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_企业信息化论文

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评价论文,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2)03-0094-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出现和应用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企业中,特大型和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占全部注册企业99%的中小企业则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水平很低,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使得中小企业不能正确评价其信息化水平,无法找出问题的关键以对症下药,并使得国家和地方政府也难于掌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情况,难于制定出有效的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因此,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一)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和内容

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观念全面渗透到企业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并以此为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过程。

从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看,企业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自动化。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技术,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2)经营管理网络化、系统化。企业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将从市场、财务、生产到人力资源的各职能信息系统和从业务员、主管到经理的各层次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开发实施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供需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数据库管理(PDM)等综合性管理信息化系统,加强企业横向纵向联系,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降低管理成本,有效地管理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3)实现电子商务(E-commerce)。企业通过Extranet(企业外部网)和Internet,在全球范围实现企业与协作企业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网上数据交换(EDI),实现企业向供应商的电子订货、电子支付,实现企业与顾客的电子营销,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并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和分析市场与环境信息,把握商机,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 当然,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况

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来自中小企业。[1](p.2)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增加就业、稳定社会和保证市场繁荣,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所有发达国家也都具有这种共同的经济特征。因此,在深化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大力促进和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对提高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中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需要,信息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中小企业对人、财、物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和混乱,管理制度不健全,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往往以人情管理代替制度管理,帐目不清,管理水平低下。如果实施信息化建设,针对企业大小,部分或全部实施MIS,就可以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2)除了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较低。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企业发展成学习型企业,增强创新能力。

(3)中小企业信息闭塞,对市场变化的捕捉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差,如果实施信息化建设,将企业与Internet连接起来,不仅可以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熟悉国内外市场变化而产生创新动力,增加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降低原材料采购和销售成本,还可以宣传企业,增强信誉,扩大产品销路,提高经济效益。

(4)对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还具有不同方面的意义。

对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产品开发、制造工艺和先进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对其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改造,根据企业大小和实力,部分或全部实施CAD、CAM、PDM、MRP/MRPⅡ/ERP等,或者将他们的IT需求外包给ASP(应用服务供应商),由ASP通过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提供这些关键的服务,实现企业开发、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强企业供需链的管理,实施采购销售电子化,就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管理、交易成本,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有了这样的信息平台后,还可以为中小工业企业加入战略联盟创造先决条件。

对从事非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对这些关键部分实施信息化,就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对从事批发、零售贸易的中小企业,如果实施电子商务,就可以大大改善信息渠道,将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中,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分类

当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已经开始重视。200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了发展中小企业的建设性措施,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可以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纷纷成立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心,开通相应的信息网站,如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PPNET(全国生产力信息网)、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等,以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国内外IT业巨头也将目光投向众多的中小企业,IBM、惠普、联想都先后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虽然国家、政府和IT厂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但是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上信息化意识很弱,尚未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信息化对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企业信息化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还相当肤浅。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而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又有一个相当的过程,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持怀疑态度,认为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赢利起不到决定作用。此外,还由于企业员工素质较低,对信息化的理解有明显偏差,甚至认为信息化就是拥有几台计算机,如此等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空白型。企业目前还没有基本的信息化设备,认为信息化不关己事,这类企业主要是在中小企业中占相当大比重的个体企业。

第二类是萌芽型。拥有一定量的信息化设备,能够进行简单的办公及帐务等数据处理工作,但设备利用率低,甚至将计算机作打字机使用。

第三类是发展型。这些企业中,有的正在建立健全Intranet(企业内部网),部分或全部实施了CAD、CAM、MRP/MRPⅡ/ERP等系统,并逐步开始实施电子商务;有的与ASP建立了全面的IT服务合同。这类企业主要是从事制造业、批发业、零售贸易业的中小企业。但目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这类企业数量较少。

总之,在大多数中小企业中,由于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及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建设十分薄弱,设备严重缺乏,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加之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等原因,与大型企业相比,其信息化程度相当低。与国外,如美国、日本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差距就更大了。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7月,由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主办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信息产业部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当前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但目前企业信息化分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正确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对企业信息化指标分体系的建立,对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有着重要意义。

(一)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方法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波拉特方法和信息指数化方法),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原则。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信息化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效益(特别是其中的间接效益)的定量评价非常困难,因此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是客观评价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原则。

(3)区别性原则。由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中小企业从规模、从所属行业都不同,对信息化的标准与目标也就不同,所以设计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套,特别是指标的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

(4)实用性原则。中小企业人员少规模小,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进行筛选,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以便能快速、方便、准确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

本着以上几个原则,我们提出了包括信息设备及软件系统装备程度、利用程度、信息使用者水平、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经济效益等五项内容的定量和定性两部分指标。

