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其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完成一项活动(如春游),就要写一篇文章;读完一篇文章,就要仿写、扩写;学习了一种文章技法就要立刻在习作中练习运用。看着这些自己塑造出来的“反季节儿童”的作文,我们真是哭笑不得。然而,反季节的蔬菜只是影响口味而已,反季节的儿童可就危险了。
【关键字】: “反季节儿童” 降低起点 重视过程
一、“反季节儿童”前途堪忧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习作教学的问题,而实在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都感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都爱赶时间: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当今的社会,大家仿佛都患上了一种“落后恐惧症”,什么都唯恐落后,也就什么都提前。
蔬菜在无土的环境下凭空疯长,享受填鸭式滴灌,全然不顾大自然的规律。孩子呢?把“起跑线”提到娘胎里还不甘心,提前识字热、幼儿园英语热……然而反季节的蔬菜只是影响口味而已,反季节的儿童可就危险了。
二、降低起点,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写话
“课标”中将学生的写作定名为“习作”,就意味着这是学生在学习写作。因此,尤其是在习作起步初期,应从写话入手,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不要给予太多的束缚,不要只重形式与技能,而是首先要让他们想写、爱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仿写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老师把“仿写”蔑视为抄写,忽略了“仿写”这一重要环节,只在口头上高要求学生如何写,学生写无样板,练无目的,所以整个班写出来的作文除个别学生较像文章外,多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可以用“乱七八糟”这个词来形容。其实,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
1.仿写题目。
仿写作文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作文题目本身就很吸引入。怎样确定题目呢?如果对学生不加引导,一些学生写出来的文题就不一致,跟“答非所问”一样错去了。为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此类现象发生,我在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看作文指导书中的佳作,回答老师:佳作的题目是什么?佳作中的内容是否围绕题目来写?
2.仿写内容
村里有没有小溪或河流?有没有垂柳或其他树木?有没有水鸟或其他小鸟?你们做不做扒石头爬山坡,寻小鱼、小虾、小螃蟹,摘蘑菇、野果等活动?你家的小平房或大平房或小楼房又是怎样的?和作者的家乡一样美吗?你能仿照作者所写的各段内容把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吗?”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读完后,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这样一来呢,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我没急着让他们写,先安排学生交流,交流后,他们就很有信心地把自己家乡的美景和趣事源源不断地倾吐在纸上。
5.从仿写到创造
作文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只不过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因此作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是在作文时,大脑却一片空白,无从说起,可见是在选材方面遇到了难题。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以范文为例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学会选材,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作文的从仿写到创造。
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重视过程的指导,情动而辞发。
案例:《种子与孩子》
一粒种子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孩子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走向卓越。
——家长与教师要学会期待
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语文教育,它更像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们似乎应找回这样的教育生态:“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过分关注学生最后写成的那一篇篇文章,想要文章精彩,而不顾孩子在习作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与情感体验,是本末倒置。以人为本,而不能以文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能以文的产出为本。孩子心中只有具备了真情实感,才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多读才会有感悟,只有多读才会有创新。作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导学生朗读名篇佳作,比如习作课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朗读与当次作文有关的美文,以便使学生在吟诵中培养语感,拓宽写作思路;二是指导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在多读中发现语病,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总之,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让每个孩子拥有一支欢乐的笔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庆《中国人被指丧失慢的能力不耐烦成为社会心态》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346
【2】吴康宁 《谁是“迫害者”--儿童“受逼”学习的成因追询》 [期刊论文]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3】靳庆华《读书征文的指导方法初探》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25(1):133~136
【4】翁丹芳《谈语文课堂中的“随文练笔”》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6期:18~19
【5】靳庆华《呼唤习作和评价的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6期,95
论文作者:徐莹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儿童论文; 孩子论文; 反季节论文; 题目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