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的成因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周期的成因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周期的成因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经济周期,就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或恢复)和收缩(或衰退)。(注:魏杰主编:《经济学》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8页。 )经济周期在近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最早提出经济周期问题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认为:经济周期“是2000年——自错综复杂、相互依赖的货币经济开始取代自给自足的前商业化社会以来——世界工业化国家的特点。”(注:保罗·A ·萨缪尔逊:《经济学》上,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第301 页。)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分析经济周期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传统经济理论中,长期将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而且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实际上经济周期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现象,社会主义也有经济周期。因此,辩证地、正确地认识经济周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 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

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是由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三个矛盾所形成的。

(一)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矛盾

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商品所有者共存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由此形成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它要求各生产领域之间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经常保持平衡,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个别分工是各商品所有者(企业)的内部分工,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如工场手工业的简单协作、机器分工基础上的工厂制度等。个别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的矛盾也在不断产生。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对其生产经营决策独立承担责任,这一方面要求企业建立和健全内部分工体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使企业对市场依赖加深,企业内部分工必须和社会分工保持一致。由于企业的私人(或局部)劳动性质,使企业内部分工很难和社会分工自然衔接起来,而必须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衔接。在一定条件下,这个连接环节存在断裂的可能性,甚至发展到整个社会分工的崩溃。市场经济的力量发展越壮大,这种可能性就越大,这就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提供了基础。

(二)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平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旦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发生严重的不平衡,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供求平衡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总量平衡,二是结构平衡。只有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实现总量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内部包含有多种复杂的结构,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即使暂时取得总量的平衡,仍然可以存在结构的不平衡,出现一部分产品供不应求,另一部分产品积压滞销。因为,供给结构变动相对稳定,而需求结构变化大、变化快,社会总供给则不可能在结构上及时地相应地大幅度增加或减少,如对新产品需求旺盛,对旧产品需求饱和,容易出现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矛盾。当结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这就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提供了条件。

(三)宏观经济决策与微观经济决策的矛盾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从国民经济总体上来考虑的经济决策,宏观经济活动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特征,由国家统一领导和安排,目的在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微观经济决策是个别企业或经济单位的经济决策。社会需要十分复杂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由于受生产条件、技术条件、信息条件和利益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任何国家不可能对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都了解得十分清楚,并能适应这些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客观上要求企业或经济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决策。宏观经济决策与微观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相统一的,微观经济决策是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宏观经济决策是微观经济决策的前提和归宿。但二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因微观经济决策者的决策与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并且承担着决策风险,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决策者的效率,减少经济决策过程中的官僚主义现象,充分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商品经济条件下,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的微观决策容易与宏观决策不相符合,最终导致宏观决策与微观利益之间发生矛盾。随着矛盾的扩大,其结果是使整个经济发生波动。

以上三个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存在,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实现真正的经济分析,找到经济周期的真正原因。

二 利用经济周期规律,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周期作为商品经济运行发展的方式,与商品、货币、市场机制等经济范畴一样,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而是与商品经济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凡是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必定会存在经济周期。因此,我们应正确地认识经济周期规律,以便更好地利用它,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周期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组织方式。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最终体现在市场经济的供求是否平衡上。在经济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信号及时准确地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动情况,进而形成竞争,使社会供求趋于平衡。然而平衡是暂时的,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出现新的不平衡,开始新一轮的市场调节。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平衡和不平衡的循环变化进行周期性波动的。如果没有供求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周期变动,市场调节就无从谈起,市场机制也就会失去生命力。

②有利于国家搞好宏观调控。

经济周期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它显示了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总供求的状况和变化情况,反映经济结构的状况和变动情况。因此认识和利用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可以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取得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国家还可以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使之在周期上升阶段加速发展,在下降阶段维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从而使国民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发展。

③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进行的。一般来说,科技革命的开始时期,由于新技术的普遍采用,必然形成大规模的技术设备更新。更大的技术革命还可以改变整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比原有生产力高得多的新需求,并刺激生产飞跃发展。因此,及时抓住经济周期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调整发展。而当市场经济处于相对下降阶段,企业则应采取谨慎经营的策略,利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机会,选择好固定资产更新的时机和内容,尽量避免更大的市场风险。

(二)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完善,必然遇到经济周期的问题。在我们弄清楚了经济周期的真正原因之后,今后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规律。

经济周期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表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必定会周期性波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应积极地认识经济周期规律,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为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轨迹进行理论论证,从而为市场经济主体活动提供信息指导。同时这也有助于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预测,对于国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目前对我国来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正确地对待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理论。

②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虽然经济周期具有不可逆性,但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减小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社会生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它并非是万能的,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效或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由于市场调节的事后性,使它无法解决社会总供求的问题;虽然市场经济有追求经济利益的动力,但它没有创造社会效益的责任,这样在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物品的供给等方面,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往往形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反过来又会破坏市场机制;还有,市场不能实现完全公正的收入分配,甚至还为牟取暴利提供机会等等。为了弥补市场经济功能性的缺陷,西方国家都运用各种手段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而且宏观调控的措施越来越全面,针对性越来越强。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产生的,更加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国家掌握着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因此,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也更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运行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可以使市场经济达到有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并由此充分地发挥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正效应,避免或减轻周期性波动的负效应。为此,必须做到:

第一,加强经济手段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宏观调控效果。过去,我国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粗放型经济,经济的快速发展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投资规模。投资饥渴、通货膨胀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方式从外部加剧了经济的过热和经济波动的幅度。近几年,我国的财政、税收、金融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财力不雄厚。可以说,我国现阶段还是一种“紧缺经济”,财政赤字年年增加,利用国债和加大货币发行量,固然可以起到刺激经济调整增长的作用,但如果过度,则会产生普遍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入周期性运行轨道,过度的赤字和通货膨胀就会加剧市场经济的波动。因此,国家必须严格把握住财政、金融两个关口,增加财政收入,加强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宏观调控效果。

第二,必须加强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从宏观上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市场竞争,只能解决微观领域的问题;宏观的协调需政府来把握,市场竞争产生的负作用,需要政府来调整和修正。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可行的计划,充分估计某一阶段经济能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政策上、法律上对市场主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作出明确规定,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正效应,制订出抑制经济周期性波动负效应的措施。

第三,加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设,使市场经济运行规范化、有序化和法律化,由此减少和制约市场的投机和垄断活动,维护市场经济公平和自由的基本原则和秩序,削弱由投机和垄断活动带来的波动。

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通行的原则是优胜劣汰。市场竞争能自发地保护和激励强者,但不能自发地保护弱者,它可以激励企业和劳动者追求创新、追求效益、追求个人素质的提高,但也可以使个人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当这种收入差距超过了人们所能接受的限度时,就会妨碍社会稳定、引发社会的动荡,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活动的客观法则,因此企业破产、职工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经济周期的紧缩阶段,破产和失业必然会增加,而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则可以缓解这种压力,既稳定了失业人员,又维持了市场起码的需求量,从而避免市场经济大幅度波动。

标签:;  ;  ;  ;  ;  ;  ;  ;  

经济周期的成因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