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走消费主导型发展道路_投资率论文

中国应走消费主导型发展道路_投资率论文

中国应走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中国论文,主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投资率不断攀升,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已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这种失衡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究竟应以什么模式作为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由此正确认识和调整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类的消费行为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种类型。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正是由于人类对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愿望和追求,才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一定发展阶段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又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人们只能消费自己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正如马克思在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所指出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对于生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时期内,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产品供给短缺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需求增长约束机制的建立,供求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求不足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由此,宏观调控的重点也由过去以抑制需求膨胀为主转变为以扩大内需为主。从“九五”计划后期到“十五”时期,由于我们合理调控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保持了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从而使经济增长摆脱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大起大落的现象。1996—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8%,而年度之间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则控制在1个百分点之内,十年内年度最高速度与最低速度之间仅相差2.5个百分点。这充分证明国民经济进入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新阶段。

但在关注需求总量变化的同时,对需求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应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变化,不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即最终消费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由于投资需求作为中间需求,其大部分将转化为生产能力,从而影响着总供求的比例。如果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虽然即期需求总量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但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相对于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出现生产能力过剩。许多新建工厂可能由于产品销售不出去而被迫停产,由此带来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通货紧缩将演变为通货膨胀,以致造成经济的强烈震荡。

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比例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的到来,投资率不断攀升。2003年、2004年资本形成率分别达到42.3%、44.2%,2006年更超过2005年的水平,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率和资本形成率最高的年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连续三年资本形成率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十五”的资本形成率不仅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也是全球最高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60—2006年,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形成率平均为23.4%,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为23.9%,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为21.5%。我国“十五”前四年的水平分别比全球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与地区高17.6、17.1和19.5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在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率一般较高的因素,与国外同时期相比,我国目前的投资率也是明显偏高的。与高投资率相对应,我国消费率即最终需求率则是历史上最低的时期,更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毫无疑问,较高的投资率支撑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被世界银行的专家称之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诀窍,是其他国家想学也学不来的。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主要问题在于,一是长期的高投资率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造成企业开工率低,投资回收慢,贷款不能及时偿还。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下降。二是由于生产与消费脱节,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适应,使经济增长失去目标和动力,生产与消费陷入不良循环,最终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延缓现代化进程。更主要的是,也不符合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目前出现了以什么为主导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过去我们曾经采用过以投资为主导的兼用消费、外贸三驾马车拉动的战略方针。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理论指导下,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必须将经济社会发展以投资为主导拉动的模式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拉动的模式,才能促使国民经济与城乡社会向稳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的和谐健康方向发展。

二、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稳定性和必然性

无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或者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城乡一个完整体系,它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运行的,生产是基础,交换是条件,分配是结果,消费是最终目的,简单社会再生产是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扩大投资后要求扩大消费或者用出口平衡,国民经济和城乡社会才能平稳、顺畅地进行良性循环,不然就会发生物资与服务过剩或者短缺,引起经济波动甚至于危机和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知道,国民经济GDP的构成中包括资本形成率(投资率)最终消费率(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外贸差额,三者是三足鼎立关系,不论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都是由这三驾马车拉动国民经济和城乡社会发展的,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一般资源相对稀缺的小国多侧重于外贸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如新加坡2004年对外贸易差额占GDP的30%以上;而国土宽广、资源相对充裕的大国一般采取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如美国2004年外贸差额仅占GDP的4%;也有的国家在工业化时期采取投资主导型追赶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如韩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但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消费主导型稳定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2006年最终消费率全球平均为89%(城镇居民为62%,农村居民为17%),我国只有54%(城镇居民为42%,农村居民为12%),相差35个百分点,而投资率(资本形成率)全球平均为21%,我国竟高达45%,高出24个百分点,总体上我国是投资过热、消费偏冷。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有六次过热而后进行宏观调整的周期性波动,第一次是1949—1950年统一全国财经前后,第二次是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第三次是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和1977—1978年“洋冒进”,第四次是1988年前后投资膨胀和财政赤字过大,第五次是1992—1995年物价上涨幅度过高,第六次是2002—2003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洪涝灾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多次过热和多次调整,究其根源大致有头脑发热因素、追逐高速度因素、社会总供求不平衡因素、通货膨胀因素。最后:集中一点,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的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同期GDP的比重是一路上升的,1980—1982年为21%左右,1988—1991年为27%左右,1992—1997年为34%左右,2000—2002年为39%左右,2003年为40.6%,2004年为44.1%,2005年为48.3%;2006年高达到52.6%。2000—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各年增长幅度分别为5.1%,10.3%,13.1%,16.9%,27.8%,25.6%,24.0%。日本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投资率最高也只有34%。我国2000—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0.1%,11.7%,10.9%,13.3%,11.3%,10.7%,13.6%,达到了1997年以来十年的最高峰,数据显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大大地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根据分析,多年我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形成投资体制性的扩张因素和投资增长的依赖性,往往是易上不易下的恶性循环,造成多次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周期性波动,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和城乡社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以消费为主导的大多数国家能长期稳定地可持续增长和良性循环,如美国100多年的经济发展就主要依赖住房、汽车和医疗卫生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来拉动国民经济和城乡社会的发展。全世界多数国家以内需拉动为主,内需又分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而外贸进出口占的比重比较小,多数属于调剂余缺性质。三驾马车各有各的作用,只是大小和主次之分,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的、最长效的、最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大,普遍在70%以上。从我国近年来看,据有关专家测算,最终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GDP0.87个百分点,远远高出投资0.22个百分点。但是,从1999年到2006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从76.8%下降为36.1%,拉动GDP从5.8下降为3.7个百分点,明显没有同期投资拉动GDP3.9个百分点的水平高。2005年外贸规模扩大顺差增多出口拉动GDP达到2.6个百分点,2006年外贸总额达到1.76万亿美元,占CDP的70%左右,外贸顺差1776亿美元,占GDP的7%左右。为此,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少贸易争议与摩擦。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目前外贸格局是发展中国家的近期选择。从长远来看,我国不宜走以出口为导向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从现在起就应着手研究、规划、落实以消费为模式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可行性选择

