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方式与均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新兴产业论文,方式论文,产业论文,与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中国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我们需要培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来提升国际竞争力(林学军,2012;高有才,向倩,2010);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上述两者之间的均衡需要很好地把握成长进程的节奏和培育方式的选择。
在现实中,中国处在培育期的新兴产业在政府大量的财政补贴支持下发展并不顺利,如新能源产业,而传统产业又在高要素价格趋势下经营困难,难以突破转型升级的瓶颈。怎么通过对补贴方式的调整来推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实现新旧产业的平稳过渡,是中国在“稳增长”前提下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任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此思考为出发点,在考虑新旧产业之间存在双向知识溢出的基础上,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不同类型的补贴方式选择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这一研究的目的是为中国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实现新旧产业均衡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培育创新驱动型的优势产业是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与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Porter,1990)。产业发展的周期性与新旧产业更替的必然性,意味着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和满足市场新需求的新产业是关键(Gort,Klepper,1982)。新兴产业的培育往往需要较长时间(Klepper,Graddy,1990; Low,Abrahamson,1997),政府补贴则是推动其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现有研究表明,政府的R&D补贴是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的有效补充,是实现知识溢出的有效政策工具(Feldman,Kelley,2006),同时还有助于缓解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企业从市场获得融资(Narayanan et al.,2000)。但也有学者认为,政府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并无清晰的关系(Hall,Maffioli,2008),甚至会对企业本来的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David et al.,2000)。实证研究显示,中国当前政府对新兴产业的补贴还未能充分体现出信号效应和发挥引导产业投资的作用,未来需要在补贴投向、方式和环节上加以改进(郭晓丹,何文韬,2011)。有效的补贴应当综合考虑产业的科技含量以及国家自身的发展水平(许罗丹,何洁,2000),研发补贴数量应该与企业所能够观察到的研发投资和企业成本正相关,与企业研发期望收益负相关(周轶昆,2012)。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上,辜胜阻和李正友(2001)认为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必须同时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而熊勇清和李世才(2010,2011)提出中国目前同时面临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双重任务,现阶段应采用“双轮驱动、良性互动”的总体发展思路。
二、数理模型
1.基本框架
三、不同补贴方式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1.产品补贴
根据第二部分数理模型的结果,我们将着重分析不同的补贴方式对于新兴产业发展在短期和长期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政府选择通过对最终产品进行价格补贴的方式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那么由(15)式和(16)式我们可以得出:
命题1:针对新兴产业的最终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在短期内可以增加该产业的产出,但是对于新兴产业的研发活动没有任何激励作用,因此也不会推动该产业的技术进步。
命题2:针对新兴产业的最终产品价格补贴,从长期来看会对新兴产业的研发活动和技术进步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产业衰退。
如果对新兴产业最终产品的补贴长期存在,那么由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补贴带来的工资率的变化会导致劳动者不仅会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流动,同时还会根据收入的变化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进行流动,直至他们在不同产业中不同部门的工资完全相同。对最终产品的价格补贴会导致工人和科学家工资同时上升,但是,由于补贴仅仅被生产部门获得,因此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会压缩研发投入而更为依赖生产部门来提升产量,最终使得整体产业的技术进步出现倒退。更重要的是,在新兴产业中的研发活动带来的技术进步对于生产效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来自于传统产业的知识溢出效应也足够高的情况下,产品补贴导致的研发抑制就会极大地削弱甚至是完全抵消在补贴刺激下生产要素向生产部门流动所带来的产出增长。
综合命题1和命题2,我们可以发现以产品补贴的方式来培育新兴产业本质上就是通过对生产部门进行补贴来推动产能的扩张,短期内可以在研发产出不变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却会导致严重的研发抑制,以牺牲技术进步为代价使可流动要素向生产部门集聚,最终反而会造成新兴产业的发展缓慢甚至是萎缩。
2.研发补贴
如果政府选择使用R&D补贴,那么根据(15)式和(16)式我们可以得出:
命题3:针对新兴产业的R&D补贴,必然会对产业中的研发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在产业内部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效应很高时,R&D补贴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
但是工资上升的幅度要小于补贴额,因此新兴产业中的R&D产出增加,而传统产业中的R&D产出减少;另一方面,由(14)式可知R&D补贴还会带来工人工资的变化,从而影响所有产业的最终产出水平。但是只要新兴产业中R&D活动的知识溢出效应相对于传统产业足够高,那么补贴总可以加速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并且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长要高于工人工资上升所导致的产出下降,最终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政府来说,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具有知识密集特征的新兴产业的腾飞,可以通过对研发成果的补贴来激励企业加大R&D投入,通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提升生产效率。但是,如果R&D补贴长期持续,那么根据(20)式和(21)式,我们可以得出:
