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孟繁梧[1]2002年在《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我国加入WTO和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社会背景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我国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这一特殊的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检视和探究,在摆明了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明确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新时期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为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 第一部分:从师资队伍自然状况、教师的素质、师资队伍的管理方面,摆明了师资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此进行分析,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出发,对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素质的建构是高等艺术教育走向何方的关键。在教师共性素质的基础上,详尽论述了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还应具备的一些特殊的素质要求。 第叁部分:对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大胆的、新颖的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考。在全面审视高等艺术教育的作用、地位和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前提下;在公正、客观地分析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和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以转变教育管理观念为先导,优化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强化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力求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于活力的有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

孟繁梧[2]2003年在《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上)》文中认为本文从我国加入WTO和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社会背景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我国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这一特殊的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检视和探究,在摆明了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明确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新时期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为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 第一部分:从师资队伍自然状况、教师的素质、师资队伍的管理方面,指明了师资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此进行分析,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出发,对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素质的建构是高等艺术教育走向何方的关键。在教师共性素质的基础上,详尽论述了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还应具备的一些特殊的素质要求。 第叁部分:对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大胆的、新颖的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考。在全面审视高等艺术教育的作用、地位和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前提下,在公正、客观地分析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和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以转变教育管理观念为先导,优化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强化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

纪芳芳[3]2013年在《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及其民族悠久历史的印记。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入云南高校舞蹈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地方高校培养民族舞蹈特色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本文以教育学原理为理论支撑,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与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的构想。本文以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核心,对云南高校舞蹈教育的科研建设方面、教材建设方面、课程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察看其学科建设的成败,发展中的得失,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成就进行分析,通过对其科研建设方面、教材建设方面、课程建设方面、师源建设方面的现有成果进行分析,呈现目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成就。第二章,主要是深入分析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的科研建设方面、教材建设方面、课程建设方面、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其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叁章,主要是在第一、二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初步构想,其中包括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科研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六方面的建议。本文认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亦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然而从总体上说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科研建设方面表现出“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深度不足”、“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教材建设方面表现出“编写队伍能力薄弱”、“教材编写文化内涵薄弱”、“教材建设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在课程建设方面表现出“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等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表现出“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师生比例失衡”、“师资能力单一”等问题,导致以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引进过分单一,学科发展的基础构架失衡。譬如,高校舞蹈教育较多重“技”轻“学”,导致高校师资人才引进过程中,过度偏重引进专科舞蹈院校技能型毕业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舞蹈理论研究方面师资的引进,进而导致高校舞蹈科研方面缺乏专业研究人才,形成科研队伍研究力量薄弱,科研成果深度不足、质量不高等多种问题出现;其次,在教材建设方面,导致教材建设队伍力量薄弱,教材建设缺乏理论研究成果支撑,教材建设文化内涵薄弱等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样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缺乏对课程建设方面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部分高校课程开设比较混乱,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因此,也导致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学中传承与发展受到影响,从而未能形成云南地方高校的教育特色,亦未能有力地承担起高校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应有的责任。本文认为,解决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必须与地方的经济建设、民族文化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相结合。第二,在科研建设方面,必须加强与重视科研与地方文化保护、与高校舞蹈学科发展、与高校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相结合,并进一步注重科研管理。第叁,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选修课程,赋予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重视课程文化建设、注重实践与理论课程相结合、注重课程的整体统筹与规划。第四,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教材的文化内涵建设、加强教材的民族特性建设、丰富教材的建设方法、强化教材建设的科学性。第五,在教学方法建设方面,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演学研一体化教学建设。第六,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综合型师资培养、注重少数民族特色师资培养、注重多种聘任渠道建设、注重建设师资培训机制。只有从高校舞蹈教育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云南高校舞蹈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刘岩[4]2016年在《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符合校本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梯队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中特别强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系列问题,尤其对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为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就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而言,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办学特点,依据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性与特殊性,本论文从国家大政策指导下对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厘清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体系构架与应用,通过多角度的论证与阐述,建立一个适合于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与发展的体系。通过大量的校本研究与调研,以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状况为依据,提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策略,期望能够通过这个具有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思量高等艺术教育大众化阶段下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新模式、新体系、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立足于构建科学性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理论结构,切实推动全国各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全面改进与发展。论文分六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从分析师资队伍梯队建设背景、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等方面入手,阐述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本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其次,以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相关政策与理论模式为依据,深入分析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保障;再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研究,分析当前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从管理体系、结构体系、可持续模式、实施对策等方面,探索具体实现路径,提出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保障体系与实施对策,为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提供参考。第五,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实施对策;第六,结论。

