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是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迫切任务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产业升级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密集型论文,当务之急论文,产业发展论文,沿海地区论文,产业升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产业升级的概念频频出现在各种经济学文献和政府文件中。从现有文献来看,多数人将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概念不加区分,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即将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均定义为两种变化趋势:一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主导产业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的变动过程;二是发生在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即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此,有必要首先明确产业升级的概念。

1.何谓产业升级。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规范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关于产业发展研究的重点是产业之间关系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升级),而没有把某一产业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产业升级)作为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某一产业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过程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源于格雷菲等人所做的东亚服装产业研究。格雷菲在《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1999)一文中,以亚洲的服装产业为对象,研究了服装产业链内企业从简单加工到制造商再到出口商角色提升的路径与条件。格雷菲分析了亚洲的纺织品与服装业的多次生产转移过程和亚洲服装产业链调整的原因,研究了伴随着纺织服装生产转移发生的产业链内的产业升级现象。

格雷菲认为,产业升级通常有四种类型: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①

格雷菲的研究贡献在于将产业经济的研究从产业间结构的变化深入到了产业内部的发展过程,明确地提出了产业升级的概念,揭示了产业内部升级的具体过程和规律。但需要指出的是,格雷菲的研究仍然没有将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概念完全区分开。在格雷菲的产业升级四个类型中,前三个类型(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属于产业升级,而产业链升级已经跨出了该产业领域的范畴,其实质是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格雷菲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把产业升级定义为:在产业链内部,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趋势和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了在同一产业内的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三种方式。

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产业发展的过程,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每一次产业升级,都会把产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产业升级的概念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升级概念图

2.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如前所述,产业升级是指资源在同一产业内部的再配置过程,而产业结构升级是指资源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移的过程,是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再配置的过程。迄今为止,经济学界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二是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趋势。对于前者的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图2)。② 此后,霍夫曼等人研究了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后被称为霍夫曼定理。这一定理的基本含义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整个工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资本资料的比重不断提高。③ 此后,对于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研究不断深入,又进一步提出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图3)。

图2 产业结构升级概念图A

图3 产业结构升级概念图B

从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的改造和升级。这一阶段又可以细分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三个子阶段。第二阶段发生在第二产业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即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第二阶段也包括两个子阶段: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从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从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当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后,多数企业首先并不是选择放弃原有产业,而是采用流程升级的办法,通过用机器设备代替手工劳动,用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的办法对劳动要素使用量大的部门进行改造和升级(省人化)。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价格在不断变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本价格的相对下降是相伴而生的。用机器代替人的省人化努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首选对策。它可以使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新的要素组合下实现新的增长,获得第二次生命。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升,资本的投入和机器的使用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此时,企业又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办法实现产品升级。产品升级的结果,提高了企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可以部分地吸收成本上升的压力,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产品升级可以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带来第三次生命。

在产品升级实现以后,企业为了进一步吸收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力,提高盈利水平,通常会实施功能升级。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施品牌化,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提升企业在该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位置,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放弃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生产,专注于价值量高端环节,如专注于产品的设计或销售,而将附加价值较低的生产环节交给其他企业完成。功能升级又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第四次生命。

从以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过程来看,流程升级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吸收劳动力和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而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的目的是用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的办法吸收成本上涨的压力,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

综观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升级在先,产业结构升级在后。产业升级不仅可以使得已经丧失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得以为继,持续的产业升级还促进了该产业的不断发展,将该产业带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一个产业发展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规模转移这一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实施产业升级以后才出现的现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图3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描述过于简单化,它只显示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而忽略了产业内部的发展过程(升级过程)。产业结构升级的完整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产业结构升级概念图C

