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要靠自己的头脑去理解 用双手去达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要靠论文,头脑论文,双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40岁4000万才算成功”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在很多人眼里,成功的标准就是有钱,舍此别无其他。这种风气深深影响国内外的学子,读书的最高价值难道只体现为能赚大钱?
针对此现象,著名作家郑渊洁接受采访表示,自食其力者就算成功,放低成功的标准并使其多样化,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成功有多层标准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某大学知名教授近日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一度引起舆论哗然。
无独有偶,中山大学教师易莉在美国的大学也遭遇到“成功的标准就是有钱”的经历。易莉就读美国名校杜克大学时,班上只有她一个中国人,其他都是美国人。有一次课堂讨论,题目是“影响成功的因素是什么”,结果越讨论她越感到不对劲,于是问其他美国同学“你们觉得成功是什么”,出乎其意料,所有美国同学的回答都是“成功就是money”,并称舍此没有别的定义。这是一次颇具冲击力的“文化冲击”。易莉称自己原以为大家讨论的是学术上的成功。
有钱就是成功,国内的学生和家长也脱离不了这种思维。华师国际预科中心副主任李子力表示,家长送孩子留学,第一个问题都是“读这个专业回国能赚多少钱”,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能赚多少钱”成为留学的价值评判标准之一。李子力表示,这种风气在国外更为浓重,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生离开母校前,常相互约定:看谁第一个回母校捐款。越早捐款者越成功,没有捐款就是混得不好的象征。
记者采访著名作家郑渊洁对成功的看法,郑渊洁表示,靠正当劳动自食其力,无需外力财物支持者,就是成功人士。记者反问,这个标准是不是太低?郑渊洁坦承,自己之所以持有这种标准,是“希望更多的人有成就感”。越多的人有成就感,社会越可能远离犯罪。因为不论对强者还是对弱者,成就感都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感受。强者承认弱者的成就感,是对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反过来也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提倡多层次的成功标准,尤其应关注弱势群体对成功的心理感受。《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功的定义是:“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此预期的结果显然是多层次的,并非只有“有钱”标准。只有多样化的成功标准,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人对成就感的渴望。
成功并非一学就会
不知从何时起,成功学在国内风生水起,这类书籍是各大书店的畅销书。卡内基的《成功学全书》和拿破仑·希尔的《成功致富》,早已拥有成千上万忠实的读者。以最畅销的成功学著作《人性的弱点》为例,在当当网上搜索,竟有60余家出版社同时出版该书,版本琳琅满目,定价不一而足,部分版本竟再版十余次。成功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基本范畴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管理、自身修养、特长、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然而,成功学传至中国后,至少有两点变得不伦不类。一是学习者在短暂疯狂之后陷入彷徨和迷思。广州比媚鞋业公司的老总陶小姐曾率团队参加为期三天的成功学培训课程,她表示:“刚开始我们很兴奋,情绪被老师所感染,数天都处于巅峰状态。后来回归工作和现实,渐趋平静;最后发现无法践行成功学的理论,陷入深深的困惑。”
可以说这条“疯狂—平静—困惑”之路,正是学习成功学课程人群的写照。成功学“走调”的另一表现是它被传统的厚黑学改造。记者在广州新华书店调查发现,林林总总的成功学书籍充斥着所谓的“实用智慧”,例如“要面子,吃大亏”“放弃无用的自尊”“死缠烂打、六亲不认、装蒜到底”等。为了让“招数”看起来更奇异,更有用,出版社和作者竞相在价值观上“比狠”“斗黑”,灌输“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理念。许多读者只在乎“招数”的实用性,而不在乎写书者的人格瑕疵或者价值观上的偏颇。
有人认为,成功并非一学就会,它只有从艰苦卓绝的实干中才能打造出来。真正靠成功学发达的,大概只有“成功学之父”和各类推销者,绝大多数学习者则是“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