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多样性中共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样性论文,共同发展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任何事物多样性进行哲学思辨的结论似乎是矛盾和对抗的,但这只强调了多样性的一个方面,即不同的一面,却忽视了多样性统一的一面。世界的多样性说明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多样性不仅给世界带来了矛盾、摩擦、对抗甚至战火,而且也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对多样性的尊重代表了人类社会平等、民主、和平和发展的理念,保障不同的文明和社会制度在多彩的世界中长期共存、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世界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
世界的多样性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也是客观反映。人是起源于同一个物种源头,在若干万年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为求生存居于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群体,从而产生了多样性。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庄子曾经深刻指出:“夫物之不齐,世之性也”。庄子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特别是交通的发达,分散的人群开始接触、融合。但这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多样性。
当今国际社会有近200个独立国家,它们的地理方位、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都各不相同。它们还有着内陆国家、沿海国家、海洋岛国的区别;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的约3500倍;人口最多与最少国家的人口之比超过10000∶1;有的国家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而有的国家除了鸟粪、珊瑚之外再无别的自然资源;有的国家居战略要冲或控制国际战略通道,而有的国家偏居一隅,尽管具有国际法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平等地位,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无足轻重。此外,当今国际社会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和受超级大国控制的“弱小”国家的区别。
历史、民族、文化、宗教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与自然条件相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国家新成立仅几个年头,有的国家光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已长达5000多年。有的国家基本上是单一民族,有的国家多达上百个民族。文化、宗教的多样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当今世界至少有基督教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佛教文明等文明在相互碰撞和学习。即使在一国内部,多样性也是不得不尊重的客观存在,例如,印度便是一个文化多元、种族混居、宗教复杂、语言各异的国家;加拿大还将“多元化主义”列入宪法。
在经济领域,多样性和差异性或许更加显著。欧洲和北美国家比较发达,亚、非、拉的大多数国家属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各大洲之间、各大洲内部都明显存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差异最为明显:这里既有属于世界上国民总产值及人均产值最高的国家,也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列出的“最不发达国家”。在经济体制模式上,这个世界仍是丰富多样的:既有最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有仍旧坚守的计划经济堡垒,甚至仍然存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各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无疑会存在着重大差异。不用说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所选择的不同的发展道路、政治体制、行政体系、法律体系,也不用说基本上同属资本主义制度的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即使在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也不可能采取完全一致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不仅发展程度有差异,发展道路和模式也不尽相同:有美、英式的市场资本主义,有欧洲大陆的混合经济体制,有日本式的政府主导型资本主义。当然,同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古巴、朝鲜、越南,其发展水平和模式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总之,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多样性是世界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
二、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世界的多样性使现实世界存在着差异和区别,而差异和区别带给人们的是摩擦和对抗,还是合作与发展?笔者认为,摩擦和对抗是暂时的,融合、合作与发展才是最终的结果。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多样性之间相互融合和衍生新的多样性的历史。今天的现实也告诉人们,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相互吸引和相互欣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冷战时期,政治、军事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冷战后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趋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而正是多样性的彰显导致了这一发展。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正是多样性的存在及其内在的互动性不断促进着人类的进化和世界的发展。
(一)多样性是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源泉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在现代社会,文明间的差异仍是诱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文化在跨国传播中原本就存在着的不平衡性日益凸现,冲突也随之而来。冷战后的前南斯拉夫冲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以及其他以民族、种族仇杀和宗教纷争为起源和内容的大小冲突均给冷战后的国际冲突涂上了文化的色彩。而此类事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它被视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抗美国民主的一种形式。
这让人想起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文化将是截然分割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未来重要的冲突将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1]在此并无必要批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因为,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不同:他努力要论证文明间的冲突将是未来冲突的根源;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人类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实际上,人类的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交流与发展,而不是根本性的冲突(注:一般认为,“一个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与“经济”、“政治”相对应,本文倾向于使用文化一词。)。
从根本上说,正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人类多元文化的两种内在属性(冲突性和吸引性)使得人类文化不断经历着“冲突—融合—冲突”、“统一—衍生新的分支—统一”的发展过程。早在1922年罗素就说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久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其观点是否准确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至少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相互吸引的因子,不同文化之间的学习和融合便成为自然的事。特别是今天,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通讯、交通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为世界的全方位交流提供了客观条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吸收别种文化之长,以减少本身的局限性。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出现了吸纳认同。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几乎每一种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的文化成份。不仅中国接受了卡拉OK、迪斯科,欧美也接受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京剧等。如果说这是文化生活方面的话,那么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使不同的文化在经济生活中也得到体现。虽然现实中有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冲突,但更多的是相互吸收和借鉴。
