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关乎着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生命安全,间接关乎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筑结构设计者要将抗震设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逐步完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案,同时施工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障建设质量和性能,结合实际施工环境合理调整施工方案,不断提升其抗震性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改革发展的完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会在逐步发展进步中走向成熟。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分析
引言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施工图设计的时候,需要在抗震概念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最终使得建筑在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时候,可以充分地将其地震带来的压力进行缓解,并且有效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损失。
1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理念
抗震设计理念,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建筑结构在实际地震过程中受到的破坏,运用地质、结构知识和工程建筑经验,总结归纳出一种方法、理念和思路,并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整体或者细节上构造的全过程。但地震实际上是由于地震波引起一系列的随机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的震动,所以对地震监测目前还是一项很难准确解决的科学难题。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常见方案
2.1 基于建筑结构构造
通常来说,建筑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话,那么想要提升抗震能力就需要充分的计算最小配筋率等因素。建筑结构是砖混结构的话,为了保证一定的抗震能力就需要对建筑的总高度、单层高度、楼层数进行合理设计,这样才能负荷一定的抗震系数。
2.2 基于建筑结构性能
抗震设计方案的制定需与建筑结构自身性能相结合,并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在抗震设计方案中,制定针对不同级别的地震等级的应对标准和性能。结合不同的震级强度所带来的破坏程度,判断建筑整体和部分是否受其影响。同时也注重对于无抗震能力的部位和发挥重要抗震作用的结构的监控。在地震发生时,建筑在强震过后,依旧要受到余震以及雨水、风力的冲刷,而出现水平位置上的震动,所以对于震后的气候灾害也要注意防范。由此可见,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性能关乎着抗震性能。
2.3 基于建筑结构位置规划
建筑结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外部结构需求,还需要考虑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空间分布等,合理的规划有助于提升楼与楼之间的舒适度,保证建筑的安全性能。在建筑设计中,障碍物是不能够出现在建筑物之间的,因为它能够阻碍安全出口或者安全通道,以此来保证人员的出入安全。
2.4 建筑材料的选择
建筑材料的适合与否,与建筑的整体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那些容易发生地震的区域,选择正确的搭配材料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结构都采用混凝土进行施工,同时以结构位移量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如果选用的建筑材料在性能方面不符合标准要求,就会引发建筑物内部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形和位移,特别是如果框架的刚度过小,无法承受变形和位移差生的应力,会对结构整体产生较大负荷,影响抗震性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强抗震设计性能的对策分析
3.1 选择恰当的建筑场地
地震的安全性评估工作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我国防震减灾方法经过仔细解读后,我们需要对易发生严重以及较为严重的建筑工程进行地震安全评级,进行严格的评估之后,设立相应的建筑标准,防震减灾工作从设计中就开始着手。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中,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合理的选择建筑的位置,避免选择一些对建筑物有不利影响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在发生地震或者其他灾害时,很有可能是最危险的区域,因此尽可能的选取能够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区域,这样的地理位置能够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基地也不会因为自身环境问题出现严重的倾斜,塌陷等问题。
3.2 结构形式要科学合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建筑结构项目逐渐增多,对其结构的设计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然,还是以当下最常见的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流。处在不同的地域范围、结构形式存在的差异性都会导致建筑抗震性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展开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各类型的影响因素都进行充分考虑。所以,如果想要确保建筑抗震设计符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标准要求,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建筑结构形式,不仅如此,还要全方位的考虑建筑结构的自身功能、特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条件。也就是说,从建筑结构的整体考虑,虽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势较于其他结构更为明显,但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具体情况,优化选择建筑形式。
3.3 进行隔震、减震的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的时候,选用对其修筑位置的地基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把握,在提高其地基密度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物的修筑施工。地基密度较高时,建筑物整体结构可以在巨大的力的荷载作用下,将其分散到地基中去,该种地基可以高效的吸收地震应力,减少该种力对建筑物质量的影响,降低地基共振作用的发生率。同时在设计时,结合隔震系数,合理选择隔震支座。还需要在设计时,选用具有极佳隔震、消能作用的建筑物材料,使得建筑物可以有效的抗击地震应力的破坏作用。
3.4 提高抗震设计质量
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其威力是巨大的,产生的危害也是无法估计的。所以,建筑结构建设中抗震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者意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但是整体设计水平还较低,设计方案与结构、环境不匹配程度加重了建筑成本。建筑承重和自身重力的不协调,更使得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加重了危害力度。对此,要保证前期抗震设计方案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严格遵照抗震标准实施方案,在提高结构性能、承载能力、材料质量上下功夫,在确保建筑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其承重能力。
3.5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作为建筑结构从业人员工作的规范与行为准则,对其起了约束与监督作用。只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使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时,正视自己所在的位置,使其保证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且有质量保证的达成工作目标。法律法规一方面其作用是有法可依,而在另一方面,其作用是为专业问题提供有效的依据与蓝本,使大部分建筑结构类专业性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也使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法律可循。对于那些没有依照规定操作流程进行工作的施工人员,或那些违背自身职业道德施工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明确的严格惩罚措施,这样不仅能够对犯错的人进行了更加有力的惩罚,还能更加严重警示他人,使人们警钟长鸣,规范每个人的自身行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安全的重大灾害,所以,在建筑结果设计中应该把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建筑设计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建筑工作者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将抗震理念贯穿其中,不仅要注重设计建筑物的实用性与所得利益,还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迎春.浅谈建筑结构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0).
[2]李田超.浅谈建筑结构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江西建材.2013(06).
[3]张翔.关于建筑结构结构抗震设计的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1).
论文作者:孙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物论文; 性能论文; 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地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