从图4可以看出,产业升级不仅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经过不断的产业升级发展起来的。产业升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在每一次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发生的现象,它贯穿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全过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交替出现,具体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成长——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成长——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交替过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不是相互孤立的两个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产业结构升级的总体趋势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空降”下来的,而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的改造和升级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需要产生的。当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时,产生了对于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巨大需求,为该产业提供机械设备等生产手段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才可以迅速成长,并逐渐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拉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内市场迅速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今天,产业分工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对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拉动效应趋于减少,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国内市场的需求,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拉动效果依然十分明显。

二、产业升级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成本上升给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压力。从2007年年底开始,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先是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等地率先出现大量港台资本南下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潮流,随后,长三角的昆山、山东半岛的青岛等地也先后出现港台资本和韩资企业的外迁现象。2008年下半年以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外迁速度加快的同时,内资企业大量关闭,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成本的上升,除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外,原材料和土地价格的上涨、两税并轨、出口退税税率的降低、环境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是主要的诱因。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成品价格能够与要素成本价格同步上涨,企业完全可以吸收成本上升的压力。但遗憾的是,由于市场供给过剩,制成品价格难以与要素成本的价格共同上涨。对于利润率已经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由于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来得过于突然,企业一时难以找到吸收成本上升压力的有效手段,迫不得已纷纷走上了外迁或关厂之路。

2.沿海地区不应该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困境,一些人认为沿海地区已经不具备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提出了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议。这一建议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理由:一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即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使得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减少;二是产业升级的基本理论,即从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基于以上两点理由,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似乎成为沿海地区应对成本上升压力的惟一有效途径。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也赞同这一观点,并制定了通过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深圳市的“腾笼换鸟”政策就是其代表。“腾笼换鸟”政策的核心就是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深圳市资金充足,技术人才较为丰富,同时毗邻香港,具有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良好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因此,对于深圳来说,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置换出来,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附加价值更高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许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是,沿海其他地区是否都应该像深圳那样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沿海地区必须下大力气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之间并不矛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抛弃劳动密集型产业。

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借助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迅速成长起来的。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以大量使用劳动力的生产环节为主,产业链条不均匀,OEM比重过大,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较为薄弱,仍然以利润最薄的简单加工环节为主,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不具有吸收成本上升压力的能力。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新的产业领域;二是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吸收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加盈利能力。对于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均集中在原有产业领域,放弃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不仅成本高,原有的优势也将随之消失。而省人化的努力,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可以发挥企业内部已有的资源优势和原有的竞争能力,是一种成本小、风险低的选择。

对于沿海地区来说也是如此,业已存在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优势而不是包袱,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改造和升级,远比重新打造一个新的产业容易得多。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的潜力巨大,通过产业升级,完全可以吸收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3.探讨产业升级的具体途径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毫无疑问,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推升作用明显,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并不一定会带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衰退,台湾地区的计算机产业发展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台湾地区的计算机企业大部分都是美国式的单一型电子公司,在发展初期,首先选择了风险小、不与国际著名品牌竞争的代工方式(OEM)进入美国跨国公司的信息产品生产体系,主要订单来自于美国企业。台湾地区的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借助了国际产业分工的良好机遇,但代工模式也将台湾地区锁定在“打工仔”的地位,处在利润最低的生产环节。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台湾的电子产业遇到了中国内地和菲律宾等国低成本制造的强烈冲击。

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台湾地区的计算机企业没有选择放弃和逃避,而是选择了产业升级,通过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制造更为尖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伴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台湾地区的计算机企业实现了从OEM向ODM(代设计)模式的转变。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宏基(Acer)公司等一些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计算机行业的原创品牌制造商(OBM)。④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境遇,与80年代台湾地区的计算机产业十分相似。面对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不应该选择放弃,而需要努力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产业升级的途径。产业升级首先是企业的事,在企业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企业家不会坐以待毙,而会想方设法使企业摆脱困境。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摸索产业升级的道路。