1.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量指标

(1)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的评价指标

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主要通过当年企业用于信息设备及软件的投资总费用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费用之比——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率来反映。其中信息设备及软件投资总费用包括电话机购置及装机费、传真机购置费、计算机及外围设备购置费、企业内部网建设费、企业上网投建费、企业购买信息化软件费用等。计算公式如下:

ZBL=C[,T]/C[,TZ]×100%

式中ZBL——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率

C[,T]——信息设备及软件的投资总费用,元

C[,TZ]——固定资产投资总费用,元

需要说明的是对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单项设备及软件的装备率指标作为补充。单项设备及软件的装备率为该信息设备及软件的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及软件的投资总费用之比。

(2)信息设备及软件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

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的评价指标只是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好的装备,并不等于信息化水平就高,因为信息化能否带来效益关键还要看利用情况。因此,信息化水平还需要通过信息设备及软件的利用程度指标来评价。该指标主要通过当年单项信息设备及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费用与当年企业管理费用之比——信息设备及软件单项利用率的加权之和来反映。其中信息设备及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包括使用邮政和订阅报刊费用、电话和传真机使用维护费用、使用维护计算机和企业内部网的费用、使用Internet的费用(包括企业电子信箱使用费、企业网页(站)维护费等),以及企业IT需求外包服务费等五项。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YL——信息设备及软件利用率

C[,Li]——单项信息设备及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元

C[,G]——管理费用,元

I[,i]——第i项利用率的权重(见表1)

i——1,2,3,4,5

表1 第i项利用率的权重

邮政报刊 电话传真机 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 Internet IT需求外包服务

0.05

0.10 0.25 0.25 0.35

注:考虑中小企业人力、财力不足的特点,IT需求外包服务的使用是中小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其权重设置较高。

(3)员工知识水平的评价指标

因为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即企业所有员工,所以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对企业信息化评价有重大意义。员工知识水平的指标由企业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员工人数与企业员工总数之比来反映。计算公式如下:

RSP=R[,D]/R[,Z]×100%

式中RSP——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度

R[,D]——学历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员工人数,人

R[,Z]——员工总人数,人

(4)信息化直接效益的评价指标

企业效益提高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我们无法将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严格区分开,因此,借鉴了梁滨提出的用企业信息化效益相关度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2](p.165~197)并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如下的评价指标。

将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率、信息设备及软件利用率和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度三项指标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基本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HZS——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Y[,i]——第i项指标值

QZ[,i]——第i项指标的权重(见表2)

i——1,2,3

表2 第i项指标的权重

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率 信息设备及软件利用率 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度

0.30.4 0.3

结合中小企业规模小的特点,考虑理论上企业受信息化影响较大的方面,借鉴现代财务状况评价方法,我们从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指标中选取了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等六项来评价信息化效益。具体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

(1)销售利润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XLD=XLTG/ZHZS

式中XLD——销售利润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XLTG——企业销售利润率提高率

(2)总资产利润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ZLD=ZLTG/ZHZS

式中ZLD——总资产利润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ZLTG——总资产利润率提高率

(3)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YZD=YZTG/ZHZS

式中YZD——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YZTG——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率

(4)存货周转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CHD=CHTG/ZHZS

式中CHD——存货周转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CHTG——存货周转率提高率

(5)销售收入增长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XSD=XSTG/ZHZS

式中XSD——销售收入增长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XSTG——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

(6)利润总额增长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LZD=LZTG/ZHZS

式中LZD——利润总额增长率与信息化的相关度

LZTG——利润总额增长率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性指标

(1)信息化环境的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环境的优劣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信息环境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企业信息化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信息意识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外部环境涉及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国内外信息技术水平、企业所处地区网络化程度、信息服务体系、公共信息资源量和国家地方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等。由此我们设计了如下指标:

内部环境指标:

企业领导重视程度

信息主管(CIO)能力

员工信息意识

管理水平

外部环境指标:

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技术水平

计算机硬软件价格

企业所处地区网络化程度

信息服务体系

公共信息资源量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

(2)企业信息化间接效益的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除了产生直接效益外,还可以带来间接效益。

企业信息化间接效益评价指标包括:

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对国家地区信息化的贡献

3.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

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比较分析法,按照以上设计的定量指标的计算公式,先测算出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和各项相关度指标值,再与国内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的指标值或各中小企业平均值进行比较,以作出评价。

对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间接效益的评价建议采用Delphi法。每个指标设定五个等级,即优、良、中、及、差,分值分别为5、4、3、2、1分。由多名专家各自对每个指标打分,得出每个指标的平均分,然后求算术平均,得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和间接效益的评价值。

标签:;  ;  ;  ;  ;  ;  

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_企业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