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源关系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利合作_石油论文

从能源联系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利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能源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国内石油能源缺口不断扩大和对进口石油依赖不断增长的时期。中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增加中东石油的进口给中国带来新的挑战。认清新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在互利基础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并使中国与中东石油输出国的关系不断深化。

中国将长期依赖石油进口

中国将长期依赖石油进口,这是中国国内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增长和能源结构优化将不断扩大石油需求,另一方面国内石油资源的短缺将严重制约石油供给能力,供求失衡将导致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断增加。

21世纪上半期是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收入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时期,能源需求将快速增长。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就中国而言,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约为0.7。经济增长势必导致能源需求相应增加。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交通运输、原材料、建材、电力、钢铁、冶金、化工、建筑等高耗能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每实现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要比发达国家耗费更多的能源。再有,中国的初级能源结构正处于从煤炭向包括石油在内的优质能源过渡阶段。初级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比重将趋于下降,并被其他新能源所取代,而石油能源将基本按照当前比重发展下去,2000年占25%,2020年仍将保持在20%~24%之间。

诚然,中国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2002年原油产量达1.69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8%,位居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墨西哥之后,居世界第五位。但中国并不是一个石油资源充裕的国家。到2002年底,世界探明石油储量为1427亿吨,中国为25亿吨,仅占世界的1.7%。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只有13.4吨,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资源的制约,石油生产能力的提高远远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生产的增长势头减缓,石油自给率从1993年的102%直线下降到2003年的67.10%。国内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已经使中国在1993年成为油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从1990年的292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9112.63万吨。(注: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第2期。)国外研究中国石油问题的专家们多数认为,2010年前后中国的石油产量将达到高峰,中国专家认为,中国的石油产量高峰将出现在2015年前后。因此,从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中国的石油自给率还可能出现加速下降的情况。一般认为,今后20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年增长率只能达到1.3%~1.5%。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即便2000~203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8%,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也会达到3%。(注:国际能源机构:《2002年中国能源展望》,巴黎2002年版,第10、13页。)中国学者预计,在21世纪头20年,中国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是完全有可能的,(注:参见《经济参考报》,2004年3月11日。)这无疑意味着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比国际能源机构预测的水平还要高。综合国内外多数专家的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2亿~4.11亿吨,占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甚至高达76%。(注:[英]菲力蒲·安德鲁·斯毕德等:《中国能源需要的战略影响》,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2001年5月。)尽管较为乐观的预测也有所见,但鉴于近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出人意料地连创新高,因此对于中国石油进口的趋势宁肯估计得严重些,也不宜盲目乐观。

中东是主要石油进口来源

中东因其石油资源条件之优越、市场地位之稳固以及运输条件便利,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的主要供应来源。这种地位仍是其他地区和国家所难以取代的。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中东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中的比重1945年为46.4%,2003年底达59%。就国别石油储量来看,2003年世界上排前六名的国家除加拿大以外,都在中东海湾地区。沙特阿拉伯储量居世界首位,为35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0%;伊朗的储量为172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储量的10%;伊拉克储量为158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储量的9%;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储量为134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占世界的8%;科威特的储量为132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占世界储量的8%。仅此5国就拥有石油资源探明剩余储量898亿吨,占全球储量的55%。(注:[美]《油气杂志》,2003年12月22日号。)中东海湾地区石油资源的储采比平均达90.1年,远远超过50.9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开采条件也极为优越。其主要特点是巨型油田集中,油层厚,埋藏浅,自喷井多。优越的资源条件使中东石油的生产成本低廉,最低成本为每桶大约16~50美分,平均为2~3美元,明显低于9~10美元的世界平均水平。中东的石油资源条件是世界其他地区所难以比拟的。

庞大的资源储量和优越的开发条件将使中东不断提高作为世界主要石油供应来源的地位。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00年至203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中东成员国原油平均日产量将从2100万桶稳步上升到5140万桶,其中80%以上的产量用于出口。同期这些国家在世界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将从28.1%稳步上升到42.9%。(注:国际能源机构:《2002年世界能源展望》,巴黎2002年版,第96页。)中东今天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石油供应来源,今后这种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不会减弱。