在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一总命题之下,仍有三个细节应需注意:首先,长期的文化融合会形成同源文化或者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对民族、国家乃至地区有着强大的内聚力,并成为加强国际合作的纽带。伊斯兰国家对波黑问题的关注、欧洲的共同文化对欧洲一体化的促进均属此类。其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战争和冲突。战争和冲突取决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关系。战争根本的原因是政治经济的矛盾,文化的差异在战争起因上是极次要的因素。而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兵戎相见的事例比比皆是。第三,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融合是可能的。而且,这不妨碍各国人民继续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大同理想不妨碍我们保留各自的文化特色,即所谓求大同存小异。[2]
(二)多样性是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般认为,关于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的古典贸易理论又称比较利益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有如下两种表述:一是技术差异论。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及其生产者对较高价格的追求;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或技术差别所造成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持这种观点。二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简言之,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随后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放松了古典主义的四个假定前提,即假定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各国只使用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产品;生产要素转移时,其机会成本不会发生变化;其分析是建立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的。这种假定条件的放松扩大了古典贸易理论的适用范围,使得新古典贸易理论更符合实际。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较成本差别基础上的商品价格差异。而这种差异无疑来源于国际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或为自然资源上,或为人力资源上的,或为技术经验上的差别,或为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等等(注:有关著作和教科书都用“国际分工”来概括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用上述几个多样性或者说差异性来概括产生国际分工的原因。参见喻国华等主编:《国际贸易学》,第三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罗绍言主编:《国际贸易原理》,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日]小岛清著,周宝康译:《对外贸易论》,第二章,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新贸易理论发展的阶段。其中主要有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以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等学说,他们的共同点是改变了原有的国际贸易的前提,似乎多样性(递增规模报酬是动因)于贸易的产生已变得不再重要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新贸易理论所作的讨论是在物质财富相当丰富的前提下,或者说是在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进行的。的确,在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看来,开展国际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互通有无”,也不仅仅着眼于静态贸易利益,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贸易的发展促进信息、物质、思想的交流,激发本国的创新机制,从而带动更大的经济发展。可见,新国际贸易理论不再视资源、产品和价格的多样性、差异性为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在世界经济相当发达、国际贸易十分活跃的背景下的观点。可以说,更多的是出于如何扩大贸易量的考虑,而非关于国际贸易为何形成的思考。
另一方面,从消费的角度来讲,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且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需求,人的需求是无限的,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在经济学上称“多样化消费”或者消费的“多样性”。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源于需求的贸易动力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性的需求必然导致国外产品的进入也符合对国际贸易行为的理解。
(三)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4](P48)“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以统治、干涉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的转化过程”。[3]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反映在政治领域便是各国各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所以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就必须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这主要有如下四个原因:
首先,国际社会是多样性的社会,民主是其本质。“如果价值是多元的,那么,每一种价值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如果我们承认不同的价值观或相应生活方式的正当性,尤其是作为权利的正当性,我们就不能把某一种特定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以排他的方式强加于人。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加以尊重,除非它妨碍别人的正当自由”。[5](P25—26)
其次,从主体上看,冷战后日趋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主体要求实现民主化。表现在:冷战后世界的“一超多强”多极化态势,必将促进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追求;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政府间国际组织日益增多,全球性民间社会力量日益壮大等等。
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尊重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十分必要。全球化进程将使越来越多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变成全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被世界各国所共同关注、也只有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参与方能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国际性机构和制度安排纷纷登台亮相。而在这些组织和制度中,国际间的民主问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在赢得主权的同时也失去了主权”,“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在越来越多的方面更多地依赖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依赖于凌驾于国家结构之上的新型权势,它便失去了(部分)主权”。因此,“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民主,在世界化(与全球化同义,作者注)破坏民主之前,让世界化得以民主化,这是至关重要的”。[6]
第四,尊重世界多样性,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这些都是国际关系民主化之后的世界政治所体现的良好的国际秩序。在这种状态下,世界和平是可以保障的,由多样性所引起的各种争端方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而相反,在国际关系中实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做法,无视世界各国各地区乃至具体事务的多样性,剥夺世界各国人民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权利,那么,冲突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冷战的梦魇是应该汲取的教训。