坚持扩大内需、重点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国拥有13亿人口的十分广阔、不断成长的国内市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扩大消费潜力巨大。从不同角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消费的潜力,扩大以消费为主导的模式可能性,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巨大

近年来,收入差距扩大成为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扩大消费的主要障碍。据有关方面研究,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2006年我国达到了0.496,而印度为0.33,美国为0.41。目前,高收入群体的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大多都已得到满足,“该有的都有了”,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储蓄和投资;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缺乏消费能力;中等收入群体虽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预期支出负担重,扩大消费有很多后顾之忧,新增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根据联合国关于中等收入的标准,我国现阶段家庭年收入在6万—50万元的应视为中等收入群体。按这个标准测算,目前全国中等收入群体大体占到20%左右。这个比例总体上看是偏低的。按照重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思路,到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扩大到50%左右,届时,不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高,而且达到人均收入水平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有较大幅度提高,社会收入分配将呈现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到50%,将会创造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

2、扩大农村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13亿人口,60%多在农村,这种人口分布短期内难以改变,由此决定了广大农村是国内市场的主体。近两年,由于中央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较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城乡消费增幅差距缩小。但总体上看,农民消费比重偏低。近十年农村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19.5%下降到2005年的10.3%,下降9.2个百分点;与1981—1990年平均30%相比,下降15.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占全部居民消费的比重,由1996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26.8%,下降14.2个百分点。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1/3。按目前农村人口,如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倍,即达到7174元,那么全国近7亿农村居民将增加2.5万亿元收入,即增加2.5万亿元的购买力;如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倍,即达到10761元,全国农村居民将增加5万亿元收入,也就是增加5万亿元的购买力。再从消费额看,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1543亿元,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4867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相当于城市的48.2%,不到一半;如果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加到与城市相等,就相当于目前两个农村市场的规模。因此,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目前广大农村缺乏现代商业流通设施,零售业布局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一些地方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采取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也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3、扩大中西部地区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中西部地区21个省(区、市),人口占全国65%,国土面积占90%。无论从人口或地域上看,中西部都是扩大国内消费的重点地区。近些年,由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中西部21个省(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641亿元,占全国46.6%;如果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倍,将增加3.5万亿元;如果增长2倍,将增加7万亿元,相当于目前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因此,扩大中西部地区消费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4、扩大服务消费潜力巨大

城乡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对于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消费与日俱增,特别是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不仅传统的餐饮、住宿、交通、住宅装修、物业管理等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而且休闲、健身、旅游、家居服务、家庭医生及护理、家庭理财、法律顾问、养老等新兴服务需求也不断扩大;特别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培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电影、电视、图书、音乐、戏剧、美术等文化消费需求,都将大幅度增加。可以预期,今后一个时期,服务消费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扩张和增长。

