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相互制约与促进_两个转变论文

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相互制约与促进_两个转变论文

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相互制约和促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转变论文,流通领域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流通领域的“两个转变”,虽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但却存在着紧密的制约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实现“两个转变”的相互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

商品流通领域承担着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任务,同样,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也是必然规律:(1)随着社会商品趋向于高、新、精、尖,伴随商品销售的服务含量也不断增加,包括商品使用的培训、安装、检测、维修等。同一商品服务含量的增多,商业经营效益也随之增加。(2)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商品流通中的科技含量也不断增加,包括电子计算机、机械化搬运、现代化商品储存检测等设备的增加,使商品流通由手工劳动走向电子、机械的替代劳动。(3)劳动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也必然提高。(4)商业设施的更新和优化组合是一个进步过程,必然带来固定资本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二、不同商业体制下,商品流通集约化经营的途径不同

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已经近18年。在改革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商品短缺,因而实行了商品及人、财、物的计划分配、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条件下,商品流通也在追求集约化经营。但只能考虑在一、二、三零的商品分配体制下如何以较少的集中性的投入取得规模效益,并采取了相应途径来实现。如:曲线结算、直线运输,防止商品迂徊运动和倒流;商品按区域分配供应,减少商品的盲目流进流出;由国家统一制定费用开支范围;严格控制新建、更改、维修项目;层层把关,严格损失、损耗的报批;政府订价,控制下游产品乱涨价和因原材料价格高引起的高价值投入,等等。近18年的商业经济体制改革中,在商业集约化经营的问题上,因管理体制有差异,因而也出现了不同的倾向。1991年以前,商业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实现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与放并重,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这个阶段,在“管住”的一块中,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追求集约经营的途径;对于“放开”的部分,赋予经营者以计划、人事、财务、业务等经营管理自主权,出现了划小独立核算单位和粗放经营倾向。在1991年以后,除部分由法律规定的专卖商品及其经营企业外,其它的流通企业、商品都直接进入市场,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的产生、发展、消亡,决定商品的生产,购销、储备。在这个时候,商业集约化经营的途径是什么?正是当前研究商品流通领域经营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所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制约关系

(1)现行商业体制对商品流通集约化经营的制约。我国现行商业体制包容了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成份,旧的体制制约着现代集约化经营的发展。目前从商贸企业看,国有企业虽然可以按照破产法破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企业职工的再就业仍然还要国家负责,社会保障不配套;国有企业虽然实行了自负盈亏制度,但实际上企业法人代表只负盈不负亏。从商贸行业看,在80年代初期划小核算单位的改革中,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条条经济”,但在纷纷独立核算中,中小企业剧增,减弱了整体优势,在市场经济中经不起风险,真正举足轻重的企业集团不多。从商贸企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商工、商农之间还没有形成新型的、相互反映灵敏的衔接关系。这些都反映出因商业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粗放经营。

(2)现存的一部分粗放经营形式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既有大量存在的手工操作、人力搬运及店店搞库存、采购,推销人员满天飞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也有信息联网、计算机管理、机械化操作和总店库存各店使用、联购联销等集约化经营方式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基本途径。而市场竞争追求和导致的高效益,只有在低成本的情况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或超额利润。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城市的背街小巷,那些依靠粗放经营的小店铺,因没有大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的大店冲击,并且与低水平、大分散的消费水平相适应,还能够生存。不过要在这些经营单位实行集团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集约式经营管理,也是困难的。这是小农经济式的商业方式所决定的,它既限制了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也限制了企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出路只能是加强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实现其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

从以上考虑,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必须从实地出发,认真考虑目前商业经济体制、商业经营方式、消费水平以及某些部位的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抓“龙头”。

四、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相互促进及其实现

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既不能片面强调提高商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一步到位,也不能离开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和消费水平,把所有的中小商贸企业都搞成连锁化、集团化企业。要统盘考虑,把“两个转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1.针对一些地区物质生产力、流通力和消费水平较高,但商业经济体制落后的状况,要加快商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在商业繁华地区,包括城市繁华商业区,县城以及较集中工矿区、较富裕的农牧区,除了拾遗补缺、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商业企业以外,大多数中小商业企业的经营困难,主要原因是企业体制改革落后,受实力强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冲击。这些中小企业因经营规模限制,小批量进货成本高,“五脏俱全”造成的行政性费用高,单品种经营风险高,结果大大冲减了盈利。因此,这类企业应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主要是:(1)进行资产重组,摒弃长线产业,进入短线产业;(2)加入集团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或股份制,形成集团企业成员;(3)对有一定经济实力、信誉高的商业企业,可以发展总代理、总经销,成为生产企业的销售网络;(4)中小企业联合,实行联购分销、分购联销;(5)某些农副产品销售企业,可以发展公司加农户模式,加大经营规模。