此外,对中国而言,经海路从中东进口石油,比从西非和拉美进口石油运输更加便捷,成本也比较低,还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现有油轮的运输潜力。中亚和俄罗斯尽管距离中国地理位置较近,但由于目前输油管线尚未建成,以及这些国家目前还处于长期经济转轨阶段,财税制度不健全,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油的运输成本较高,甚至冲销了地理距离相近的优势,这种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改变。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中国依赖中东石油进口已经成为现实。如表1所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数量上升趋势明显。从1990年的115.36万吨增至2002年的3539.12万吨,12年间扩大了近30倍。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占总进口石油的比例呈增长的趋势,1990年不到40%,而2000年以来已超过50%。随着中国对石油进口依赖的增加,以及中东地区在国际石油供应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国增加从中东石油进口的趋势今后还会加强。

表1 1990~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进口来源国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阿曼 82.24  306.04 336.74 565.46 579.34 1566.08 804.48

也门  43.82 125.82 376.57 404.32  361.24 326.17

伊朗 30.12

11.50

6.91 231.11 362.00  700.05 1062.98

沙特  18.75  14.64  23.06 180.76  573.02 1139.08

伊拉克 60.74  318.32  53.68

阿联酋 23.38

6.55  51.46

43.05

科威特 28.23

43.34 106.97

卡塔尔 159.90  45.76

埃及

12.01

利比亚 29.47  13.91

13.01

阿尔及利亚

 0.65

中东合汁

 115.36 432.94 491.31 1210.11 1666.83 3790.02 3539.12

中国总进口量 292.27 1135.79 1234.59 2261.69 2732.26 7026.53 6940.64

中东比重(%)

39.47  38.12 39.79

53.50  61.00

53.93

50.99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1990~2002年有关各卷。

进口中东石油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中国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增加,双方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一)中国与石油输出国的贸易平衡问题

从总体上看,随着中国从中东石油进口的增加,双方贸易额增长很快,中国用于石油进口的开支也在扩大,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平衡的压力逐渐增加。石油进口逐渐成为影响中国贸易平衡的一个重要项目。2002年全国原油和油品进口总额接近200亿美元,达到全国进口总额的4%,2003年仅原油进口额就达198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商品进口总额4950亿美元的4%:(注:参见朱和:《中国油气下游领域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2004年3月。)如果加上油品进口,则全部石油进口额及其占全国进口总额均会再创新高。今后,随着中国石油进口的增加,这种趋势可能继续发展。表2显示,中国对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逆差日趋明显,2002年已超过53亿美元。今后,如果伊拉克、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也成为中国的石油供应来源,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也可能变为贸易逆差。从长远看,中国还可能成为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中国从中东购买能源的开支在进口额中的比重总体上将趋于扩大。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着顺差,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进口需求保持旺盛;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呈上升趋势。中国从2004年1月起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出口退税率水平总体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增大中国扩大出口的难度和保持贸易平衡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扩大中东能源进口的同时保持贸易平衡,实现“石油美元”的顺利回流,正在形成一个涉及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值得提上议事日程。

表2 2002年中国对中东石油输出国的进出口额 (单位:万美元)

国家进出口总额 中国出口额 中国进口额 进出口差额

伊朗 374205

 139563

 234642-95079

伊拉克

   51706

  42082962437458

科威特

   72741

  26306

  46435

  -20129

阿曼 1506656018

 144647

 -138629

卡塔尔

223554954

  17401

  -12447

沙特阿拉伯   510679

 167173

 343507

 -176334

阿联酋

  389535

 344998

  44537300461

也门 73111

  30524

  42587

  -12063

阿尔及利亚

43380

  35190819027000

利比亚11275

  11153 12211031

苏丹 155000

  39241

 115759

  -76518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二)与中东原油进口相关的环境安全问题

石油作为一种化石燃料,其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排放问题。具体就中东石油而言,一个突出问题是其含硫量较高。从表3可以看出,中东多种原油的含硫量不仅明显高于中国的大庆原油,也明显高于中国一度大量进口的印度尼西亚原油。然而,硫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目前,北京、天津等中国大城市的二氧化硫对空气污染严重,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硫浓度甚至超过印度、埃及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注:1990至1998年每立方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在中国的北京为90微克、天津为82微克,在印度的孟买为33微克、德里为24微克、加尔各答为49微克,在埃及的开罗为69微克,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为74微克。参见《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0页。)许多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酸雨现象。因此,如果脱硫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则高硫原油进口会导致中国的环境不安全因素进一步增加。解决这一问题在于提高炼油厂的脱硫能力。尽管中国在1995年至2003年期间通过新建和改造炼油厂,以及建设了配套的大型原油码头、输油管线和储存罐区,使含硫原油年加工能力达4000万吨左右,(注:目前中国精炼含硫原油的企业主要包括经过改造的广东茂名炼厂、浙江镇海炼厂、南京金陵和扬子石化、上海金山石化和山东齐鲁石化,以及新建的大连西太平洋炼厂。参见吕家欢:《中国炼厂含硫原油加工的方案与措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2004年3月。)但这一能力仅大致与2003年进口的中东原油数量持平,显然难以满足中国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虽然中国目前的炼油厂开工率相当低,但是由于缺乏加氢脱硫能力,许多炼油厂仍无法精炼大量进口的中东原油。另外,从使用脱硫技术的成本收益来看,我国许多炼油厂规模偏小,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更好地发挥使用脱硫技术的经济效益。因此,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对炼油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增强脱硫能力,扩大炼厂规模,已成为一项涉及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任务。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硫排放标准还相当低。(注:例如,中国2003年7月1日在全国实施的汽油标准允许硫含量不超过800ppm,而2000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汽油标准允许硫含量已分别低于170ppm、150ppm和1OOppm。)提高中国精炼高硫磺原油的能力和标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差距,无疑也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表3 亚洲部分原油含硫量

