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校园文化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分制论文,校园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方面的供求关系产生了急剧的变化。过去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培养、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机制将很快让位于由人才市场来决定人才需求的市场机制,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及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将成为高等院校改革教育计划和教学管理体制的主要依据。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院校必须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以培养出多样化的合格人才。于是,学分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得以运用。拙文就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的校园文化若干问题作些思考。
一、学分制带来校园文化新特点
目前,学分制正在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管理体制,这是对我国几十年来学年制一统天下局面的超越。学分制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时间和学习进度,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体现出大面积的因材施教,有利于造就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有鉴于此,学分制必然给校园文化带来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具体表现在:
1.学分制,使原先的一个教学班一张课表变为每个学生一张课表,学生是以课程为纽带,形成多变的听课群。他们的自由度增大,约束力减弱,班级成员的流动性增强,易造成思想教育和集体活动的困难。学分制鼓励学生早成才、成好才,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重业务轻政治,重理论轻实践,不愿做社会工作,政治意识淡化等弊病。凡此种种,就使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较之以往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2.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条件下专业过于狭窄的界限,使不同专业、系科、年级之间的学生交往活动更为频繁,形成跨专业、文理渗透,复合型等通才化教育的趋势。这意味着学分制的实施,使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层次的推进,它不仅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更使学生通过选择课程、选择时间、选择教师逐渐学会了选择人生、选择职业,驾驭自己。
3.实行学分制后,大学生面临着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设计与发展自我教育的问题。由于他们涉世不深,阅历浅,自主能力普遍较弱,在竞争气氛中可能会因为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产生困扰和焦虑。因此,校园文化需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调整情绪、找正位置、促进其身心素质良好发展的又一重任。
4.学分制条件下,广大学生在时间的安排选择上有较多自由的余地,使更多的学生有可能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对此,围绕着如何开辟多种渠道,为广大学生创设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的条件,满足其需要的问题,又给校园文化拓展了舞台。
二、学分制拓宽了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
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文化要素所构成,文化要素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组合,形成文化结构。学分制的实施,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内涵与内在的结构上,向更广泛、更深的层次推进,具体反映在下述四个层面变化上。
1.表层 校园文化的表层是物质文化,又称载体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学分制的实行,使原有的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主的听课群,与此同时,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分重心也由院、系、年级、班级移向学生生活区域。所以,加强对学生生活区的建设,及时添置文化娱乐活动的硬件设施及有关学习资料设备,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使其早日成才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譬如:上海大学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着力于加强学生生活区域内的物质文化建设,先后在学生生活区开辟大型布告窗,增设活动室,添置卡拉OK音响、放像机、电话机等,为学生的娱乐生活创造条件。同时,为了方便学生业余学习,生活区还开辟了机房,这一系列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措施,使“社区”与“家”这两个概念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紧紧地联在一起。
2.方式文化 主要是指校园主体活动方式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随着学分制的深入实施,学生把学习与个人前途、人才市场的需求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建设。同时,学分制与其配套的收费入学、高额奖学金、学分绩点等一系列改革,使竞争机制在高校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行学分制能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整到中等强度,从而能最大效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制度文化 它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管理规范等,是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的实施不仅需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模式和内涵,而且还必须有配套的管理制度作保证,具体涉及如下方面:
(1)导师制。为了避免学生选课中出现避重就轻、舍难求易的倾向,在学分制条件下必须建立导师制,以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素养。
(2)相匹配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前或推迟毕业,使毕业生分流而出,这就需要学校内部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格把好重修、免修、免听、转系和退学等各个大关。
(3)学生管理制度。学分制实施后,学生修课的自由度加大,尤其是随着班级、年级观念的淡化,不同专业、系科、年级学生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所以,必须在校学工部、辅导员、兼职教师的统一部署下,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
(4)社区管理制度。主要指除加强原有的宿舍管理功能外,还应该以周到的服务,安静而温馨的“家”为目标,规范宿舍管理制度。
4.深层 主要指精神文化,即:体现在校园文化主体身上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与相应的观念体系。实行学分制,许多传统的观念必然要被打破,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以教师设课程的现象,必将由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设法教什么,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课程所代替。从价值取向上看,学分制的理论基础是个人本位,目的是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更大程度上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高校校园文化基于不同的视角,可在理论上进行不同的划分,但是,在实践中,各个层面之面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作用的。学分制使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有所拓宽,层次结构不断向深处发展,充分展现出竞争激励机制下的校园文化新特点。