命题4:从长期来看,R&D补贴对研发活动的激励存在弱化趋势,同时对于生产部门的负面影响会不断增强,因此补贴的长期效果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
与产品补贴类似,R&D补贴在长期同样会带来所有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同时由于工资上涨的幅度要小于补贴额,因此新兴产业中的企业会有意识地将生产资源向研发部门倾斜,在减少雇佣工人的同时增加科学家的数量,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来实现产量的增长。补贴的长期存在会使大量的劳动者以高级生产要素的形式向新兴产业的研发部门集聚,因此补贴额与上涨工资之间的差距会逐步缩小。随着新兴产业中研发效率的逐步下降,R&D补贴对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也会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劳动者工资的普遍上涨会持续对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抑制,新兴产业中的生产部门会逐步萎缩。综合来看,R&D补贴的长期效果存在着不确定性,补贴是否能实现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取决于补贴所产生的技术进步相对于工资上涨带来的生产抑制,前者是否居于主导地位。
3.补贴方式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中国创造”沦为“中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应该是新技术与新产业的融合,通过领先的核心技术来获得竞争力。但是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却表现出明显的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发展趋势: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专利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国内企业只能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国外的专利技术或是直接引进机器设备,企业的生产活动集中在组装和加工制造环节,在利用国内廉价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的基础上通过规模效应来获取微利。新兴产业再次遭遇了传统代工产业的发展困境:身处“低附加值陷阱”并且在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与之相对的却是政府大量的财政补贴并没有解决新兴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后发劣势依然是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②在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总体区域布局上,中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各个地方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国内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在地方政府资金补贴和政策优惠之下,大量企业的涌入造成新兴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如国际市场对光伏组件需求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幅下降,但中国的光伏厂商仍在逆势扩张产能,导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降,大量光伏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仅在1%左右,有的甚至出现巨额亏损。
中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困境,本质上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政府沿用传统加工产业的“出口导向”策略,而不是基于内需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波全球化的特征是利用别人的市场出口导向,因此中国在比较优势下只能进行国际代工生产。发展基于内需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刘志彪,2013),则有可能利用我们自己的市场吸收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发展自主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跨国企业在研发设计上的优势,使它们可以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国在低端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则意味着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国外市场,中国的新兴企业就只能继续做一些国外设计研发好的低端加工环节。中国的高铁和重装备工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开放条件下的内需拉动是培育产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市场在外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产品与服务主要是销往国外,因此技术标准的制定、产品研发方向的选择,都会受到国外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制于人:另一方面,政府只补贴生产者并不补贴消费者,用保护“夕阳产业”的做法来发展“朝阳产业”。政府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主要采取直接补贴生产者的做法。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与专利,难以形成足够的技术竞争壁垒,“先做大、后做强”的商业逻辑成为整个行业的选择:与风险更高且周期更长的新技术研发相比,通过产能扩张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高额补贴的存在,使得企业即使在研发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盈利,同时企业通过产能的扩张,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同时还能带来规模效应,因此整体行业的产能过剩与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不足就难以避免。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补贴只是单纯刺激产能扩张,却没有提升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在错误的发展思路下,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生产者的直接财政补贴,从根本上来说,就相当于是对新兴产业的最终产品进行了价格补贴。根据命题1和命题2的结论,产品价格补贴虽然可以在短期实现产能扩张,但对于产业的研发能力并没有任何提升作用,补贴完全被产业中参与生产制造环节的低端生产要素获取。从长期来看,针对新兴产业的产品价格补贴会导致产业研发能力的萎缩,使得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出现倒退,最终造成产业发展受损。
