影响因子”因子载荷贡献率为24.638%;“制度环境影响因子”因子载荷贡献率为17.055%;“家长影响因子”因子载荷贡献率为16.027%;“个体影响因子”因子载荷贡献率为10.085%。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现足球运动员选拔手段的专业化,从根源上把控高中阶段足球人才质量;重视足球运动员的知识储备,提升高中运动员足球文化素养;注重足球运动员思想道德培养,提升高中运动员足球行为素养。(2)实现足球教练员训练方法科学化,调动高中足球运动员积极性;提高教练员的实际教学水平,提升高中运动员足球技能素养。(3)优化资金利用促进比赛交流,丰富高中足球运动员实战经验;建立队伍专业心理辅导,把控高中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升高中运动员足球心理素养。(4)落实政策实施情况,发挥制度监管作用,全面把控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水平。

殷宪阳[5](2020)在《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起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之间的衔接,在每个人的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高校的体育教育也起到了同样作用。调查发现,现阶段无论是田径项目还是体育课项目,大学生的考核成绩都并不理想,体质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素养都有所下降。在宏观环境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大学生健康水平和体育素养下降的原因应该考虑大学生这一主体的主观原因,要从大学生的锻炼意识、锻炼行为、意志力等方面进行考量。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完善,建立健全长春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素养,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通过本文的研究后,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本文对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科学构建。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包含体育知识、运动能力、体育心理和体育行为一级指标共4项,以及体育锻炼知识、体育鉴赏能力、体育消费行为、体育情感等18项二级指标;并计算了各项指标的权重。(2)本研究发现长春市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整体水平较相对较高,60%以上的高校大学生都能够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能力,70%以上的高校大学生能够了解体育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70%以上的高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心理。但是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不足之处。(3)本文所构建的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长春市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够辐射到更多的人群中去,对于全民体育素养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吴梦莹[6](2019)在《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身体素质,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成为目前体育改革中的重点研究课题。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教育中心城市,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新兴力量之源,体育素养的培育与提高成为未来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有关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视程度不足。本文意在构建体育素养调查指标体系基础上,调查剖析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现状并予以结论反馈,为体育素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对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首先,阐述研究意义及背景、研究对象与方法;其次,运用专家调查法筛选确定6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构成调查指标体系,将数据分析法及隶属度分析法作为调查问卷数据处理的工具;再次,抽选武汉市七所大学发放问卷收集信息,为保证调查结果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其中武汉体育学院重点收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信息;最后,将信息演绎归纳,着重通过图表法直观反映分析现状,抓住问题进行总结评述,针对性提出策略。根据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及访谈的结果,研究发现当前存在:校园的体育氛围不够浓郁;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构建上不够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体育思维;在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还需引导;体育参与和体育投入意识不强;以及体育创新发展缓慢等问题。针对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及发现的问题,本论文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角度提出:制定科学的体育改革发展政策,弘扬正面的体育价值观,培养赛事文化,营造体育氛围,拓宽体育知识,延展思维能力,培养多样化体育技能,加大体育创新科研投入,鼓励体育创新等针对性策略。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结论建议在理论上具有通用性,冀望以点带面的研究全国大学生体育素养,由理论联系实践,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逐步提升武汉市乃至全国大学生体育素养助力,为体育改革助力,为体育强国助力。

隋芳莉[7](2019)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重点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科研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指标系统、权重和评价标准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构成两个一级指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学生实效”“校风校貌”“社会效应”构成八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二十八个三级指标。文研究使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XXX省某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程度和状况进行测评的体系。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性论证。在XXX省部分高校开展大规模测评,对测评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视角提出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立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长效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实施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动力保障机制和反馈应用机制构成。通过建立科学评价观、深化评价基础和理论应用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评价技术、营造评价文化等路径构建评价长效机制,开创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新局面。

季存款[8](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体育素养是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热点问题,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与培养,影响着该群体从事未来体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本研究试图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测评量表,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以及制定培养和提升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即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方法确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值数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采用克隆巴赫系数法验证专家问卷信度,运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专家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开发设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测评量表,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量表的可靠性用量表的各层面和测量结果一致性来验证。结果:1)建立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其中4个一级指标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技能、体育行为;11个二级指标包括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方法和技术、体育运动情感、体育教育情感、体育运动技能、体育教学训练技能、体育竞赛管理技能、体育保健技能、体育活动组织技能、个人体育行为、体育服务行为;三级指标34个。两轮专家咨询问卷量表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数表示:数值范围为0.964-0.997;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效度平均得分分别为0.80和0.88。2)确定了指标权重体系和评分、评价标准体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一级指标权重最高为体育技能0.274,其次是体育知识0.265,第三是体育行为0.235,最后是体育情感0.226;学生体育素养评分等级为五级,测量量表得分范围为0-5分,换算成百分制后得分60分以下等级为“差”,得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70分等级为“较差”,得分大于等于70分小于80分等级为“一般”,得分大于等于80分小于90分等级为“良好”,得分大于等于90分小于等于100分等级为“优秀”。