提倡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必然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同时还应积极促进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国际机制中的民主化建设。要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主权平等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等等国际法基本准则是目标内容;“扩大联合国安理会”和“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两个主要的制度路径(注:参考倪世雄,王义桅:《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3);李淑珍:《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以及郭树永:《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几个问题》。)。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这些内容、这些任务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显得更加艰巨,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三、世界在多样性中求同存异共同繁荣
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强调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是要寻找利益的汇合点,解决因多样性而出现的对抗和摩擦。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是每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首先,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应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一种制度,一种观念,只有社会主义是无比优越的,资本主义是腐朽没落的,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这种看法不符合客观实际,是片面的。战后以来,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同一个世界里共同发展。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里,也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尊重和保护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就要求尊重各国人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追求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来表达,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各国的发展必然要遵循各自的历史轨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交流、友好合作。
其次,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也要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文明冲突论”(虽其是否正确仍有争论)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不同的文化对国际社会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文化同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愈益密切。文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财富,谁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谁就占据了全球文化发展中的主导权,谁就抢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人类各种文明的发展虽然经过了相互激荡、冲突和撞击,但多是各种文明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的共存、交流或融合,这是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就必须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注:也可以说是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负面影响。相关思想参见[英]汤林森著:《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要保护一部分日益“边缘化”的民族文化和语言,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大致有6000种,但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迅速灭绝,“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而“随着这一语言的消失,与之相关的传统、创造、思想、历史和文化也都不复存在”。[6]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这段话并非危言耸听。
同时,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还要尊重各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建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之上的,因此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尽相同。中国强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不同的国家利益应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将发展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就是对不同国家利益的尊重。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有过论述。毛泽东曾倡导,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提出要研究美国的政治制度。周恩来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环境不同,不能用固定的公式去套。他提出的“一国两制”,就是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典范。冷战结束以后,江泽民多次提出尊重世界的多样性。1995年,江泽民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大家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没有多样化,也不成其为联合国。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7](P707)2000年9月,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8]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4](P48)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江泽民关于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的论述,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变化情况下明确提出来的。江泽民关于尊重世界多样性的论述强调要尊重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不仅仅是强调不同之处,而是突出强调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不是将世界的多样性看成是对抗和摩擦,而是把此看作世界发展的活力。江泽民关于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的论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
四、结语
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上曾表达了一种称之为“和而不同”的思想,这里,“和”的统一是建立在对“不同”的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这实际上也是我们面对世界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以及某些不尊重世界多样性发展的企图所应持有的基本态度。体现在国际事务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便是我们应有的选择,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
生物学上基因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国际社会的多样性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取长补短。中国的古文明融汇了古代外国的文明成果,中国的古文明成果也传播到外部世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尊重和保护世界多样性的典范。中国对世界的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宽广胸襟,也体现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其最终目的是谋求世界的共同繁荣。中国推进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便是建立在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的,是尊重和维护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的举措,反映了世界人民“为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的期盼。
标签:国际关系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