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 江苏 启东 226200)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汤剂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的对照组54例和自拟中药汤剂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组54例。观察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第30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免疫指标及体重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30天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免疫指标及消化道不适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调治方法,有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药汤剂;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2-0208-02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预后相对较差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2]。目前临床上治疗胃癌仍是手术为主,有研究表明,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补充营养物质及应用中西医结合法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降低并发症、提高预后的重要方法[3,4]。为此,我们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同时,联合应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外科收治的行胃癌根除手术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33~83岁。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对照组54例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自拟中药汤剂支持的观察组54例。纳入标准:①术前均经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②均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③术前没有化疗、放疗或激素治疗者;④既往无慢性胃肠炎等疾病;⑤无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⑥营养支持期间没有用血浆或人血白蛋白者。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②行内镜下黏膜内或黏膜下切除者;③术前检查提示胃癌有广泛转移;④胃癌并发穿孔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以及总蛋白、白蛋白、免疫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中均将营养管放置入吻合口远端约30cm处的输出段空肠腔内。
1.2.1对照组 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第1天给予200ml普通型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滴速为20ml/h。如无返流及不适,以后每天量增加200ml,滴速增加15ml/h。至每天总量1500ml、滴速80ml/h为止。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每次肠内营养前后1小时向肠腔内滴注一定量的自拟中药汤剂。自拟中药汤剂组方为:太子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2g、陈皮9g、枳实6g、生黄芪30g、当归6g、三七3g、仙鹤草30g、炙甘草6g,将上述颗粒制剂用开水调成50ml汤剂备用,每天1剂。方剂组成及量根据患者症候可作适当调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第30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的值,免疫球蛋白A(immune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eg lobulin G,IgG)、免疫球蛋M(immuneg lobulinM,IgM)的含量和体重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提前,住院天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x-±s)
2.3 两组患者血清蛋白及免疫指标
两组患者术前血清TP、ALB及lgA、lgG及lgM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TP、ALB及lgA、lgG及lgM的值都较手术前提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中医认为胃癌属于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不断下降是常见症候。胃癌患者如能及时手术治疗,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可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手术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胃组织,对胃肠功能影响大,使患者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更加严重,造成身体更加虚弱,导致不能承受后续的化放疗,甚至难以完成整个化放疗过程,从而降低了手术治疗的效果[3,4]。本研究中,我们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同时,联合应用自拟中药汤剂,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消化道不适症状、增强患者免疫,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本病胃患癌病,病邪羁留体内已久,已损伤正气,阴伤气耗,痰瘀郁毒,虚实夹杂,但手术之后,以正虚为主,脾胃受伤,首当其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当先治之。健脾开胃理气应贯穿胃癌治疗始终。明代医家张璐《名医方论》中曰:“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为司命之本也”。故本研究所用的中药汤剂中选用太子参,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作用平和,有补气健胃功效;白术苦温,归脾、胃经,有益气健胃功效,现代研究发现白术能明显促进小肠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5];茯苓甘淡平,渗湿健脾,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术、苓平温连用,祛湿健脾愈力,三药共为君药取益气健脾之功。手术之后,脾胃运行减弱,需合用行气之药,促进胃肠蠕动,故配用陈皮以理气健脾和中,行气止痛;枳实归脾、胃、大肠经,有消积导滞、行气除痞的功效,并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二药为臣药,共同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金创之后,气血受损,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方中佐以生黄芪、当归以补气生血。生黄芪具有补气健脾,托补之功,现代研究发现生黄芪还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5]。三七、仙鹤草两药有止血、抗肿瘤的作用。甘草为使药,具有调和诸药之功。纵观本方,具有补而不滞、行不伤正、促进胃肠蠕动、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经过30天临床研究的观察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lgA、lgG及lgM的值都较手术前提高,但观察组提高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消化道不适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胃癌术后在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的应用,能显著加快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了免疫功能,促进了术后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是有效的中医整体调理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对胃癌手术后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用中药进行调理治疗,能显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功能,降低消化道不适症状,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于山珣,陈昕,王朝霞.Notch信号通路与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23(10):945-951.
[2]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等.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52-58.
[3]韩海燕.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危重症患者肠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生,2013,16(5B):1607-1609.
[4]张海鸣,潘瑞蓉,周科军.早期谷氨酰胺强化联合百普力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1):107-110.
[5]高学敏主编.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社,2007:211-460.
论文作者:吴勇,戴丽华(通讯作者),陈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胃癌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汤剂论文; 营养论文; 免疫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