3)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测试样本进行评价,从不同性别学生体育素养得分情况来看,男生为78.3±10.6分,女生为74.4±8.6分,P=0.017<0.05,结合评分等级频数分布来看,男生体育素养水平高于女生,并且存在显着性差异;从不同年级学生体育素养得分情况来看,大四年级学生为78.9±7.3分,大三年级学生为74.4±11.8分,P=0.006<0.05,结合评分等级频数分布来看,大四年级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高于大三学生,并且存在显着性差异。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总分平均值为76.7分,整体水平处于一般。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取的9个因子,解释了问卷题目67.65%的方差。各维度及总分的克隆巴赫系数都在0.7以上;学生问卷重测信度范围为0.719-0.834。结论: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是该群体个体所拥有的关于体育的综合能力。它不仅具有一般人群体育素养的本质特征,而且更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是其所具备的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技能和体育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映。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技能及体育行为四个维度,其中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方法和技术知识两个方面,体育情感包括体育运动情感和体育教育情感两方面,体育技能包括体育运动技能、体育教学训练技能、体育竞赛管理技能体育保健技能、体育活动组织技能五方面,体育行为包括个人体育行为、体育服务行为等两方面,能够较为全面的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测评量表经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该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实践应用论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合理性,后续可以扩大研究样本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关高校培养单位,可以参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开展体育素养水平测量和评价,寻求培养环节中问题和不足。同时还可以参照该评价体系,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以体育素养发展为目标,改变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

李佳颖[9](2019)在《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体育健康素养是高知人群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是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体育与佳健康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健康相关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与技能、自身对待体育与健康的品质。本研究将河南省平顶山市四所高校学生确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德尔菲法、模糊模型法、熵值法及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体育健康素养评价体系,并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四所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将体育健康素养划分为基础知识、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基本技能和体育品德4个维度,最终确定4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38项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基本知识(A1)结合权重为0.297,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A2)结合权重为0.274,基本技能(A3)结合权重为0.193,体育品德(A4)结合权重为0.236。2.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学生问卷题项共有35项,其中包含基本知识A部分有12项,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B部分有7项,基本技能C部分有8项,体育品德D部分有8项。3.平顶山市4所高校的学生在体育健康素养基础知识部分有待深入了解,每道题目回答正确率均不足总数的50%;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方面应得到较大幅度改善,占总数40.2%的高校学生关注饮食摄取,仅占总数的36.4%的学生选择以体育锻炼的方式释放压力等;基本技能部分应重视全面发展,多数学生认为运动锻炼不是生活中自身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在体育品德方面相对较好,都能具有较好的个人品质,尤其是在爱护自己身体健康、尊重帮助他人、遵守秩序以及自身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方面。4.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学生自身健康观念、运动意识以及兴趣、体验、自我激励等内部因素。5.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策略共有4个方面:第一,学生应培养自身观念和意识;第二,学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体育健康素养通识课内容,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管理;第三,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四,加强体育健康素养知识的实施方式、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体育健康素养强力建设。

徐秀珍[10](2018)在《大学生体育素养及其特点研究 ——以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体育素养及其特点进行研究,在构建大学生体育素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体育素养问卷,探讨大学生体育素养特点,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策略,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体育素养理论结构由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四个因子构成,结果表明该理论假设模型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合理的内容效度。2、运用自编的《大学生体育素养问卷》对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大学生实施测查,分析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特点,结论如下:(1)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在体育意识因子上得分最高,在体育技能因子上得分最低。(2)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男生体育素养总体水平高于女生;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素养总体水平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但在体质水平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体育素养总体水平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在体育意识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其它三个维度上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4)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体育素养总体水平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在四个维度上均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5)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总体水平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在体育意识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其它三个维度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3、加大体育场地和师资力量投入力度,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提高教师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

二、论大学生体育素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生体育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2)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文化概述
        1.4.2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分类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
        1.4.4 关于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概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分析
        3.1.1 体育知识现状分析
        3.1.2 体育意识现状分析
        3.1.3 体育能力现状分析
        3.1.4 体育精神现状分析
        3.1.5 体育个性现状分析
        3.1.6 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3.2 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3.2.1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3.2.2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3.2.3 场地、器材匮乏
        3.2.4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充分
