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寻求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发展的数学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已成为将数学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实际教学行为的必经之路。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同一班级内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群体),并根据需要将之组合成学习小组,把教学目标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允许学生在一定限度内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教师进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分层施教、异步达标、保底扩顶、各有所得”,其实质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能,增加教学活动的选择性、针对性和拓展性,实现教师集体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异步教学需要把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群体,由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状态对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做出选择,这必然会使单线条的教学流程发生改变。教师需要设计非线性的教学流程,构建具有可选择性的教学模式,具体见图1:
如图1所示:由于A、B、C 3类学生的活动是并列进行的,其活动或者形式不同,或者任务不同,或者目标水平不同,当分组学习和分类指导时,教学线索就被分解成两条或3条平行线;而在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时,这几条线索又会交汇合并。这种教学模式把不同层次学生的异步自学探究与师生同步的合作指导统一在一个框架之中,要求“分”与“合”的活动协调一致,使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互适应。
图1 分层异步数学模式图
就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而言,教师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倡导他们独立学习,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积极帮助他人;对B层学生以“半扶半放”为原则,在其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对C层学生以“扶”为主,教师要增加对他们的关注,较多地介入他们的活动,并及时反馈和辅助,同时注意利用异质小组的资源对他们进行援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修正和调适探索出多种变式。
二、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策略作保障。为此,我们设计了9条策略。
1.学生层(组)划分的策略
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就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状态和需求。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并据此编制了“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与认知风格测查表”(见表1)。需要指出的是:首先,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自我意识、学习价值观等是相互联系的,因而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乐趣感、焦虑感、厌倦感”进行区分。其次,学生的认知风格虽然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学生信息加工方式的偏好,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顺应和利用,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
表1 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与认知风格测查表
我们根据测查结果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划分为A层、B层、C层。这种划分采取的是隐性、动态的方式。“隐性”是指不公开,但教师心中有数。“动态”是指每学年(必要时,也可以半年或一两个月)测查一次,并根据变化对学生的层级予以调整。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也为教学中的学生分组提供了依据。教学中可以采用同质分组、异质分组或混合分组等方式组织教学,但具体采用哪种分组形式,要根据学习内容、课型和教学过程来确定。
2.目标设计和选择策略
分层异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相同但要求相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一方面要遵循“下要保底,上要扩顶”的基本原则,层级目标相互跨度不宜过大,同时设定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另一方面,要做到“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明确各层次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对目标定位加以引导。学习目标的确立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同一项学习活动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二是针对同一课时教学内容提出A层学生要达成的所有学习目标,再结合B、C层学生的学情确定其相应的学习目标。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恰当地选择学习目标。在学生完成基本层次的目标后,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向更高一层次目标迈进。如果学生目标定位不准,教师原则上不加以阻止,而是通过强化其行为产生的效果,促使其进行自我调整。例如:如果学生由于目标定位过高而遭受失败,教师应引导其分析失败原因,促使其把目标降低到适当层面。在第一学段,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不明确出示目标,而把目标转化成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和努力方向。在第二学段,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购”目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一开始就明确学习要点,激发自我挑战的意识。
3.分层设问策略
在分层异步教学中,教师设问的对象性和目的指向性必须明确,即教师必须明确每个问题指向哪一层次的学生,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式”的方法,设置层层衔接、逐步递进的问题,既针对相应层次的学生,又使前后问题形成铺垫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解决一些基础性、变式性问题,也尝试解决一些综合性、发散性问题。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教师应先呈现A层问题,在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呈现B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巡视,对C层学生予以指导,提出C层问题辅助学生学习。
4.个别指导策略
分层异步教学必须强化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具体来说,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过渡引导。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教学活动呈两轨制或三轨制交叉运行。由于学生完成同一学习任务的方法、途径和速度不同,会出现一部分学生提前完成而停顿等待未完成学生的现象,也可能出现由于C层学生无从下手,教师予以个别辅导,从而不得不延时进入下一学习环节的情况。已完成前一学习任务的学生如果没有补充性任务,就会造成时间浪费,甚至出现暂时性的秩序混乱。为此,教师可以安排相互检查验证、拓展性思考、同伴小声交流、完成自选题、休息等过渡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其中一两项去完成。