事实上,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从2007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将太阳能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发展领域至今,中国各级政府对光伏产业提供了近千亿的财政补贴。在巨额补贴资金的刺激之下,光伏产业的产能开始急速扩张,到了2012年中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GW,是2009年的700%,大幅超过了全球光伏电池的安装需要③。与产能过剩相对应的却是中国光伏企业在核心专利上的弱势地位。光伏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制造和电池芯片等核心领域的专利大都掌握在欧美日的大企业手中,中国企业的专利则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明显缺乏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国外大企业纷纷来华申请专利,中国光伏产业处于显著的专利逆差地位。技术研发实力的落后造成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低端化特征,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光伏产业低端落后产能过剩,高端先进产能不足的尴尬局面会进一步加剧。
由此可见,推动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当前的发展思路,从产品补贴变成R&D补贴。根据命题3的结论,只有对研发成果进行补贴,才能激励企业依托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发展自身,通过知识溢出来实现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提升。
四、政府补贴实现新旧产业均衡发展的机制分析
1.产业间知识溢出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中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包含着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前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国家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赶超战略的产业支撑,而后者则是推动当前经济增长,平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保障。这两大核心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避免由于产业交替出现断裂导致经济衰退甚至是经济危机。当前中国大部分的支柱产业都属于传统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传统产业还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财政补贴也大都来自于传统产业的税收。如果传统产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重大衰退,极有可能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震荡。在增长中转型,通过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当前产业升级唯一可行的道路。因此,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以新旧产业均衡发展的形式减少产业更替的摩擦成本,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知识溢出是指在企业通过创新活动来获得新知识与新技术,并将创新成果用于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知识与技术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征,新技术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增加企业收益的同时,也会溢出到其他企业并提高其他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知识的生产活动会使得创新企业之间形成不间断的相互知识溢出,不断提升创新的收益。知识溢出是解释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主体之间交流互动形式的不同,知识溢出一般存在着四种机制:知识人才的流动、合作研发、企业家创业和贸易投资(赵勇,白永秀,2009)。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研发行为带来的知识扩散不仅会在产业内部推动技术进步,也很有可能会通过某种渠道进一步溢出到其他产业中的某些企业,对其创新能力产生正面影响,进而间接地推动该产业的技术进步。
在区域经济中的某个产业,总是处于产业链条中的某一环节,会与其他产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当特定产业出现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时,新知识与新技术就会通过产业间特有的联系机制与传播渠道向关联产业进行溢出。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往往是双向的传播与渗透。虽然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会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强度,但是即使是关联程度较低的产业之间,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新知识与新技术在彼此之间的溢出,尤其是当创新成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时,这种溢出效应就会格外明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也存在着双向的知识溢出,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与技术的模仿和学习。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往往在新技术的研发上具有领先性,掌握着在未来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知识与技术成果。在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随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应的技术信息会不可避免地被部分公开,这就为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模仿与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对于传统产业中的企业,除了对新兴企业的新产品进行外观与设计的简单模仿之外,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存在,部分企业还可能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为了强化自身对于新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传统企业需要相应地加大研发投入,这在客观上会增强传统产业的研发能力。为了规避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风险,传统企业在进行“逆向工程”的过程中,可以对新兴产业中的新技术进行修正,尤其会结合需求与传统产业的生产特点来改进,这就意味着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还在进行衍生性的创造。事实上,传统产业在模仿过程中对新技术的改动与创新,一方面会加剧市场竞争,从而激励新兴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来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提供另一种很好的市场反馈渠道,帮助新兴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避免和纠正一些错误的研发思路,提供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研发设计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兴企业也可以从传统企业“改进式模仿”的行为中获得反向的知识溢出效应,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最后,传统企业在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对于研发能力强于市场能力的新兴企业来说,向传统企业学习这些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软技术”也非常重要。
