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下失独老人三种养老模式的研究论文_张悦1,余桂林1(通讯作者),李琳1,董小琴1,陈宇

不同视角下失独老人三种养老模式的研究论文_张悦1,余桂林1(通讯作者),李琳1,董小琴1,陈宇

(1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65)深圳创时代教育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广州深圳 518000)

【摘要】目前国内主要有家庭、社区、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但这三种模式在心理救助、经济要求、医疗配给方面均难以契合失独老人独特的养老需求,结合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和普遍诉求,建立针对失独群体的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是解决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失独老人;养老模式;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352-02

失独家庭为:“已婚妇女年龄≥49岁、夫妻双方只生育过一个子女、子女已死亡,且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的家庭”,即国务院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文件中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1]。1971年我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1世纪我国首批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开始面临着养老问题,失独家庭的养老更亟待解决。本文从失独老人角度出发对现存的三种主流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建议构建针对失独群体的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

1.目前盛行的养老模式

1.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支持,一般意义上指子女养老。“家庭养老”不是单纯的经济互动关系,父母与子女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家庭养老”提供的四大条件:物质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以及人身监护比其他养老方式带给老人更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1.2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社区养老又叫居家式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等,是在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养老方式,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依托社区、依靠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提供的服务内容需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生活服务和法律维权服务。

1.3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指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的方式,将老人集中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中养老的模式,由专业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护理等在内的不同级别的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三种养老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2.1 基于心理视角的比较分析

家庭养老是一种高度自我防御状态下、迫于无奈而选择的养老模式,缺乏情感照顾,晚年幸福感以及风险抵抗力大大降低。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在失独老人心理照顾方面存在两大显著问题。首先,目前政府对社区养老资源投入不够,许多社区仅限于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忽视了精神需求[2]。其次,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心理护理技能,极有可能对失独父母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对于老人的心理护理服务是空白。基于此,大多数老人更愿意入住只有失独群体的养老院,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2.2 基于经济视角的比较分析

家庭养老是一种最经济的养老方式,老人除了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外,基本没有其他养老服务费用。但由于子女的经济资助部分是空白的,失去了养老保障和支持,其家庭养老功能基本丧失。

居家社区养老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养老方式,其养老费用由家庭、社区、政府、社会等责任者分摊承担。

机构养老是一种最昂贵的养老方式,其费用包括床位费、伙食费、护理费、医疗费用等,收费标准因养老服务而异。养老机构费用高且老年人支付能力弱是制约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重要因素。

2.3 基于医疗视角的比较分析

家庭养老模式几乎不能提供日常医疗照顾和大型疾病救治服务。日常医疗照顾需求只能依靠失独者自身、亲属或聘请保姆,常难得保障;大病救治服务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如挂号、住院等流程亲力亲为难以胜任,急诊手术需要直系亲属签字等。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可提供较为完善的日常医疗和大型疾病救治服务。社区里通常设有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通过与老人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保健咨询、健康讲座等服务。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鲜少社区能提供专业全面的医疗服务。另外,我国社区医疗卫生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面临医疗水平不高、医疗服务内容单一、养老护理人才紧缺等问题。

机构养老模式也可提供较完善的日常医疗和大型疾病救治服务。养老机构配有医疗部门,但养老机构的风险回避造成失独人群难以入住养老机构,无子女等监护人担保签字是失独老人进入养老院的最大障碍;其次,部分养老机构采用“医养分离”的照料模式,一些私立不规范的养老院只是配备简单的医疗设施,“医疗”与“养老”分离。

3.对于促进失独老人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3.1 推广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建立失独群体针对性养老院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资金筹资、政策制定与引导、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以机构养老为主,医疗机构为支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出台明确养老机构和入住人员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把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简化入住程序,降低入住门槛,减轻失独群体入住压力。

3.2 构建多主体资金供给体系,充分发挥老人自我效能

政府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老领域的投资;设立专职部门管理失独群体,完善独生子女家庭保险工作。老人方面,适时处理闲置住房;参照国外的“乐龄合作社”[3]互助养老模式,提供合适的工作,在帮助老人缓解经济困境的同时,提高自我效能与自我认同感。

3.3 推动养老服务优质发展,培养专业性老年护理人才

全国相关医科高校应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国情,增设多样化老年护理专业,培养对口的护理人才;有关教育部门应设立老年护理职业鉴定培训,规范老年护理人员的准入资格;政府设立第三方监管部门,加强养老服务业的管理。

3.4 加强心理护理,重建精神家园

养老机构在心理护理建设时,应引进专业的心理和社会学工作者,开展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设立心理救助和精神关怀小组,将心理护理融入日常健康教育活动中;采集入住老人的心理护理服务需求项目信息,据此提供心理护理服务,并将心理护理老人满意度作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一项评价指标。

3.5 建立养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引进互联网信息化管理。评价内容应包括对养老软硬件设施管理、风险管理、分级护理管理的质量评价等,并将结果公布于权威平台,促进养老机构市场化以及良性竞争;采用信息化管理与资源共享模式,通过网站、论坛、微博等方式将各地的失独老人联系起来,建立失独老人网络信息档案,便于汇总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姚菊琴,等.失独老人社区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5):3865-3867.

[2]杨艳华.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需求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6.

[3]黄静,贾舒凡.欧洲养老保障改革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新西部,2016(36):178-17

论文作者:张悦1,余桂林1(通讯作者),李琳1,董小琴1,陈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不同视角下失独老人三种养老模式的研究论文_张悦1,余桂林1(通讯作者),李琳1,董小琴1,陈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