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的治疗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收的332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实施地奥司明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上的对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肿胀的患者实施地奥司明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下肢肿胀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升临床治疗水平,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科创伤;下肢肿胀;地奥司明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03-02
骨科创伤术后的下肢肿胀,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医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对临床医疗要求也日益提升。临床中不少学者采用地奥司明药物治疗骨科术后的下肢肿胀问题[1]。为了明确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的具体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的效果,本研究选取332例患者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接收的332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经过患者与家属的同意,由临床医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66例,男90例,女76例,年龄21岁~86岁,平均年龄(41..35±9.04)岁。对照组166例,男92例,女74例,年龄20岁~87岁,平均年龄(40.47±9.72)岁。332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中,有123例患者为髌骨骨折,有95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有90例患者为股骨骨折,有24例患者为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纳入及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通过与家属的沟通,共同签署知情书;②所有患者均为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肿胀;③排除肝功能、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④排除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根据对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对比,其在资料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生素治疗。给予患者头孢唑林(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该药物为注射剂,药品注册证号H20045015。用法用量:1g/次,2~3次/d,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完成给药。根据患者用药后的下肢肿胀消失情况,适当增减药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2g。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止血和肿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1.2.2观察组实施地奥司明治疗。在常规抗生素使用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地奥司明(四川协力制药有限公司),该药物为原料药,国药准字号为H20093170,规格为500mg。用法用量:500mg/次,2次/d。根据患者服用后的药物反应情况和下肢肿胀消失情况,适当增减药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500mg。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下肢肿胀消失,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高;②有效:下肢肿胀基本消失,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③无效:下肢肿胀严重,活动受到严重阻碍,生活质量下降。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比较,明确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0.36%、8.43%、98.8%,对照组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94%、4.22%、89.16%。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上的对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中骨科创伤疾病较多,尤其在城市进程明显加快的现阶段社会中,骨科创伤疾病的病发率明显上升[2]。通常情况下,对骨科创伤疾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加以治疗。通过对骨科创伤手术的分析,能够明确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下肢肿胀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在医学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新环境下,不少医学界学者均展开对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肿胀的治疗方法研究。经过多项临床实践研究证明,地奥司明能够取得较为突出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下肢肿胀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近五年在我院治疗的部分骨科疾病患者加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8%明显高于对照组89.16%。分析两组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明确对照组仅采用了常规抗生素治疗,常规抗生素选用的为头孢唑林,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甲基、噻二唑、氧代、甲酸钠盐等。该药物为为半合成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具有广谱性,尤其对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治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长期使用该药物,将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3]。观察组采用的是地奥司明药物,该药物的主要成分包括甲氧基黄酮、羟基、甲氧基苯等。该药物具有维生素P的作用,能够充分降低患者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改善患者的毛细血管脆性情况,并且毒性较低。因此,该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能够取得相对突出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骨科创伤手术患下肢肿胀的患者实施地奥司明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下肢肿胀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升临床治疗水平,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魏长月.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04(10):238-239.
[2]魏南兴.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治疗观察[J].北方药学,2015,02(06):93.
[3]钟广彬,丘均友,徐伟玲.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的防治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01(05):126-127.
论文作者:刘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骨科论文; 创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药物论文; 有效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