2)加强分类指导。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C层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分解后的铺垫性问题以形成学习支架,帮助其实现思维序列化、定向化;对于思维较活跃的A层学生,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引导其变换思维视角。教师还要针对个别性问题进行小范围的分类指导,并收集一些共性问题,在归纳总结时共同解决。
3)延展学习时空,促进“提优”“补差”。教师要在做好课内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预习和复习的作用,加强课前的铺垫性指导和课后的强化性辅导。对于A、B层学生,教师可要求其在课前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尝试独立解决课本上的“思考题”;课后提供相关的探究问题,鼓励其积极实践,以拓宽知识面。对于C层学生,教师要在课前帮助其强化认知准备,指导其复习相关的旧知识点,明确新知识的要点,以实现其知识的联结、沟通;课后精选涵盖知识要点的习题,围绕教学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反复强化,帮助其达标、提高。教师还应把教学单元适度缩小,及时增加小单元的整理复习,以把握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夹生点”、混淆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提高。
5。分层练习策略
在分层异步教学中,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以便学生自主选择。练习的方式有3种:一是“剥离式练习”,即像剥卷心菜一样,对各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一题多解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各层次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来寻求不同解法。C层学生可以分步解答,能得出一种以上解法即可,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帮助他们降低习题难度;B层学生可以合作交流,用综合式解答,尽可能寻求两种以上的解法;A层学生则要求独立解答,看谁的解法多、解法最优。二是“并列选择式练习”,即把难易程度相近的题目同时呈现,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完成题目的数量和准确度为主要指标进行评价。三是递进式练习,即就同一内容设计难度层次不同的练习题目。一般设计的练习有基本题、提高题、拓展题3个层次。在操作中,一般可从基本题开始,要求C层学生必须会做,并力求解决提高题;而A、B层学生可以从解答提高题开始,争取完成拓展题;A层学生如果提前完成,则要行使对其他学生的督查职责,或完成教师额外提供的练习。
6.合作互助策略
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水平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可以使班集体教学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集中研讨学生的共性问题时,既可以按照C-B-A层的顺序提问学生,让学生相互补充、完善,使问题得到完善解决;也可以先要求A层学生示范作答,再出示同一问题或类似问题让B、C层学生模仿作答;还可以让A层学生承担作业检查、辅导督促C层学生完成作业等职责,并制订“值日小老师”制度,允许个别“小老师”在教学中离座巡查,给其他学生提供帮助,以缓解学生人数多而教师指导时间有限的矛盾。教师还要在课内外强化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竞赛,使组内成员接纳C层学生,并把帮助C层学生提高作为每个人的职责。
7.区别评价策略
分层异步教学评价要把差异作为评价的起点和归宿,以个体的纵向比较和层内的横向比较为基础,实现评价的激励和矫正功能,力求使评价指标弹性化、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与自己比”,把自己近期内的学习表现和结果作前后对比;引导学生恰当地选择与自己学习状况相近的同学作“竞争对手”,比较一段时间内彼此的进步程度。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家长、其他同学的评价肯定学生各自的优势。对A、B、C层学生,分别采用竞争评价和激励评价,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对C层学生,要做到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重在评价学习态度和过程,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鼓励;在发现错误时,也尽可能给予其自我矫正的机会。对A、B层学生则注重评价学习活动的质量和结果,激发其提升自我的欲望。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同时应避免过度赞美。评价的方法有:1)利用教室墙壁设立评价专栏:2)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反映学生数学学习成长、进步的资料,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3)改进作业评定方式,将学生喜欢的小红花、小兵器等图案作为奖励不断鼓励学生相互竞争;4)加强平时随堂的单元测查,淡化期终考试;5)笔试分层,在同一试卷上设置难度不同的试题,以供各层次学生自由选择。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给予重新考试的机会。
8.习惯矫正策略
小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其数学学习成绩存在密切的关联。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说: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听明白别人讲的是什么,能复述其讲话的内容,并对别人说的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许多师生对数学课本的阅读不重视。其实,仔细阅读数学课本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阅读数学课本的关键是读通、读懂、读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书本上圈、点、画,把关键词、句找出来,把问题补充进去,以避免不理解题意而胡乱猜测的现象。三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有序性。四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书写。五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学会用“我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从别人的想法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结论是怎么一步一步想到的”等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思维的批判性、有序性和深刻性。
9.环境支持策略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构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对数学学习存在情感障碍的部分学生,更需要通过改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来增进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更要注重学习环境的优化和利用。首先,要注重班级学风的建设,通过“班训”“每日格言”“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互信互助的氛围,鼓励A、B层学生主动接纳C层学生,不歧视、孤立他们。其次,要注意与学生、家长沟通。教师要多与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