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加坡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和职责 (一)新加坡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Singapore,IIAS) 新加坡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S)于1976年注册成立。IIAS成立的目的在于促进和发展内部审计专业实务,主要目标具体如下:(1)为内部审计师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就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和想法;(2)提高内部审计师的专业技能;(3)加强内部审计师提供服务的有效性;(4)提高新加坡内部审计师的职业地位;(5)寻求潜在利益相关者与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之间的相互理解。在IIAS起步的早期,机构主席和学会委员,以极大的决心和热情努力工作,推动协会的组织结构的完善和项目的不断进步。IIAS通过会议、讲座和课程,来帮助成员及时了解行业变化,提高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在内部审计行业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更好地迎接新挑战。1981年10月,IIAS举办了一场名为“计算机安全、控制及稽核”的会议。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是该地区第一个关于探索计算机的出现对内部审计所带来的影响的会议,这次会议被认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年度内部审计大会的先行者,现在这个会议被称为内部审计行业大会。 199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新加坡分会重新改组为国家级协会,并重新命名为新加坡内部审计师协会。作为国家级协会,IIAS在新加坡的地位得到提高,它允许协会除了CIA认证外,也可以设置新加坡当地的考试认证。2001年,IIAS开始雇佣职业经理人专职管理协会事务,会员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达到2141人。会员分为七类:名誉会员、资深会员、普通会员、准会员、学生会员、退休会员、企业会员。其中普通会员、准会员、资深会员、企业会员的代理人在足额缴纳会费情况下参加会员大会有投票的资格,如果拖欠会费则没有投票表决权。名誉会员及学生会员没有投票的资格。 新加坡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机构设置包括:理事会、委员会及会员大会。其中委员会包括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等。理事会职责是决定协会所有政策。理事会的组成包括五位常务理事和七位非常务理事,其中常务理事包括会长、两名副会长、财务主管及秘书,只要前任会长还是协会的会员就必须是理事会一员。理事会中非普通及非资深会员不得超过三人。所有的常务理事均为普通会员或资深会员。审计委员会由理事会任命,至少由三名非理事会成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履行分配给审计委员会的所有相关职责,包括向理事会推荐会计师事务所对协会会计年度中的财务交易进行审查和报告。提名委员会由现任会长和至少四位成员组成,由理事会任命。提名委员会的职责是及时向秘书长报告理事会选举的提名名单,将其发布给当年会员大会中参与的协会成员。各常务委员会应该由理事会批准,由会长任命各常务委员会的主席。常务委员会应向会长报告,负责有关理事会批准的条款中记载的职权。 会员大会的年度大会及特别会议均由理事会确定其时间地点。其中协会的年度大会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三个月内举行,在14天内通过书面或邮件形式通知会员有关的时间、地点和讨论的事务。涉及的事务包括:(1)审议会长的报告;(2)审议协会上一年度所审核的账目;(3)选举理事;(4)批准外部审计师的薪酬;(5)处理其他业务时,应在七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秘书长。 (二)卓越内部审计亚洲中心(Asia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lA,ACEIA) 卓越内部审计亚洲中心(ACEIA)成立于2010年,现隶属于新加坡会计发展局,是会计领域发展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卓越内部审计亚洲中心的建立是为了扩大人才储备和提高亚太地区内部审计师的专业技能。当前的重点工作是建立一个结构化的职业发展途径,并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1)内部审计师职业专业化能力框架;(2)内部审计师强大的专业资格和认证;(3)职业后续教育程序;(4)内部审计师的研究和思维领导力。 ACEIA倡导企业内部审计概况计划(Corporate IA Factsheet),推动新加坡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该计划致力于了解企业内部审计概况,鼓励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享其内部审计部门的详细信息,并将其列示在年度报告中。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识别差距和需求,推动新加坡内部审计行业的发展,由此建立起内部审计部门的全行业基准。截止到2014年,有721家新加坡的企业参与了该项计划。 二、新加坡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发展情况 2013年卓越内部审计亚洲中心(ACEIA)与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共同对新加坡内部审计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该项问卷调查包括来自各行业的审计委员会主席、高级管理人员和首席审计执行官共91人,其中审计委员会主席9人、高级管理人员53人、首席审计执行官29人。该项调查能够反映当前新加坡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立的概况 调查显示91人中82位表示组织已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和采用《国际内部审计执业准则》,并且76位受访者表示COS0的风险管理框架已经纳入到他们的组织中。由此可见,当前新加坡内部审计已成为组织架构中的一部分,并将内部控制融入其中,完善了企业的治理结构。 (二)内部审计的目标 1.增加价值。审计委员会主席和首席审计执行官在选择内部审计能够给企业带来增值的领域时,认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合规性三个方面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价值增长。而基于公司治理和舞弊方面的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开始在这些领域实现增值功能。在过去的几年里,内部审计部门角色的演变主要归因于新加坡监管环境的变化、日趋复杂的业务以及董事会对有关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责任的强调。因此,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包括现有的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和经营绩效审计,还应包括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舞弊调查。 2.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与高风险领域。内部审计部门建立信任和信心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关键客户关注的问题。调查发现,当前新加坡企业内部审计没有在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时考虑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可能会失去其公信力及无法承担为组织增值或改善经营提供确认服务。 3.对组织风险环境、使命和目标的认识。对审计委员会主席和首席审计执行官有关组织战略和经营风险、使命、目标和风险环境的认识进行调查发现,企业内部审计已足够了解组织及其风险所在。