张勇军[5]2012年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自创建以来,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型,在创建之初曾短暂依附于大学,随即便开始了独立设置的历史。“壬戌学制”使高等师范教育合并于普通高等教育;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让高等师范教育又一次重新单独设置。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开办非师范专业,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近代中国教师教育在“独”与“合”之间游走,每一次的教师教育转型都给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综合化成效显着。然而,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以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任主要力量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问题更严重,迫切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综述来看,尚缺乏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进行比较系统的、以个案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综合化发展的?为什么要进行综合化发展?在综合化过程中各自遇到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各种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其综合化的模式是怎样的?对教师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在综合化过程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导向和支持?高师院校自身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研究以此为论题,并从宏观层面系统梳理和分析综合化发展的原因、模式及产生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本研究围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这一主题,以“纵线”的历史回顾与“横线”的国际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选取A省叁所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研究案例,总结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优化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以及在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这一逻辑线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回顾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着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上四次重大转型的缘由和过程,重点分析了每一次转型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并在制度层面阐述了笔者的意见。在国际比较方面,本文重点选取法国、日本和美国叁个国家作为国际比较对象,阐述了这叁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为分析我国教师教育提供国际比较的视野。本文所选取代表着叁种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做个案研究,剖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动因,评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举措,总结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各自的应对措施,概括总结出“综合协调发展型”、“双主体成长型”和“传统主体式微型”叁种不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本研究还将不同类型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各自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于相同类型的高师院校的办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最后提出在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在省域内构建分层、分类、递进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议,尤其提出了要在教师教育的不同层次注重对“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协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本研究建议在大学层面建立一个独立设置与综合培养、封闭管理与多元开放相结合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想,在当前教师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刘花弟[6]2016年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刘军豪[7]2015年在《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有效满足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迫切需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亟需进行改革与完善。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具有历史同根性和文化同源性,同时,台湾地区也与中国大陆在半个多世纪的分离状态下孕育出了丰硕的幼儿教育成果。通过对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期望能为逐步完善中国大陆高师课程设置的理论建构提供借鉴,有效促进中国大陆高师课程设置的改革。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幼儿教师专业知能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贝雷迪比较教育研究法,并辅助以历史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海峡两岸共计8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历史、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分为以下几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相关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目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与第叁章,两岸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域研究。论文在相同的框架之下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别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基本框架体现为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安排叁部分,其中影响因素涵盖外部因素(世界发展趋势、本土社会变革)和内部因素(课程设置自身演进、学前教育发展、幼儿教师培养),课程内容安排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习和幼教学程。第四章,两岸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基于第二、叁章区域研究的整体框架,遵循侧重客观比较、审慎价值判断、适度原因探究的基本原则,对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培养目标及结构内容进行并置与比较,由此得出比较研究的初步结论并就个别问题展开充分探讨。第五章,两岸课程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建议与反思展望。论文从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培养目标的定位及要求、课程设置结构、各课程模块、各类具体课程、实习共七个维度具体呈现了比较研究的结论并针对性提出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同时,本章对论文涉及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幼儿教师培养等问题进行整体性反思与展望。

孟繁梧[8]2003年在《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下)》文中研究表明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健在教师”。随着高等艺术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确立,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目前师资队伍的现状,突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现就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以及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问题作如下论述:

