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联合穴位针刺治疗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论文_姜义辉,曹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161000

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腹胀病人采取耳穴压豆法和穴位针刺法促进肛门排气、消除腹胀的疗效。方法:将 60 例腹部术后发生腹胀的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观察组30 例,给予耳穴压豆和穴位注射的方法;对照组30 例,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法。结果:观察组在取得总有效率的比例上较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上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注射法能促进术后患者在短时间内排气排便,且操作简单,安全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腹部手术后;腹胀;耳穴压豆;穴位注射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uricular point pressing beans and acupoint acupuncture on promoting anal exhaust and eliminating abdominal dist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distention after abdominal operation.Methods:60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disten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30 cases)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Results:The ratio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1),and the time of exhaust and defec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Ear point pressing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can promot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to exhaust and defecate in a short time,and the operation is simple,safe and non-toxic side effects.

[keyword] abdominal surgery;abdominal distension;auricular point pressing beans;acupoint injection

腹胀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患者通常均有胃肠蠕动减弱或停止的过程,表现为轻度腹胀和肠鸣音消失,一般于术后3~5d,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腹胀等症状随之缓解;若持续时间过长,症状过重,则可导致胃肠道淤张或消化道功能不全。为了减轻腹胀病人的痛苦,有效地缓解术后腹胀,我科采取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注射的方法,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现将近两年观察的30 例应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注射法和30 例常规治疗护理法的腹部术后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2017年5 月~2018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术后第3天仍不能肛门自主排气,主要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并排除机械性肠梗阻。通过随机单盲的方式按1∶1 比例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 例,男4 例,女1例;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患者13 例,男9 例,女4 例;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患者12 例,男7 例,女5 例。对照组有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4 例,男3 例,女1 例;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患者15 例,男10 例,女5 例;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患者11 例,男6 例,女5 例。手术基本情况为:胃大部切除术麻醉方法均用全麻,手术方式为BⅡ术式,手术时间约为2~3h;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均用全麻,手术时间为1~1.5h;阑尾切除术麻醉方法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时间为30min~1h。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在病种、性别、年龄方面均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在西医常规方法(包括抗生素预防感染、补液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基础上,术后给予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注射的方法,体质较差、术中出血较多的虚证病人刺激强度要小。

操作方法

1.2.1.1 穴位

①主穴:肝、脾、胃、大肠、小肠、交感。②配穴:胃部手术加食管、膈、贲门、胆;小肠手术加十二指肠、胰、胆;结直肠手术加三焦、直肠;腹痛者加神门、腹;伴神经精神症状者加心、肾、枕、脑点。③足三里

1.2.1.2 操作方法

①取穴:用针柄找出穴位敏感点,用75%乙醇溶液棉球消毒局部,用0.4cm×0.4cm 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压于所取的穴位上;②手法:用拇指、食指轻轻按压数次,手法由轻缓到重,以能耐受为度,再用力按压片刻;每3h按压耳穴5min 以上,每个穴位每次按压30min,使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即可;每次贴压一侧,两耳交替,3d换贴1次。其中脾、肝、胆、神门穴对压(即在耳穴背面相应处贴压王不留行籽以加强穴位刺激)。

②将新斯的明1mg日二次注入足三里穴。

1.2.2 对照组

按腹胀常规治疗或护理,即用热毛巾热敷腹部,顺时针按摩腹部10 次;或用开塞露或甘油栓纳入肛中,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1.3 观察方法

治疗后,记录病人第1 次排气、排便时间,并且密切观察病人腹胀消除的情况。

1.4 疗效评定[1]

两组均在治疗3 次后,评定疗效,显效: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肛门排气、排便顺畅;有效:腹胀减轻,肠鸣音弱,肛门排气、排便,但不顺畅;无效:腹胀无缓解,无肠鸣音,肛门未排气、排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 ± s描述,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用x2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3%,P<0.01,提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取得总有效率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可以认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x2=6.28,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腹部术后胃肠动力障碍,是由于手术创伤、麻醉及术后用药等诸多因素,使胃肠道蠕动功能受抑制,气体不能排出,产生腹胀。因正常人胃肠内有少量气体,一般为100~150ml[2],当胃肠内有过量气体而不能排出时,人们会感到腹胀。麻醉或手术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运动受抑制,即使不进食,术后仍可发生腹胀[3];腹部疾病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病人由于害怕疼痛不敢咳嗽、深呼吸,更不愿下床活动,致使肠蠕动的恢复减弱,食物排泄慢,易产生胃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积气而腹胀。但由于手术刺激或腹腔内炎症等影响,使用单一方法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可根据病情选择多种方法同时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手术除了其治疗作用外,本身也是一种创伤,可致患者气血受损,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大肠失于濡润;即使是正气壮实的患者,或者术中损伤较轻,气血不甚亏虚,由于疼痛或术后卧床等原因,可导致气滞血瘀,大肠脉络失养,气机不畅则为逆,患者每于术后出现不规则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而“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为全身经络分布最密集的部位,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于耳,此外还有许多经脉注于耳。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发展的耳穴全息理论将全身脏腑形体关窍在耳部的反应点加以概括,采用敏感点压豆的方法给予有效刺激,可起到调节肝、脾、胃肠等脏腑功能,恢复大脑皮质的正常神经调节作用。观察组患者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时,取肝、脾、胃、大肠、小肠、交感为主穴,既注重调整脏器本身的功能,又注重调节植物神经的支配作用;考虑到手术部位气血受损或瘀阻,适当增加与手术部位相应的耳穴;特别是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也给予相应的耳穴压豆。耳穴压豆疗法,通过经络的双向作用,对肠道进行补虚泻实的良性调节,对腹部术后患者能尽快恢复肠道功能,促进肠道排气、排便,减轻患者痛苦。而足三里穴位于阳明胃经合穴,具有扶正祛邪、理气降逆之作用,用于治疗六腑之病证,主治腹胀、胃脘痛。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经络传导调整机体的机能活动而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手术创伤恢复,外治起效,简便易行,安全无毒副作用,不受禁食和体位限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佐伦,刘文成,周东生.脊柱外科手术及并发症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9

[2]何国平,喻坚.实用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62-863

[3]杜艳梅.手术后腹胀的护理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2):163

论文作者:姜义辉,曹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针刺治疗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论文_姜义辉,曹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