三、学分制延伸了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积累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高校特定环境中的群体文化,它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追求。在学分制下,由于校园文化本身内容有所扩展,内涵结构发生变化,使它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学习、个性形成及能力培养诸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校园文化的功能,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功能的延伸 学分制下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主渠道,它对马列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校园精神仍然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围绕这个核心,可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光荣传统、增强其弘扬校园精神的使命感,使优良的校园精神得到提倡,并使置身于这种环境氛围中的学生受到教育,产生精神上的升华,从而影响调节他们的品德行为。
2.增进学生知识形成能力方面的功能延伸 学分制打破了我国高校中长期存在的专业过窄、过细,界限分明的局面,使众多学生能跨跃专业的界限来学习。学生的社团活动、社区活动和学术科研活动,更是成为增进同学交往,丰富知识,调整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学分制条件下校园文化的功能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为广大学生提供陶冶情操、挖掘潜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奏响了校园文化的优美旋律。
3.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的功能 学分制下的校园文化注重个体本位,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确立适合社会角色需要的期望,形成一定的应变能力,从而使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得到完善。因此,校园文化能为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提供广阔的背景条件,它将使所有学生告别“齐步走”的昨天,进入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的今天,让每个学生在“学什么”“怎样学”“如何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上有较大的自主权,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逐渐达到完善的人格。
四、加强学分制下的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
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学分制下的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对于创造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具体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1.抓校园文化经济管理,加强学分制下校园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在注重“授业”的同时,必须注意育人。抓校园文化经济管理,主要指在校园文化形成、传播过程中,学校有关部门应予以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管理控制,凡是符合学校培养目标,有利学分制实施的多给予经费和物质支持。反之,则削弱取消经费,以达到对校园文化形态和发展趋势的管理控制。学分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各院系、部门以及学生社团,所以应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做的工作和所负的责任,同心协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性教育性落到实处。
2.提高校园文化层次,大力提倡严肃文化高雅艺术 校园文化应当源于社会而高于社会,具有较高的格调和品位。大力提倡严肃文化和高雅艺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严肃文化的兴趣,并借助影视、书刊、歌曲、音乐等艺术活动,在校园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校园生活氛围,也应通过经常邀请高层次、高水平艺术团体来校演出、电影展、影评等活动,使广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和感官愉悦中超脱而出,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3.重视学分制下的校园文化物质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校园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也是校园文化发达的外在标志,必须充分挖掘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为优化育人环境服务。同时,高校也应该根据学分制下校园文化的新特点,在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适当考虑图书馆、资料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力求达到“寓教于物”的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雅、美丽的校园物质环境。
4.依托社团、建设社区、重视学术科研活动 根据学分制下校园文化活动的新特点,首先,我们要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并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争取为其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其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到学生社区生活中,调整改革学生宿舍管理体制,开展社区文明建设活动,使社区成为培养精神文明、提高艺术修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阵地。其三,要增加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比重,鼓励教师不断吸收优秀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努力做好学生的学术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接轨工作,使服务于社会成为广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5.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分制实施后,学生的学习节奏明显加快,竞争程度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对一部分学习潜力较小,独立能力差,意志薄弱的学生来说,会感到压力大、负担重,并有焦虑情绪出现。对此,必须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及时帮助这些学生消除顾虑、减轻负担,以良好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来对待学习,加快步伐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争取早日成才。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的校园文化在高校的育人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高等学校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内容和管理措施,积极探索、齐抓共管,创造出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高等学校完成培养任务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