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_民族精神论文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_民族精神论文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民族精神论文,价值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并为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失去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因此中华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1] 由此可见,考察中华民族精神的经济功能对还处于艰巨创业时期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经济价值的科学涵义及其特征

(一)价值和经济价值

价值是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产生,是揭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概念。价值原本是指经济学的概念,指物品的用途或交换的数值。后来它发展为一个普遍的概念,几乎涉及到全部人文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也引用价值的概念。价值揭示了人与物、人与精神、人与人的现实人生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物质的、精神的),客体的某种属性可以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价值。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叫正价值,也叫有价值;客体不利于或有害于满足主体的需要,因而不符合主体目的的属性,叫负价值;客体无利无害于满足主体需要,因而与主体无关的属性,叫无价值,即客体的价值为零。在这里,客体对于主体的利与害、无利与无害、符合与不符合以及相关与无关,都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性。所以,也可以说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性。

价值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好与坏、优与劣、美与丑、有用与无用、幸福与不幸等等。它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人的价值、艺术价值等等。

经济价值是指任何事物对于人和社会在经济上的意义,经济学上所说的“商品价值”及其规律则是实现经济价值的现实必然形式。

(二)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

对于民族精神有无经济价值,即能否产生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效应,一直都存在争议。持否定观点者主要是认为民族精神属上层建筑的范围,不可能产生价值;另一种否定观点认为民族精神只能通过政治为中介对生产力发生作用,而不是真正或直接意义上的作用。然而,社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精神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现代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视人的思想的先导作用不谋而合。所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倍受关注。对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从宏观层面看,它可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经济思想,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经济行为;从微观层面看,民族精神以现代意识作用于经济活动的主体,使其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从而使人们以先进意识支配其经济行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发挥推动作用。从本质上看,民族精神就是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它直接提高人们的爱国品德和其它素质,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形成经济价值的。

(三)中华民族精神经济价值的基本特征

第一,民族精神经济价值的创新性。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巩固和加深着。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历史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迭,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内容也是发展变化着;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又是在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发展体现和丰富完善的。历史性包含着继承性和发展性,哪怕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华民族精神,除了阶级本质不同的一面外,也还有共同性的一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阶级性,却并非只有阶级性,而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历史继承性的依据。后代人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认识评判,都离不开前面世代人们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基础,必须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从而结合当代的自己的实际把这种认识加以改革、创新、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第二,民族精神经济价值的实践性。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实践性是指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如果离开了实践,只是坐而论道,那么,不论你说得多么头头是道,价值也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本身就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民族精神情操的培育,民族伟大复兴行为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如果没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客体,那么拿什么去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呢?可见,实践是生成价值的基础,价值范畴同实践范畴是紧密相连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正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中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2]

第三,民族精神经济价值的长期性。中华民族精神有时虽然也有“立竿见影”的效用,但却常常是周期长才见效的。尤其是解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大问题,更是长期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奏效,绝非一蹴而就的。一个人在平常生活的一时一刻中表现出一定的中华民族复兴举止不算难,难的是他的行为具有一贯性,或在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复兴之壮举,如爱国行为的一贯性和爱国壮举是其爱国意识、爱国情感、爱国意志的集中体现,都需要在长期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培养而成。平时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似乎价值不太明显,可是在抗洪抢险、反侵略战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仿佛一夜之间英雄辈出。其实,这正是长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结果。

二、中华民族精神经济价值的具体表现

(一)民族精神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探讨民族精神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即能持续地满足或驱动精神需要的价值,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民族精神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不难看出,民族精神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从民族精神教育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的关系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列宁也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所以,应该从民族精神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民族精神教育的经济价值。

第一,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投身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市场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文化建设证明,市场经济决不是没有秩序和理性控制,自发盲目无序运行的发展过程,它决不是单纯的追求物质生产增长和商品堆积的功利活动。市场经济发展必须以人的自我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才能促进社会的现代化。经济与文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脱节或封闭,分离性两极化运行必将带来社会发展中各种不协调的状态,必将制约现代化进程。

而民族精神作为物质与精神力量结合的综合社会力具有社会发展的其他力不能代替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价值取向认同的向心力,促进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组织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潜在或内隐的力量作用于市场经济主体人的发展和现代化,塑造和培育一代企业家管理者及各方面人才,形成人才群体,强化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开发,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生产力发展潜力。[3]

第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一种力量,而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就是人。在现实的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先进生产力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先进素质的人创造出来的。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全面发展人的各种素质,这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的成果现实而又直观地体现在人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上面,离开了人的素质的提高,建设先进文化就成了空话。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人民群众最广大、最根本的利益。在生存问题解决后,人自身能力的发展,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就成为人们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只有人民群众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他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人民要求发展,我们就应该不断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还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此,要注意加强对劳动者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集体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活力,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

第三,帮助劳动者正确认识掌握科学技术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人是社会生产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精神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创造者,始终处在生产活动的主体地位,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且是科学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载体。我国要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的环节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人力资源在经济中的作用已经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过去、现在和今后都将起着重要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5] 如上所说,劳动者的素质越高,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越大,经济价值曲线就越高,且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在劳动者之间加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教育,有利于培养劳动者高尚的思想品质,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自觉地能动地掌握科学技术文化,发挥人的潜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二)营造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价值

民族精神教育所营造的有利于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主要是安定祥和的社会心理环境、诚信互利的道德环境和先进健康的舆论环境。通过对人民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人们用先进的理论指导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破除落后的观念,扫除种种精神障碍,使人们从片面的、狭隘的、短期发展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指导。

第一,正确认识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发展正常的、有利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人类自古以来就通过种种交流的方式来争取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团结、协调、配合,从而使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使自己的事业能在别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成功。我国历来把“人和”与“天时”、“地利”作为重大决策的基本要素。但是,利益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由于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实践中,往往习惯于首先从对自身、对自己的周围有利的角度去考虑,甚至有的不惜以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整体利益为代价去追求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这种情况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曾屡见不鲜。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发展正常的、有利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特别是要协调好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利益关系,如分工协作关系、权利责任关系、劳动报酬关系、劳动条件关系、团体组合关系、竞争关系、管理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劳动效率。

美国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摩尔根认为,一个国家的劳动关系问题,是国家面临的最重大的经济问题之一。不难设想,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大半取决于它在处理劳动关系时取得成功的程度。对于如此重大的一些问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或改善。[6]

第二,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特征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自由竞争、充分竞争和无歧视竞争是平等竞争的基本含义,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构建一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道德建设对于引导和激励人们自动地诚实守信是有明显作用的。尽管产权的明确界定与市场参与者的诚实守信是正相关的,但人们的交易行为不可能全部由产权来界定,原因是产权界定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在有些场合产权界定的成本甚至高于由此获得的收益。如何解决因制度规则缺失所引起的行为失信问题,这就需要依靠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市场的参与者就会自觉选择与其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自利本性相反的利他主义行为,从而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在同样的制度下,人们道德素养的差异,将直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在法制基础上的讲道德的经济,而不是一个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的经济。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惩罚损人利己的行为,并努力形成一个通过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机制。[7]

第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行政、舆论、教育等手段,发挥大众传媒、文学艺术等对道德建设的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腔热情地宣传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讴歌人民群众的良好道德风貌。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鉴于“十年动乱”的深刻教训,反复强调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意义。他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标签:;  ;  ;  ;  ;  ;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