郭宇[9]2014年在《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一些歌舞剧团率先尝试音乐剧的创作与排演以来,我国音乐剧文化市场不断升温。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在我国首创音乐剧班,同年,北京舞蹈学院开设我国第一个本科音乐剧人才培养方向。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相继成立音乐剧系。2007年,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平台为中国音乐剧教育提供了一个完善音乐剧学科建设、加强国内外音乐剧教学、艺术实践等交流与合作、提高音乐剧理论研究的良好契机。随后的十多年中,全国高等院校竞相增开音乐剧本科人才培养的各类相关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当下我国已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创办了音乐剧系或设置了音乐剧培养方向,其中主要以全国高等独立艺术院校、部分综合性大学的二级艺术学院为主。我国音乐剧教育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也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音乐剧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匮乏,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的了解不够全面;原有本科艺术教育模式与音乐剧教育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由于缺乏音乐剧教育基本理论的支撑与指引,导致音乐剧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忽略了对音乐剧编创、导演、舞台舞美设计、市场运营与开发等相关人才的建设,以致中国音乐剧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环节日渐脱钩,等等。而若想真正提升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质量、开发适应中国音乐剧发展的课程体系,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采用逻辑思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与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绩,并为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出了一套与当前音乐剧事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能适用于当前音乐剧教学的、可供操作与实践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包括对研究缘起、意义和关键词的界定;对相关文献及前期研究成果的综合评述;通过对研究内容与思路的梳理来选择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式以及对文章创新点的预测。第一章是对当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发展进行系统梳理。该部分主要从我国音乐剧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演变及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景式的阐述。第二章是对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是本文的实证调查部分。2013年5月——2014年6月期间,笔者深入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进行调研与取证,通过与这些学校师生的访谈、部分课程的观摩以及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各年级课程表的收集等方式,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四个维度来全面探视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现状,并从中发现与归结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特征。第叁章是对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进行现实审思。该部分根据第二章的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总结出目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图对问题成因进行详细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从中寻找到解决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的具体优化方策与实施途径。第四章主要围绕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优化设置问题展开探讨。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音乐剧学科特点从实践上明确具体课程在音乐剧整体人才培养课程中的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中的主次与性质、课程内容的增减与删选以及学时学分的赋值,以期构建出理想的具有整体课程价值和功能的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第五章主要探讨了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具体实施与保障策略。该部分分别从创新与完善课程评价、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规范与健全课程制度、建设与提升师资队伍以及物质投入与保障条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研究基点、研究核心、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刘凯[10]2015年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由于我国正在面对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应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进行转型,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技术类人才,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进行转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又如何实现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国外的哪些办学经验可以借鉴以及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其转型的具体路径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要回答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另外,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尚在探索尝试期,本文对其进行转型具体路径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外成功进行转型的院校,诸如美国的州立大学以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等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以发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所值得借鉴的经验。其次,对目前我国新建地方院校的基本发展概况以及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以发现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进行转型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向应用型技术院校的一般路径。最后,对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其转型的具体路径展开研究。本文发现甘肃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进行转型的主要方向包括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转型的具体路径是:办学定位、理念以及服务面向以培育区域行业经济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导向,从培育传统师范型向行业特色专业人才转型;课程设置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注重大而全的课程建设向注重实践课程的平台及模块建设转型;师资建设以培养或者储备具有教学科研和企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导向,以注重学历和科研能力考核项注重教师实践能力转型;管理体制以多主体联合办学为导向,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向高校、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联合办学进行转型。

参考文献:

[1].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孟繁梧.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上)[J]. 孟繁梧.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3

[3]. 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D]. 纪芳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4]. 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管理研究[D]. 刘岩. 沈阳师范大学. 2016

[5].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 张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6]. 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7]. 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 刘军豪.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8].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下)[J]. 孟繁梧.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3

[9].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 郭宇.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路径研究[D]. 刘凯. 兰州大学. 2015

标签:;  ;  ;  ;  ;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