但内部审计的作用仍集中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及经营绩效审计方面,未来工作的重点将延伸到公司风险、信息技术、治理及舞弊方面。当前内部审计对于组织风险环境、使命和目标已有深入了解,但在反映利益相关者的所关注的问题方面仍存在不足。 (三)内部审计与相关方的关系 1.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关系。目前,高级管理人员和首席审计执行官认为新加坡组织中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的关系是紧密的。随着新加坡监管制度的改善,审计委员会将更加的信任和依赖内部审计。新加坡监管机构将重点放在确保组织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上,并通过风险评估和流程改进不断更新内部控制,因此,审计委员会预计将继续增加对内部审计的依赖。 2.内部审计与高管层的关系。高级管理人员和首席审计执行官认为内部审计与高管层的关系不够密切。20%的高级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超过他们的期望,并且提供了价值增值建议。44%的高级管理人员承认内部审计对组织的业务事项有很好的理解,但是,24%的高级管理人员将内部审计看做是“警察”、“必要的恶魔”、“挑刺找茬之人”或者一种不增加组织价值的部门。由于内部审计的职权范围已扩展到更广泛的治理问题方面,内部审计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关系及期望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定位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89%的审计委员会主席对内部审计会向其报告与高级管理人员存在分歧的问题有信心。这是目前新加坡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指标。首席审计执行官直接报告的层级越高,他们在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争议性问题时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调查中显示,100%的审计委员会主席和93%的首席审计执行官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事项。在行政上,56%的审计委员会主席和83%的首席审计执行官认为内部审计师会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这引起了人们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质疑。如果高级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内部审计的控制,内部审计将如何公开评判高级管理者的工作。影响独立性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职业发展。如果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希望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在组织中担任其他更高的职位,他们将偏向于不得罪高级管理人员。 2.内部审计的资源保障。虽然新加坡企业中多数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的范围、责任和作用与外部审计相比至少是相似的,但是目前企业在内部审计的预算上一般比外部审计要少。从这方面来看,内部审计拥有更少的资源,其地位比外部审计要低。并且,企业中多数的高级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并没有外部审计重要,因为内部审计并没有给组织带来足够多的价值。 (五)内部审计业务 1.内部审计计划。目前,新加坡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计划日趋成熟。企业在内部审计计划准备阶段就包含了企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审计类型、高风险活动的频率或范围等。88%的审计委员会主席和97%的首席审计执行官认为IT风险需要考虑到内部审计计划中。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团队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源,还需将外部咨询考虑到内部审计计划中去。 2.预算资金的获取和使用。获取执行内部审计计划所需资金的能力是反映组织结构中内部审计地位、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价值评价的重要指标。从资金获取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的审计部门不会面临获取开展活动所需预算的困难。半数的资金会用于职工薪酬,四分之一左右的资金用于合作式外包(co-sourcing),这表明了企业对新加坡第三方内部审计服务提供商的依赖性。 3.沟通。在审计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或其高级管理人员及时沟通有利于审计师提供一个公正的、共同接受的审计报告,同时也为了确保根据领先的实践来开展审计工作。目前,新加坡企业79%的高级管理人员指出企业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询问过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范围,88%的高级管理人员认为在发表最终内部审计报告之前,会与他们进行讨论并获取他们的意见。但是当前沟通在以下方面仍存在缺陷:(1)管理层没有密切跟踪审计进展;(2)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及时识别和发现有争议的事项、问题和延迟事项;(3)内部审计人员在计划阶段前没有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来确定审计范围。 4.质量评估。目前,新加坡内部审计缺乏对其质量保证的审查,缺少系统化的工具和方法来评价和维持内部审计的质量;缺乏具有高级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专业人员,企业很少通过聘请外部机构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质量评估。 (六)内部审计人员 1.专业性。当前66%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已具备所需的资历和经验,他们对内部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技能非常满意。但是他们在绩效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因此企业大多数采用外部顾问来填补内部审计团队在技能方面的差距,但不排除企业即使存在差距,仍不采纳完全外包(outsouring)或者合作式外包的方式。这类企业会通过持续的培训或教育项目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必要的技能。 2.职业发展。调查显示,52%的首席审计执行官认为内部审计不是未来领导者的培训基地;31%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达到在市场上的工资标准:此外.24%的首席审计执行官表示,内部审计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由此可见,虽然目前新加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体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该体系在不断地改进,未来将有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成为企业的领导者。 (七)外包 企业采用合作式外包的主要原因在于该方式在获取多样化技能方面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在新加坡,内部审计外包最常见的领域有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的合规性、计算机系统审计、风险管理及经营审计。虽然内部审计外包是当前企业获取内部审计技能的普遍而有效的途径,但是企业内部监督的水平与外包的平衡策略非常重要。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委员会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