原油种类

 含硫量(%)

科威特原油

 2.52

上扎库姆原油

2.00

阿拉伯半岛轻质油1.77

伊朗重质油

 1.73

阿拉伯超级轻质油1.15

阿曼原油0.94

穆尔班原油

 0.78

苏门答腊轻质油 0.08

大庆原油0.09

资料来源:林健:《柴油脱硫》,日本石油能源中心2004年3月。

(三)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对石油供应的影响

作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中国希望以合理的价格持续不断地获得稳定的国际石油供应。然而,国际石油供应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事件十分敏感,特别是产油区地区政局变化所引起的国际石油供应部分中断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在最近半个世纪已不鲜见。如表4所示,引起国际石油供应部分中断的重大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中东地区。

表4 1951年以来国际石油供应部分中断情况

目前,中东地区的政局仍然不稳定,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的隐患仍然广泛存在于中东产油区和中东原油外运通道地区;中东和平进程自2000年严重受挫以来,巴以双方暴力冲突不断;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及其以西方政治模式改造中东的图谋,给中东政局的稳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仍然存在。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与中东地区的战争和冲突有密切关系。在世界石油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中东政局动荡造成的对未来中东石油供应的心理不安进行炒作,是当前国际油价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防范国际石油供应发生中断的重要手段,也是中东国家和世界石油进口国面临的一项共同挑战。

对互利合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以上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中国在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时,需要重视以下领域的工作。

(一)扩大出口规模

中国要长期保持对中东的贸易平衡,就需要扩大对中东的出口规模,特别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大经贸观念,以联合求发展。中东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物贸易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建筑工程承包和劳务市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主要石油输出国石油出口收入减少,市场竞争出现新的特点,特别是易货贸易、带资承包、建设-经营-转让(BOT)项目的兴起,给走向中东市场的企业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外贸与外经脱节和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优势,只有把贸易与投资、建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援助相结合,实现工农业、承包业和金融业企业的联合,打造一批中国企业的“航空母舰”,才能发挥外经与外贸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与行业之间优势互补和相互带动的效应,解决企业资金不足、无序竞争、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扩大企业在中东市场的竞争力。

2.推动自由贸易,避免边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国家与欧盟和美国的自由贸易趋势发展很快。欧盟自成立以来,对中东国家积极推行“新地中海战略”,以签署新的“地中海联系协定”方式,步步为营地建立欧盟与南地中海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已经与摩洛哥、突尼斯、以色列、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正式签署了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与许多中东国家就签署类似协定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欧盟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就建立自由贸易关系进行的谈判已经持续10多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打着改造中东国家的旗号,加紧与欧盟在中东地区的角逐。除与以色列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以外,还与约旦和摩洛哥签署了新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与巴林就签署类似协定的谈判也即将完成。这些协定将在10多年内为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产品自由进入中东国家市场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不与中东国家或次地区组织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则面对欧洲和美国咄咄逼人的角逐,有可能在中东市场被边缘化。事实上,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由于产业结构比较单调,可以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石油、化肥和石油化工产品;相反,它们由于制造业比较落后,对中国的农牧业产品、工业制成品和劳务具有相当广泛的需求。双方的经济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以自由贸易方式扩大经贸往来具有产业结构优势互补的基础。

3.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实现经贸主体的多元化。目前,中国与中东的经贸活动仍然以国营企业为主,鼓励私营企业走向中东市场,将有助于扩大对中东经济贸易的规模。为此,政府则应在诸如信息和法律咨询、质量管理及品牌认证、银行担保和信贷,以及培训等领域为私营企业走向中东市场提供有效的激励和服务。