    3.3 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策
        3.3.1 体育文化的外层—器物层
        3.3.2 体育文化的中间层—制度层
        3.3.3 体育文化的核心层—精神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检查表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的学理性分析
    第一节 实践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形式
        一、实践教育的内涵
        二、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实践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教育的理论借鉴
    第三节 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二、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的现实性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开展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问卷的信息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开展的现实成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探索欠深入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运行保障不周全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评价体系待完善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的策略分析
    第一节 以科学的教育原则引领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坚持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二、坚持实践能力提升与道德素质培育紧密结合
        三、坚持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
        四、坚持国家政策导向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
    第二节 以丰富的教育形式推进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见微知着:推行心理健康实践教育
        二、牢记使命:深化理想信念实践教育
        三、砥砺前行:开展意志磨砺实践教育
        四、润物无声:推进志愿服务实践教育
    第三节 以健全的合力机制保障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激发主体积极性的动力机制
        二、细化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强化多方位的运行保障机制
        四、优化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养成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测评体系构建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1.2 指标的产生
        3.1.3 指标的筛选
        3.1.4 测评体系指标的确定
        3.1.5 测评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3.2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3.2.1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文化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3.2.2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行为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3.2.3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技能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3.2.4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心理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3.3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3.3.1 足球文化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3.3.2 足球行为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3.3.3 足球技能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3.3.4 足球心理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3.4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3.5 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3.5.1 校园足球运动员选拔手段专业化,把控足球人才质量
        3.5.2 重视校园足球运动员的知识储备,提升运动员足球文化素养
        3.5.3 提高教练员的实际教学水平,提升运动员足球技能素养
        3.5.4 足球教练员训练方法科学化,调动足球运动员积极性
        3.5.5 重视足球运动员思想道德培养,提升运动员足球行为素养
        3.5.6 优化资金利用促进比赛交流,丰富运动员实战经验
        3.5.7 建立队伍专业心理辅导,提升运动员足球心理素养
        3.5.8 落实政策实施情况,发挥制度监管作用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一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二
附录3 专家访谈提纲三
附录4 指标重要程度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5 学生预问卷
附录6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7 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表
附录8 足球训练现状调查数据表格

(5)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素养
    2.2 体育素养与健康素养概述
    2.3 有关体育素养和健康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德尔斐法
        3.2.4 层次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问卷调查法
    3.3 研究过程与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4.1.2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取的原则
        4.1.3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初步构成
        4.1.4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筛选
        4.1.5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立
        4.1.6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的保证
    4.2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4.2.1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具体情况
        4.2.2 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赋值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咨询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素养的相关研究
        1.3.2 学生体育素养的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对象、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体育素养调查指标体系构建
    2.1 体育素养理论依据
    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方法
        2.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3 指标体系实践构建
        2.3.1 调查指标体系的初建
        2.3.2 调查指标体系的筛选
        2.3.3 调查指标体系确定
        2.3.4 指标说明
3.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3.1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评述
        3.1.1 武汉市大学生体质水平现状分析
        3.1.2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分析
        3.1.3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知识现状分析
        3.1.4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道德现状分析
        3.1.5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3.1.6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技能现状分析
    3.2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总体评述
4.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现状的问题分析
    4.1 大学校园体育氛围不够浓郁
    4.2 体育思维体系建立不够完整
    4.3 体育情感态度价值亟需平衡
    4.4 相关体育知识学习不够完善
    4.5 体育参与投入意识不够积极
    4.6 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亟需多样
    4.7 体育美学鉴赏能力不够深刻
    4.8 体育创新意识行为不太乐观
5.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发展对策研究
    5.1 培养赛事文化,营造体育氛围
    5.2 加强鼓励引导,拓展思维能力
    5.3 体会体育精神,增强体育情感
    5.4 丰富理论实践,拓宽体育知识
    5.5 趣味娱乐体育,激发参与意识
    5.6 多样化多层次,培养体育技能
    5.7 陶冶审美眼光,享受欣赏体育
    5.8 鼓励体育创新,提高体育素养
6.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对策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2.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
