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河北省南皮县城关镇中心校 061500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094-01
时下,阅读之风日浓,但阅读必须是深阅读才是阅读的“初心”,阅读不是应景之作,那么读名著应该读出什么呢?
一、读出主人公的人生经历
名著,尤其是记叙性名著大多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表达深刻的主题,这些主人公也因此成为某一方面的“代言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就是一座战胜重重困难而名扬中外的“精神丰碑”。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名著就要梳理出她人生的主要经历。我们不妨从人物出身与境况、人生的遭遇与转机、克服的苦难与艰辛、取得成就与影响等角度来“复读”主人公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原来是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出生在一个经济富足、在19个月大时,因一场急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从此小小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失明、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从此,海伦凯勒求知若渴,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其他聋盲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她需要通过轻摸别人的“唇”以及“凸字版”图书来倾听与阅读),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二、读出名著深刻的主题思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最后一章应该是该名著语言最为精彩,点明主题,升华情感的重要部分。
“我,一个盲人,向你们有视力的人做一个提示,给那些善于使用眼睛的人提一个忠告:想到你明天也会有可能变成瞎子,你就会好好使用你的眼睛,这样的办法也可使用到其他的器官,让每一种器官都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为世界通过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接触的路径向你展示的多种多样的欢乐和美的享受而自豪吧。”
一个“提示”,一个“忠告”写出了海伦•凯勒作为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这也正是她写作这部名著的动机。可以说这段文字对于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来讲,就是“警世之通言”、“喻世之明言”和“醒世之恒言”。也正因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仰,才使她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她让“爱”的暖流在时间河里流淌,也流进了我们的心“河”。
三、读出名著的写作技巧
如果说名著的主题与人物形象属于内容的范畴,那么写作技巧就是形式的领域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人对于写作的要求是“意格俱佳”(沈德潜语),“意”就是主旨,“格”就是结构思路。由此观之,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称得上是“名”著。
1.学习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作为记叙性为主的名著,离不开具体的环境描写,并依此来衬托人物心境,描摹着主人公“藏在心底”的情感世界。
“有些地方,野葡萄以及斯卡珀农葡萄藤从一棵树攀附到另一棵树上,形成许许多多由藤条组成的凉亭,招来了成千上万的蝴蝶和蜜蜂。傍晚时分,掩身在密林绿海中,吮吸着泥土清爽宜人的香气,真是心旷神怡!”
这段关于自家别墅周遭环境描写表达了海伦•凯勒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她性情的陶冶。
2.学习写作技巧方面的的高超技艺。诸如,前后照应是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但“照应”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是逐层的加深、渐次的递进。在第四章《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里,先后有这样的语段前后照应:“老师教了我几周以后,我才明白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啊,原来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能使人萌生一种新的思想”,后面的文字是对前面的一次深化,也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在不断深刻。
又如,“我读书,不仅仅是因为我大部分的知识都只能通过书本获得,而不像其他普通人一样,他们可以通过视听来获得知识。事实上我对书籍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人,因此,我要从我开始读书时说起”,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海伦•凯勒因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与别人不同,因而对书本有更深的依赖和渴望。
3.学习形象生动、深刻隽永的语言艺术。首先是比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观点。每一位文学大师,都是语言的高手。其中这得力于他们驾驭多种辞格的高超技艺。在第十八章《剑桥女子中学》中,海伦•凯勒诉说英王乔治和大臣们对演说家、政治家伯克的主张充耳不闻时,写到:真理和智慧的种子竟然播种在无知与腐朽的草堆里,真令人感到悲哀。作者把伯克的政治主张比作“真理和智慧的种子”,而把“英王乔治和大臣们”比作“无知与腐朽的草堆”,形象而生动,深刻而浓烈。为了表达她对考试的极其厌恶,她把考试比作“魔鬼”“陷阱”等,像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俯拾皆是。
其次是精准的词语(成语)的运用。作者写父亲喜爱读书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时,有这样一句话“我对父亲最初的清晰记忆是,我蹒跚地穿过一堆堆的报纸来到他身边时,他总是独自一个人坐着,双手展开一张大报纸在面前,我几乎找不到他的脸,原来他的脸整个都埋在了报纸的后面”,一个“埋”字,将父亲读书的全神贯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四、读出自己真实而深刻的感悟
我们“读”名著,是在用眼、口读,更是用“心”去读,用我们的心灵去碰撞读者的心灵,用作者的情感去激活自己潜在心底的情感,我们要忧伤着作者的忧伤,幸福着作者的幸福。于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悟诉诸于口,诉诸于笔。
总之,读名著要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内化于心,如此在生命的历程中才能“外化于行”。
论文作者:张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海伦论文; 名著论文; 凯勒论文; 的人论文; 深刻论文; 语言论文; 给我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