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新模式_图书馆论文

科研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新模式_图书馆论文

科研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模式论文,科研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纷繁的图书管理系统,科研图书馆如何定位?如何更好地为科研服务?辽宁社会科学院于1996年推出为科研服务的网络化图书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针对科研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及科研读者群的特殊性,采用新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一套高效灵活的含用户自升级的程序,该程序基本实现了为科研人员提供实用有效信息服务的目标。

一、图书集成网络系统的特点

在系统设计上,开发人员借鉴以往系统成功的经验和CNMARC国家机读数据标准,深入地研究了公共图书馆与科研图书馆属性上的差别,强调科研图书馆的特殊性,把为科研服务放在第一位,同时突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图书自动化管理目标相结合,集中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可持续扩展的网络结构。

网络化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程数据服务使科研人员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建立在Windows NT基础上的Client/Server结构支持各种网络互联协议,易于建立局域网(LAN)和广域网络(WAN)系统。采用TCP/IP 协议可以拥有极好的运行性能、 可靠性、 路由选择性。 TCP/IP 协议在任何规模的网络中都能够很好地运行, 并且在连接Internet时是必须使用的一种协议,通过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可以大大简化TCP/IP的配置和管理。

2.融集成环境与模块化设计为一体。

模块化设计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这里说的模块化指采、分、编、典、藏、流以模块形式出现,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说的集成环境指上述几大系统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中,使用者可以随时从一个系统切换到其他系统,方便读者及工作人员使用。

3.用户功能持续扩展性。

传统的图书管理系统,用户很难扩展或更改已有系统的局部或全部,系统在功能上实际处于一种“死”的状态,难于适应用户群体的多样性、系统软件更新快的要求。为此我院开发的图书管理系统增加了用户开发项目项,支持用户自动挂接,为用户提供了编写独立的程序自动加载的功能,为高级用户提供了方便条件。

4.系统模式采用Client/Server的优越性

采用Client/Server主要考虑在网络环境下, 计算机模式的开放平台及较高的运行效率和灵活的扩展性能,该模式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对于分布式的数据处理来说,该模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5.完全的图形化用户界面

建立在Windows GUI 基础上的用户界面能提供最直观有效的信息服务。而且操作方便,无须专门学习。随着使用者对新界面的了解,会认识以往DOS或UNIX界面及操作方式的限制。

6.开发系统标准化特性

该系统的设计采用专业数据库设计语言,运用国际标准的SQL 查询方式,有利地保障了数据处理系统的高效性、稳定性、开放性。同时在人机接口方面强调了实用性与简洁性相结合,打破手工方式直接移植到微机的模式,系统更加人性化,人性化操作方式也是微机软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服务功能

我院建成的这种图书集成网络系统,使得为读者服务的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

1.科研人员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系统获得最新的书目信息、全文信息(目前全文信息的注录工作依然是国际上一大难题,有待于出版机构及代理商提供数据源,同时在硬件上期待大容量存储介质进一步降低价格、提高性能。),检索远程数据库,进行科研资料收集工作。

特殊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新书订购情况、资金流向、读者借阅情况及各门类图书借阅情况。

2.实现网络系统资源共享。

读者可共享网络上硬件资源,如:打印机、可擦写光驱、扫描仪等,不必为每一个工作站配备一套专用设备,减少硬件投资。同时读者可共享网络上的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以文件夹形式),这不仅能够实现图书资料共享,也能完成科研、办公室、财务等资料共享,既保障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又便于领导班子对科辅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3.网络论坛、学术交流活动。

开辟科研网络系统,能使合法的用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增加到网络中去,同时也可不受时间限制从网络上获取其它科研人员的信息,包括科研资料的收集情况及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极大地促进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4.通过网络发布信息。

传统的资料、消息多是以口传或实物(宣传板)形式提供给读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出错率高、覆盖面狭窄。在图书馆网络系统中,读者几乎是以无偿的方式,随时从服务器或工作站中获取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形式或公告牌等其他形式,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传递消息,日常的手工操作方式完全被淘汰,实现无纸办公。

5.服务请求能力。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LAN或电话网向图书馆提出服务请求, 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及时给予回复。信息通过网络发给科研人员,或者由工作人员把图书或其他资料直接送到服务请求者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参考咨询工作,通过网络提出读者关于图书馆建设看法,购书方向意见等。

6.从国际互联网络中获取各类信息。

由于采用了WINDOWS95系统, 客户机可以通过主机以有偿服务方式登录国际互联网络,了解世界范围内各学科的最新动态。同时,可以把院级科研信息及其他信息作成Home Page页放到Web Server中, 作为科研机构对外宣传的窗口,为世界范围的各类机构、企业、个人提供信息服务。

7.从其他单位获取信息

凡是已经建成网络并开通对外服务的图书馆或其它服务机构,科研人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以计时收费的方式查询他们的共享数据。

这7种服务已经使科研手段, 特别是科研资料收集工作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化为计算机网络化、自动化方式,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

三、网络系统的岗位设置

新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启动后,岗位设置同传统方式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岗位设置要根据本馆自动化的实际需要而定,设置的所有岗位的职责总和必须正好覆盖本馆自动化的目标和任务,既不能不足,又不能过剩。不足便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而过剩则浪费人力,又可能使自动化专业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无论设置多少岗位,配备多少人员,重要一点就是要职责分明。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定要分清。职责分明能让系统组织的每一个职能都有人负责,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工作范围和权力。这样可以使自动化人员把精力集中于工作,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能防止出现因无明确分工而出现的事故。

3.控制用户权限,所谓的用户权限是指使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功能模块的权力范围(包括程序的运行、阅读、修改)。组成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是许多特定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按照图书馆业务需要组成若干功能模块组,再组成采访、编目、流通等子系统,最后构成整个集成环境。而自动化人员有系统主管、系统管理员、程序员、数据库总控员、数据录入员以及系统的使用者(读者),这些人都有各自的工作范围,需要使用相应的系统功能模块,因而必须给予他们用户权限。

岗位设置除需要考虑自动化系统自身的特点外,还要考虑有利于控制用户权限。如把自动化人员分为若干层次,高层次的可以进入整个系统,也可以运行、阅读、修改原程序,而低层次工作人员或读者只能运行程序、只能进入与本人工作有关的模块。

4.安全性 自动化使用人员是图书馆自动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每天运行都需要自动化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另外,虽然自动化系统都冠以“自动化”三个字,但实际上是像硬件、软件一样,都是按照人的指令和编制的程序工作的,正确的指令和系统配置能使系统正常运行,不正确的指令和配置就会使系统出错,甚至造成系统瘫痪。因此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在设置岗位时要做到:(1)任务划分明确;(2)完善的备份程序;(3)启动NT安全机制。

在提供信息化服务过程中,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是信息化的保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启动后,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应从根本上转变,对那些素质不高的人应当集中进行微机使用培训,使他们不但要熟悉图书馆知识,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特别要提高采编和检索服务人员的能力。此外科研图书馆人员的服务观念也要有所转变,在提高职业责任感的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信息服务领域,尝试有偿服务的可行性。

校稿日期:1997.12.8

标签:;  ;  

科研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新模式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