        2.1.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问题
        2.2.1 评价目标
        2.2.2 评价原则
        2.2.3 评价功能
        2.2.4 评价要素
        2.2.5 评价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依据
    3.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思想资源
        3.1.1 中国古代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3.2.2 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理论
        3.2.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和评价论
    3.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现实依据
        3.3.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论为指导
        3.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文件为遵循
        3.3.3 以总结高校价值观教育经验为启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政治性原则
        4.1.2 人文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科学性原则
        4.1.5 可测性原则
    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1 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4.2.2 相关的学科理论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
        4.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和工作经验
    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3.1 构建评价指标系统
        4.3.2 制定评价标准
        4.3.3 确定权重
    4.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关系
        4.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一级指标
        4.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二级指标
        4.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三级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以×××省某高校为例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
        5.1.2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1.3 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
    5.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实施
        5.2.1 成立评价小组
        5.2.2 按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
        5.2.3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评价结果
    5.3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结果分析
        5.3.1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5.3.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5.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应用研究—以×××省部分高校为例
    6.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必要性
        6.1.1 实效测评是教育实践的呼唤
        6.1.2 实效测评是理论创新的需要
        6.1.3 实效测评是评价发展的需要
    6.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构建过程及施测
        6.2.1 明确实效测评的目的和内容
        6.2.2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量表》及施测
        6.2.3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及施测
    6.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科学性论证
        6.3.1 教育实效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3.2 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结果分析
        6.4.1 总体情况分析
        6.4.2 三个维度分析
        6.4.3 学生差异分析
    6.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分析
        6.5.1 教育队伍相对弱化
        6.5.2 受教育者差异化
        6.5.3 教育内容表层化
        6.5.4 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化
        6.5.5 教育载体缺失化
        6.5.6 教育环境复杂化
        6.5.7 教育机制碎片化
    6.6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
        6.6.1 以“六个要”打造教育队伍
        6.6.2 以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内生动力
        6.6.3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优化教育介体
        6.6.4 以隐性视角营造教育环境氛围
        6.6.5 以制度保障夯实教育基础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
    7.1 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意义
        7.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7.1.2 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7.1.3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实效的需要
        7.1.4 推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需要
    7.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成
        7.2.1 组织领导机制
        7.2.2 实施运行机制
        7.2.3 管理监督机制
        7.2.4 动力保障机制
        7.2.5 反馈应用机制
    7.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7.3.1 树立科学评价观
        7.3.2 深化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7.3.3 积极运用现代化评价技术
        7.3.4 营造评价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C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D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E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F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G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观测点及题项设计
附录H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I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附录J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8)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1.1 体育素养是推动当代全球健康问题解决的重大理念
        1.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亟待提升
        1.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缺乏评价工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综述小结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3.1.1 评价指标构建的理论依据
        3.1.1.1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学生全面发展理论
        3.1.1.2 终身体育、发展性评价理念
        3.1.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概念及内涵
        3.1.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概念
        3.1.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内涵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全面性原则
        3.2.3 可操作性原则
    3.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及权重体系的构建
        3.3.1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立
        3.3.2 评价指标的修订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4.1 体育知识
        3.4.2 体育情感
        3.4.3 体育技能
        3.4.4 体育行为
第4章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量表及应用
    4.1 体育素养评价模型及测评量表的确定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测评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测评量表的说明及注意事项
        4.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测评量表的评分方法