(2)技术转让。相对于知识作为信息在公开过程中产生的被动溢出,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也可以有意识地来加大新技术与新知识的扩散速度与范围。在以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法律相对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比较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但是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却是,发育相对迟缓的市场以及有限的生产能力造成技术成果很难转变为企业盈利。如果新兴企业选择向传统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一方面可以将技术成果进行短期变现来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在解决产能瓶颈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加速市场培育,实现所有企业的共赢。技术转让本质上实现了企业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新兴产业加速了技术的推广,传统产业提升了技术水平,而且两者都从加快成熟的市场中获得收益。技术转让还存在一种特例,即传统企业向新兴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技术的相关性决定了任何一项创新都会与现存的某种技术成果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专利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壁垒会导致大部分企业都有很高的意愿进行专利积累。传统产业中的很多企业也掌握了大量尚未到期的基础性专利,当终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不可避免地牵涉被注册专利时,新兴企业既可以进行研发努力绕过现有专利,也可以直接购买现有的专利,将研发精力集中在其他领域。而传统企业也可以通过研发专利之间的相互交叉授权,直接获得新兴企业的部分研发成果,为自己的技术追赶节省时间。对于市场中技术领先的新兴企业而言,原本专利壁垒的存在又会激励企业加大在新技术方向的投入,保持和扩大在新技术领域的领先。这样的良性互动最终会不断增强市场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加速新技术的市场化过程,使所有厂商和消费者都获益。
(3)研发合作。除了技术转让之外,企业之间还可以进行研发合作。新技术的研发一般都会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很多企业往往难以独自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但是收益也很高的重要技术创新。但是如果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优势互补的研发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分散研发成本和风险,还可以提高研发效率以及最终技术成果的质量。具体来说,不同企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积累各不相同,合作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之间取长补短,避免无谓的重复创新,节省全社会的研发资源。研发合作与技术转让相比,合作的参与者会更多地进行资源分享,包括更全面的市场信息以及更加核心的技术成果等。与单纯的共享创新成果不同,研发合作贯穿整个创新活动的始终,企业的研发团队从研发设计之初就进行合作,因此创新绩效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企业如果通过研发联盟的形式进行技术合作,在降低企业之间竞争与对抗的同时,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是比技术转让更加有效的资源优化。更重要的是,研发合作还可以进一步向企业其他的生产经营环节延伸,如在研发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市场渠道的共享,这样又会进一步强化研发合作的效果。对于传统企业与新兴产业而言,彼此之间的研发合作要比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有更重要的意义。相对于技术进步的非连续性,市场需求一般是逐步发生变化的,这就意味着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受新技术。新兴产业的问题是技术超前于市场需求,而传统产业的问题却是技术落后于市场需求,两者同时面临着技术与市场的脱节。新旧产业进行研发合作,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如开发一些过渡性的产品和技术来适应市场需求,这也是更好地培育市场的一种现实方法。新旧产业的研发合作,可以降低由于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水平不匹配导致的需求不足,在缓解新兴产业中创新活动市场瓶颈制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4)人才流动与交流。知识型人才是创新的最终主体,而人员在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必然会将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或者管理经验等带到新的企业之中,为新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带来帮助。这里的知识型人才,不仅包括企业中参与研发活动的技术人员,还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者,以及创业型的企业家。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基于人才流动的知识溢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往往掌握着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当新兴产业中掌握一定技术的人才以跳槽或创业的形式向传统产业流动时,可以加快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为传统企业指明技术发展的方向,让传统企业在技术升级中少走弯路。知识型人才从新兴产业向传统产业的转移,除了可以加速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还可以为新技术在旧产业中寻找可能的产业融合机会,为新技术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需要从传统产业中引进。一个产业体系完善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成熟的传统产业,可以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层次的高素质储备人才,缓解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瓶颈。最后,除了人力资本的直接流动之外,信息时代的非正式人际交往,也是实现不同产业间知识外溢的一种重要途径。研发人员之间的正式学术会议、技术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甚至是互联网社区论坛中的话题讨论,都可以帮助新知识与新技术在不同主体之间加速扩散,因此人力资源的虚拟流动和交往对于知识溢出的作用越发重要。