笔者在2008年3~4月份,曾经对东莞市大朗镇的产业升级进行了调查。大朗镇是世界毛织产业的最大生产基地,全世界每4件毛织衣物中,就有一件产自大朗镇。大朗镇的毛织产业是从生产海外订单开始起步的,30多年以来,始终以大量使用外地民工的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由于成本低廉。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大朗的毛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毛织产业的“世界工厂”。但2007年第一季度开始,大朗镇的毛织企业深受“民工荒”的打击,许多企业的外地员工春节过后没有回到工厂来,许多企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不足。毛织企业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纷纷购进国外的各种电脑织机代替人工拉机。以大朗镇多数毛织企业大量购进和使用的德国STOLL针织横机为例,1台STOLL针织横机的生产能力相当于200台传统的人工拉机。传统的人工拉机每台需要1名员工操作,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改用STOLL针织横机以后,由于生产过程完全由机器完成,1名员工可以同时看管5台以上的STOLL针织横机,使得编制工艺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0倍以上。同时,大朗镇的部分毛织企业开始重视毛衫的设计和新产品开发,一些企业高薪聘请香港的设计师增强企业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还有一些企业把设计人员送到法国和意大利深造,学习设计技术,开始实施品牌化策略。在继续为境外企业进行订单生产的同时,部分企业开始重视国内市场的销售,陆续建立起了国内的销售网络。以上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三、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模式选择

进入2008年以后,一些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倡导和鼓励企业实施产业升级。实施产业升级,需要企业能力的积累。如前所述,产业升级包括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三种主要类型,以上三种升级模式对于企业能力积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数量众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升级模式。

从能力积累的角度来看,工艺流程升级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企业进行工艺升级,改变的只是企业的生产手段,而企业的市场并不发生变化。进行工艺流程升级所需要的是资金或融资能力的积累,企业只需购买和使用新的机器设备代替原有落后的生产手段,就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换言之,进行工艺流程升级,只需要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企业仍然在其所熟悉的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原材料、产品和市场均未发生变化。企业只要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就可以实现工艺流程升级,而不必具备其他能力。

与工艺流程升级相比,产品升级的难度相对较大。产品升级是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提升产品质量来实现的,研发设计等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产品升级的目的是实现品牌化,企业的销售渠道必将出现变化,企业构建和管理渠道的能力不可或缺。以上能力的积累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所需时间长,难度大。此外新产品开发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也决定了产品升级伴随着较高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最困难的是功能升级,因为功能升级是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的转移,是通过提升企业在该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位置来实现的。尽管企业实施功能升级后,并没有离开原有产业领域,但企业的业务范围发生了变化,要面对全新的市场和竞争力很强的新的竞争对手,原有的经验和积累作用已经不大,企业需要形成全新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功能升级是难度最大、风险最大、对企业能力积累要求最高的产业升级方式。

东莞市大朗镇毛织企业实施产业升级的实践也证明了上述分析。由于使用STOLL针织横机代替手工拉机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多数购买和使用了STOLL针织横机的企业吸收了成本上升的压力,成效较为显著。但迄今为止,在新产品开发、品牌化、销售网络的建设方面取得成功的企业仍然较少。

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以OEM生产为主,在生产方面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多数企业缺乏产品设计能力和渠道能力。因此这些企业的产业升级首先应该选择工艺流程升级,而不是盲目进行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对于在产品设计和渠道方面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企业,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

四、结语

本文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以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1)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两种必然趋势。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重视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不能忽视产业升级的作用。(2)产业升级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企业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会想方设法实施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只要政府在政策上不歧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最好支持。(3)产业升级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必须在每一次升级后迅速积蓄力量,为下一步的升级做好准备。同时产业升级也绝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事,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同样需要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将贯穿于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注释:

① 卜国琴:《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②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③ 坂本和一:《现代工业经济论》,(日本)有斐阁,1988年版,第78页。

④ 侯高岚:《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后进国家产业升级》,《开发研究》,2006年第6期。

标签:;  ;  ;  ;  

产业升级是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迫切任务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