    4.2 体育素养评价量表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致谢

(9)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全民健康素养的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
        1.1.2 重视健康素养是培养高校学生的必要前提
        1.1.3 不同信息的获取是影响健康素养的关键因素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1 素养
        2.1.2 健康素养
        2.1.3 体育素养
        2.1.4 体育健康素养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健康素养测评研究
        2.2.2 国内健康素养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2.1 样本量的确定与分配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德尔菲法(Delphi)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5 熵值法
        3.3.6 数理统计法
    3.4 研究创新点
        3.4.1 研究视角创新
        3.4.2 研究内容呈现较强的系统性和应用性
        3.4.3 综合运用研究方法
    3.5 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第4章 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健康素养测评量表现状研究
        4.1.1 国外健康素养测评经典量表及其测评方式汇总
        4.1.2 国内健康素养测评工具——《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4.1.3 国内外健康素养测评工具比较
    4.2 体育健康素养测量工具构建的理论分析
        4.2.1 体育健康素养构建结构依据
        4.2.2 体育健康素养构建结构关系
        4.2.3 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 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
        4.3.1 形成体育健康素养指标的初始框架
        4.3.2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统计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
    4.4 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量与赋值
        4.4.1 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量确立
        4.4.2 主观权重的确定
        4.4.3 客观权重的确定
        4.4.4 结合权重的确立
        4.4.5 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4.6 小结
第5章 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评价问卷的研制
    5.1 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评价问卷条目的筛选
        5.1.1 评价问卷条目的来源
        5.1.2 高校学生评价问卷的信度检验
        5.1.3 高校学生评价问卷条目的确立
    5.2 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评价问卷条目的归类
        5.2.1 问卷条目归类的目的
        5.2.2 因子分析法的运用
        5.2.3 各条目对公因子的相关性检验
    5.3 小结
第6章 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6.1 平顶山市各高校调查对象问卷填写情况分布统计
    6.2 平顶山市高校学生基本信息调查结果统计
        6.2.1 调查对象专业、年级状况统计
        6.2.2 调查对象性别、年龄、生源地统计
        6.2.3 调查对象健康状态与运动员运动等级分统计
    6.3 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现状统计
        6.3.1 调查对象体育健康素养基础知识模块的调查
        6.3.2 调查对象体育健康素养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模块的调查
        6.3.3 调查对象体育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模块的调查
        6.3.4 调查对象体育健康素养体育品德模块的调查
    6.4 小结
    6.5 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存在问题调查
        6.5.1 调查对象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统计
        6.5.2 影响调查对象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
        6.5.3 影响调查对象养成坚持锻炼习惯的因素调查
    6.6 关于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6.6.1 关于学生自身的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策略
        6.6.2 关于学校的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策略
        6.6.3 关于家庭的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策略
        6.6.4 关于媒体宣传的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策略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大学生体育素养及其特点研究 ——以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素养的概念研究
        1.3.2 大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1.3.3 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大学生体育素养理论框架的构建
    3.1 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概念
    3.2 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维度
        3.2.1 体质水平
        3.2.2 体育知识
        3.2.3 体育意识
        3.2.4 体育行为
        3.2.5 体育技能
第四章 编制大学生体育素养问卷
    4.1 大学生体育素养初始问卷的确定
    4.2 大学生体育素养初始问卷的预测与项目分析
        4.2.1 大学生体育素养初始问卷的预测
    4.3 大学生体育素养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
        4.3.1 被试的基本情况
        4.3.2 研究工具
        4.3.3 研究程序
        4.3.4 大学生体育素养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4.3.5 大学生体育素养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4.4 大学生体育素养问卷信效度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正式问卷的形成
    4.6 小结
第五章 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特点分析
    5.1 研究目的与方法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方法
    5.2 测试对象的基本情况
        5.2.1 测试对象的样本选取
        5.2.2 测试的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整体状况分析
        5.3.2 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特点
        5.3.3 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特点
        5.3.4 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特点
        5.3.5 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特点
    5.4 小结
第六章 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策略
    6.1 加大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资力度,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6.2 加大体育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体育素养
    6.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论大学生体育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城市高中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六所体育特色示范校为例[D]. 孙静怡.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 郭文旭.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D]. 金红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山东省高中生足球核心素养养成策略研究[D]. 许华双.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殷宪阳.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6]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吴梦莹.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D]. 隋芳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8]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季存款.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平顶山市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李佳颖.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大学生体育素养及其特点研究 ——以福州大学城普通高校为例[D]. 徐秀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论大学生身体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