5、从扩大消费的体制环境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为消费者解除后顾之忧,使整个社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服务不到位,是导致居民储蓄倾向居高不下、消费倾向持续偏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扩大消费的主要障碍。据统计,目前,在全国7.6亿多就业劳动者中,只有1.4亿多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在全国城乡1.4亿老年人中,只有5000万人享有退休养老金;在5.7亿多城镇人口中,只有1.2亿多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工伤劳动保险的劳动者不到7000万人。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使城乡居民解除看病养老等后顾之忧,是扩大消费必须解决的体制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在40%左右、持续偏高;每年近1/3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变成了储蓄存款,导致居民即期消费不足。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16.67万亿元,如果其中1/5转化为消费,就会增加3万多亿元的社会购买力;如果其中1/4转化为消费,将会增加4万多亿元的社会购买力。可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储蓄转化为消费潜力巨大。

6、从消费自身发展趋势看,扩大热点消费、品牌消费潜力巨大

首先,汽车、住房一直是居民消费的最大热点。2006年我国居民保有汽车总量已达到2925万辆,比上年增长23.7%,其中私人轿车1149万辆,比上年增长33.5%。全年销售汽车700多万辆,比上年增加120多万辆,其中轿车销量超过380万辆,比上年净增100多万辆。从住房消费看,尽管近几年城市住房价格持续上涨,但居民购房热度不减,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品牌消费对市场的导向、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在引领消费潮流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越来越注重名优品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注重开发、生产名优产品。因此,品牌消费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商机。

7、从供给创造需求的角度看,科技进步不断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引导、创造消费的潜力巨大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发明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在引导生产的同时也引领消费,对扩大消费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各种保健食品、生物药品、有机蔬菜、水果、不断更新换代的移动电话、电子计算机、数字电视和互联网络,甚至太空旅游,等等。总之,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日益增多的新概念、新产品、新方式、新体验,所有这些都将不断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

8、从现代流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看,新型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创造消费的潜力巨大,特别是不断深化的市场细分将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

自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世界零售业50强中已有80%进入中国,在带来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新型业态和先进管理模式。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等各种零售业态遍地开花,连锁经营逐渐成为商业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69100个,同比增长57%。同时,城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普遍加强了商业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商品销售与现代金融手段相结合,使得信用卡消费不断扩大。据中国银联统计,2006年我国境内银联标准卡新增1.44亿张,其中信用卡313万张,比2005年翻了六番。越来越多的商家安装POS机,便利刷卡消费。随着现代流通发展和商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细分不断深化,例如,目前我国电子消费品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传统产品的细分市场及数码产品,如平板电视、MP3、MP4、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存储等。而随着整个网络基础、通信基础和相关软件平台的成长和完善,数字家庭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这些都将对扩大消费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9、从消费文化角度看,先进的消费文化、消费理念创造消费的潜力巨大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所购商品的精神享受。比如,购买电子产品,既注重内在功能,也注重外观款式;购买休闲度假和旅游产品,既注重自然风光,也注重文化特色。随着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等新的消费理念兴起,消费者对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的关注已经达到空前的程度,在购买商品时,更关心产品是否环保、是否有利于自身健康。居民消费正在从单纯满足基本需求的物质消费,向追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从而给扩大消费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10、从消费的全球化角度看,消费的国际化或者国际化的消费创造消费的潜力巨大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消费全球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引进来”与“走出去”不断增加,国外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快速地传递到我国,对我国消费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包括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由于全球化趋势的特征是计算机化、数字化、卫星通讯和因特网,这些技术使得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以前更广泛、更快捷、更廉价、更深刻以及可能性更大。整个世界日益变平、变小,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更加趋同。发达国家的节能消费、环保消费对我国消费的影响日益增大。如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进入中国文化市场,观看好莱坞影片成为文化消费的一种时尚;一些家庭送子女到国外留学,大批中国公民到国外旅游,这些都加快了国内消费与国外消费的融合,消费国际化已经成为扩大、提升国内消费的重要引擎和途径,其中蕴涵的消费潜力不可低估。

通过分析以上十个方面扩大消费的潜力,我们对于更多地依靠扩大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发展需求,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挖掘消费潜力,不断把潜在的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就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长期不竭的动力。

标签:;  ;  ;  ;  ;  ;  ;  ;  ;  

中国应走消费主导型发展道路_投资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