新旧产业间知识双向溢出效应的存在意味着在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在其获得市场优势之前,传统产业中R&D活动的反向溢出效应对新兴产业的早期成长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等同于放弃传统产业,对后者进行适当的R&D补贴有可能会促进前者更好地发展。
2.补贴方式与新旧产业的均衡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产业间知识溢出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补贴方式对于新旧产业均衡发展的影响。根据(15)、(16)、(20)和(21)式我们可以得出:
命题5:针对任一产业的产品价格补贴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难以实现新旧产业的均衡发展,补贴总会带来不同产业此消彼长甚至同时衰退的后果。
从短期来看,产品价格补贴不会影响研发部门中科学家的工资,企业的研发活动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是产品补贴会导致工人工资的提高,并且工资的提高幅度小于补贴额,因此被补贴产业中的企业会选择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扩大产出,而另一产业中的企业会由于工人工资的上涨选择减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品补贴的本质就是通过工资效应实现低端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被补贴产业的增长是以另一产业萎缩为代价的。对(16)式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当被补贴产业中最终产品产出的工人工资弹性较小时,产品价格补贴只能带来很低的产出增长,而当未被补贴产业中最终产品的工人工资弹性较高时,补贴又会导致产出显著减少。中国现有的产业发展现状恰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劳动产出弹性比较低,由此带来该行业中工人工资产出弹性也比较低,而传统产业中工人工资的产出弹性比较高。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部分地区新兴产业在大量的财政补贴之下发展缓慢,同时传统产业又面临很多的问题。最后,当产品价格补贴长期存在时,整体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出现上涨,未受补贴产业受到生产和研发的双重抑制从而发生衰退,而被补贴产业在获得生产补贴的同时受到研发抑制,在该产业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效应很强的情况下,补贴反而会带来长期产出下降。
与产品补贴不同,针对某一产业的R&D补贴总会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知识外溢对所有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根据(16)和(17)式,假设短期内仅对新兴产业进行R&D补贴,那么有以下四种情况:
从长期来看,R&D补贴通过研发活动产生的知识外溢对于不同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短期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补贴带来的工资上涨会更多地从研发部门扩散到生产部门,因此相对于短期补贴而言,长期补贴对整体经济中生产部门的抑制效应会更明显。总体来看,R&D补贴对于产业发展的最终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其效果的方向与幅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
命题6:根据不同产业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效应来进行R&D补贴,在短期内可能实现新旧产业的均衡发展,但是补贴的长期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而从长期来看,受补贴产业在补贴激励下的研发或生产扩张也会部分抵消,从而削弱补贴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命题7:针对新旧产业的均匀补贴在短期没有任何的发展推动作用,只能带来要素价格的上涨。而从长期来看,均匀补贴也依然缺乏效率。
根据命题7,我们认为政府的产业补贴政策应当具有针对性。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同时传统产业在部分地区是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很多地方政府会倾向于选择均匀地对新旧产业进行补贴,希望以此来同时实现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升级。但是从短期来看均匀补贴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因此除推动要素价格上涨之外,对产业发展完全无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均匀补贴完全不能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实现新旧产业的均衡发展,而只能带来要素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补贴政策时,要根据新旧产业的发展特点有一定的针对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宏观角度研究了政府不同的补贴方式对于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要提升新兴产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政府的补贴方式就必须从产品补贴向R&D补贴进行转变;产品补贴在实现新兴产业短期产能增长的同时,会对传统产业造成负面冲击,并且长期的负面效果更加显著;如果政府根据不同产业中研发活动的知识外溢效应来针对不同产业进行R&D补贴,可以在新旧产业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应对中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双重挑战。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政府应当使用R&D补贴的形式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励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来提升创新能力。为了保证R&D补贴的有效性,必须切实做到:①转变以产能规模为标准进行扶持的思维惯性,财政补贴要向重点研发环节倾斜。在地方政府传统的GDP思维之下,企业形成了靠产能赚补贴,以补贴促产能的恶性循环。只有对企业的研发成果而不是最终产品进行补贴,才能引导企业资源从生产环节向研发环节的转移,鼓励企业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来获得核心竞争力。也只有通过对研发成果进行补贴才能有效地实行效率标准,在为那些掌握了先进技术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逐步淘汰那些技术落后、竞争力低下的企业;②从补贴生产企业转向补贴消费者,积极培育国内市场。要想真正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从供给侧对培育模式进行调整,从生产补贴向研发补贴转变之外,还需要重视从需求侧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政府作为研发补贴标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往往会造成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难以真正实现产业化。