2.一些组织结构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应把“两个转变”的重点放在经营集约化上。企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主要是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资产制度以及企业人、财、物管理制度都能充分体现有引导的市场竞争发挥配置作用,在企业资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组建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比如集团企业、连锁企业、股份制企业、合作股份制企业,以及非紧密型的会员制企业(如配送中心会员、市场会员),以资产为纽带的总代理、总经销制企业等。这些改革已基本完成的企业,应把重点放在经营集约化上来:(1)建立集约化的进货网络,与生产商、代理商建立稳定、可信并能批量购进的常规商品进货关系,以稳定的进货渠道保证市场机会,以可信的进货关系保证信誉资产,以批量进货降低成本;(2)建立直线型企业内部商品流转制。要通过企业内部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组织商品运输、仓储和质量检测,以保证商品质量,降低储运成本;(3)建立动态可调控的商品销售网络。企业的商品销售网络,从模式和核算形式看,它属于企业体制的组成部分;从网点的分布格局、规模大小、商品经营结构、售后服务方式方面看,属于经营问题。其集约化的标志应该是布局合理,规模适应生产消费需要,商品结构能够满足购销需求,售后服务适合消费层次,而且能够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调整;(4)建立高效率的信息传递和行业管理体系。信息快速传递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进行行业管理和经营调整的依据。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的运用是企业经营管理集约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体制转变较好的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节约手工操作所付出的高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及时捕捉市场机会和提高现场管理效率。企业要建立内部及与外部市场相衔接的计算机管理和行业管理体系;(5)建立高素质的购销业务人员队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形成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中,业务员对企业购销有举足轻重作用,不仅要求业务人员在企业人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要具有专业知识丰富、说服能力强、善于开拓市场的中高级人才。企业必须以“用人的集约化”保证经营管理的集约化。

3.发展中介组织,实现企业外部服务的集约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服务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和企业内部职能中必然分离出来的社会专业化服务。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费用支付,企业员工子弟的人托、上学、就业安排,企业员工医疗费用、住房等管理,企业外部市场信息的采集整理等等,都是在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要从企业中分离出去的服务。从政府方面看,过去政府直接管理企业时为企业出谋划策,进行干部职工调配,提供国情、地情咨询,中介企业合作,发布信息,论证决策方案等,也要从政府转变职能中分离出去。以上从企业和政府中分离而成为社会职能的这些服务活动,需要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这些社会中介组织应该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事业单位。但是由于职业终身制观念的束缚、企业富余人员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收费难、费用大等原因,发展较慢,因此,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必须从体制改革和提高集约经营化程度入手。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和商贸经营管理中的科技投入主要包括:(1)商品质量检测设备投入。除生产企业外,主要在物流配送中心设置,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损失。(2)信息网络设施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批发市场要建立以电子计算为主的内部管理系统和与外部相衔接的市场信息系统,减少失误,提高决策成功率。(3)农副产品保鲜储存和产地加工投入。农副产品产地和集中销地要建立保鲜储存库,同时加大产地的深加工设施建设。(4)商品装卸搬运和市内专业短途运输投入。要改变商品仓库人扛手搬现状,发展机械作业。市内商品短途运输应由物流配送中心、批发市场、大中型商贸企业组建专业队伍。

五、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中的政府职责

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必须同步进行。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政府的投资政策、经济考核指标以及对企业人、财、物的宏观管理都有直接关系。企业体制的转变更与政府分不开。因此,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的速度和成效,都与政府行使职能有关。政府应承担起以下职责。

1.切实把政企职责分开。政府要做好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政企不分又有许多新的表现:政府为了掌握某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派政府官员兼任企业一把手;政府组织对企业业绩的检查、评比活动;政府在企业改组中“拉郎配”;政府直接办企业、办市场、参与分配,某些政府官员从中拿补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企业费用投入,冲减企业的科技和其他建设性投资。因此,政企分开是“两个转变”中政府应履行的首要职责。

2.制定、实施地区性或行业性“两个转变”的规划。现阶段“两个转变”是在特定条件、特定内容、特定目标前提下的转变。它的特定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经济增长方式受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制约。它们的共同目标是使每个企业都能适应国际、国内竞争性市场的冲击,站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因此,政府要以本地、本行业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规划,确定内容,推进“两个转变”。

3.政府要制定促进“两个转变”的投资政策。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商品流通企业来说,中心是要解决企业的真正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问题,同样需要投资。一方面需要促进经济体制转变的投资,解决国有企业员工社会保障的投资及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和退休职工负担过重问题,都需要国家有一部分投资;解决商品流通过程重点部位的建设也需要投资。根据商品流通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对商品销售网点、饮食业饭店宾馆等,除新建工矿、农牧居民区外,一般应在现有设施基础上优化结构,停止新建。商品流通领域的投资,仍需支持一些重点,加大对集约化的市场信息、物流配送中心及机械化搬运装卸、电子计算机管理等项目的建设。

标签:;  ;  ;  ;  ;  ;  ;  ;  

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相互制约与促进_两个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