(二)消除“亚洲升水”

“亚洲升水”是一个多年来被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日本和韩国的学者们研究发现,中东向亚洲地区出口原油的价格长期高于向欧洲和美国出口同类原油的价格,并把这种价格差异称为“亚洲升水”,(注:参见小川芳树等:《减少原油亚洲升水的对策建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2003年2月。)1991年至2003年其幅度为平均每桶1.02美元。他们的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中东石油输出国把迪拜原油价格作为向亚洲市场出口原油价格的基准参考。然而,由于迪拜原油仅以亚洲为出口市场,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市场石油需求旺盛,而迪拜原油产量下降,供应能力减弱,因此其出口价格被不适当地高估,并导致中东对亚洲出口石油的价格总体偏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建议以布伦特原油或在欧洲和美国市场销售的原油或销售量庞大且市场更广阔的沙特阿拉伯轻油取代迪拜原油,作为决定中东向亚洲地区出口原油价格的“标价原油”。“亚洲升水”是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问题。由于它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石油进口国付出了更高的石油进口成本,同时也势必对于亚洲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双方应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消除“亚洲升水”应成为亚洲能源安全合作的一项内容。

(三)扩大投资合作

开展石油领域的相互投资是维护石油进口安全和石油出口安全的互利手段。作为石油进口国,中国需要大量投资,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改造和建设炼油厂,以及建设石油运输销售设施。吸引主要石油输出国投资无疑也是回流石油美元,在资本项目层面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方式。而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在当前国际石油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加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石油市场的石油工业下游产业进行投资,以确保这些市场对其原油供应的需求,进而保障其未来市场份额的安全。这种战略被中东石油输出国称为“国际一体化”战略。与此同时,中东石油输出国也需要外国投资。它们特别需要通过增加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的投资,防止原油生产能力下降并提高生产能力,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和市场份额竞争的需要。据海湾合作委员会的专家估计,假设欧佩克在2020年把原油产量提高到6000万桶/日,即实现目前生产能力的翻番,则所需投入的资金将多达4000亿美元。(注:参见[沙特阿拉伯]安瓦尔·优素福·阿卜杜拉博士:《中国阿拉伯能源合作:问题、方法与前景》,海湾合作委员会秘书处能源部,2004年6月。)而中国石油企业正在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扩大海外投资和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以实现企业的发展和保障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对于在中东地区投资态度积极。双方不仅在相互投资方面有明显的利益,也可以在第三地进行联合投资。例如泰国政府最近提议,利用本国地缘优势,在克拉地峡修建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输油管道,以便对风险隐患较多的马六甲海峡形成替代通道,缩短中东对东亚石油供应的航程和节省运费,并欢迎外国投资参与。石油运输通道建设涉及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双方的安全利益,无疑能够成为双方投资合作的新领域。因此,在石油领域进行相互投资和联合投资符合中国与中东石油输出国双方战略利益,可以实现互利多赢。投资合作应当得到双方重点推动。

(四)维护地区和平

上述情况无疑使中国更加关注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防止地区冲突引发国际石油供应的中断和国际石油价格的飞涨。中国尽管目前的实力有限,但与中东的石油输出国以及其他国家普遍保持友好和互信关系,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可以在防范和解决中东地区冲突的问题上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为解决巴以冲突,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多次派出特使,对有关方面进行斡旋工作。为实现海湾地区和平,中国今年5月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拉克问题提出方案,受到安理会成员国的欢迎。这些都表明,中国外交正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为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五)开展战略对话

能源联系使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利关系更加紧密,双方的关系涉及更加广泛的层面和领域。为了把双方的合作顺利推向前进,中国与中东国家建立战略性对话机制显得空前重要。今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埃及期间,中国和阿拉伯联盟决定建立中阿合作论坛,这是一个非常富有远见的重大战略举措。双方应充分利用这一论坛机制并使其内容不断获得充实。在中阿合作论坛机制框架内,不仅可以开展政府间的对话,也可以开展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或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对话。除了官方层面的对话以外,也可以开展民间对话,特别是学术界和智库层面的对话。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对话机制,不断发现、研究并解决涉及双方长期和重大利益的各层面与各领域的合作问题,以加强石油联系为契机,把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利合作关系不断推向新高度。

标签:;  ;  ;  ;  ;  ;  ;  ;  ;  ;  ;  

从能源关系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利合作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