只有对消费者进行补贴,让用户反馈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研发活动,才能有效降低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风险,节省无谓的技术迂回带来的研发资源的浪费,这对于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培育一个成熟的市场,不仅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倒逼企业形成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机制,同时还可以虹吸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向国内集聚,进一步提升本国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③培养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与R&D补贴形成良性互补。单纯对于企业的研发成果进行补贴并不能保证补贴对于技术进步的推动效果。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政府很难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因此对研发成果进行事后补贴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但是事后补贴的方式意味着研发活动的风险将完全转移给企业,作为新兴产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政府通过积极的金融创新,在为新兴企业提供多种资本支持、缓解企业资金瓶颈的同时,还可以丰富R&D补贴的形式,降低企业研发创新的风险。
(2)政府采取R&D补贴政策时,应当具有针对性和阶段性。在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产业中R&D活动的知识溢出效应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特点,因此政府的R&D补贴政策也应当根据新旧产业交替的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研发活动的外溢效果可能并不显著,反而是传统产业对于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有着较高的知识外溢效应,尤其是在先进研发成果的转化方面,传统产业的研发活动往往可以帮助新兴产业尽快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新体系和产业链,加快产业内部的研发成果向现实技术进步的转化速度。因此在初始阶段,对传统产业的R&D部门进行补贴,引导他们的R&D活动与新兴产业形成互补,反而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的R&D补贴,也有助于帮助传统产业继续通过技术进步来保持增长,同时与新兴产业形成的良性R&D合作互动,也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降低转型的成本和冲击。当新兴产业度过起步阶段后,产业内部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伴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和延长,新兴产业中的R&D活动的溢出效应开始成为所有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此时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R&D补贴,可以鼓励新兴产业的R&D活动,最终通过知识外溢的效应实现新旧产业的共同发展。最后,当新兴产业逐步成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新老交替基本完成时,传统产业在经济体中成为弱势产业且创新活动的效率不断下降,新兴产业也难以通过内部的R&D活动来向其进行知识扩散。此时继续对新兴产业进行补贴,可以持续推动该产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同时也可以加速传统产业中的剩余资源向新兴产业聚集,缩短新旧产业交替最终完成的时间。当前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彼此之间存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且不同地区新旧产业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制定补贴政策时,必须根据产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进行相应调整。政府既要避免不顾产业发展的现实特点,片面追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或是对传统产业进行过度的保护,同时也要避免不加区分地对所有产业进行均匀的补贴。最后,为了更好地强化产业间的知识溢出效应,通过补贴实现新旧产业的均衡发展,政府应该积极探索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鼓励新兴企业与传统企业建立研发联盟。
(3)政府的产业补贴政策应当设定明确的退出与调整机制,避免补贴从短期扶持变成长期依赖。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政府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可以有效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但是政府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补贴只能是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短期政策工具,补贴的长期存在反而会带来较高的负面作用。针对某一产业的长期补贴,会对原本有效率的市场机制造成扭曲,导致具有较高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向该产业过度集聚,这在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不利于被补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事实上,从长期来看补贴对于不同产业发展的推动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政府在有限和片面信息基础上做出的补贴决策,极有可能产生和预期相反的结果。由于产业发展的周期性,短期性的补贴政策可以让政府根据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因此会比长期补贴更加具有灵活性。最后更重要的是,政府补贴的长期化和制度化,会使被补贴的微观主体产生补贴依赖和激励错位,弱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①此处科学家和工人从更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分别代表具有流动性的高级生产要素和一般生产要素。
③此处数据都来源于光伏产业发展联盟2012年的调查报告。
④这种情形的一个特例是某个产业的R&D活动只对本产业的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另一个产业的R&D活动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在该特例下,虽然最终的结果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内在机制存在根本区别。当只有新兴产业的R&D活动对本产业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时,补贴会促进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不发生变化,同时工人工资会普遍上涨,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加占主导地位,因此新兴产业得到发展而传统产业萎缩。但是如果只有传统产业的R&D活动对本产业发生作用,那么对新兴产业的R&D补贴只对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发生负面影响,新兴产业不受影响,但是此时工人工资会普遍下降,同样由于技术进步的效应要强于工资下降带来的产出增加,依然得到同样的结果。
标签:溢出效应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产品研发论文; 专利管理论文; 成长补贴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