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金正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528445
摘要:桩基工程是隐蔽工程的代表,其自身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工程结构质量、安全。因此,需要应用科学的检测法进行质量与安全性能评估。本文主要就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的基本原理、应用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基本原理;应用方法
引言:桩基础工程在各个高层建筑工程、港口工程、核电工程、桥梁工程、重型厂房中被大量采用。为更好的保障其质量和安全性能,需要运用有效方法来对其进行质量安全检测,解决其中的问题。高应变检测法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对桩基承载力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构建起高质量数学模型,提升检测效率。
一、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的基本原理
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需要依照一定原则来进行运用,提升检测水平。具体来讲,第一,进行桩身基本假定。比如:在主要高应变桩基上进行很高锤击力的施加,使得桩身和土地产生出一定非弹性变形。在此过程中,一些桩基质量薄弱环节,非弹性变形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如:假定桩基础为一个线性系统,保持桩总体上具有弹性,进行输入和输出信息有效叠加,运用某些办法来进行桩基局部环节质量提升。假定桩基破坏层面发生在桩土界面,可以进行桩身有效性隔离,开展波动性的计算。桩周土的影响可以作为桩尖、桩侧力来进行取代计算。当主要破坏发生的情况出现在土体内部,可以将部分土体作为桩身上附加质量来进行运用,应用一定的方法对能量向四周土体扩散来进行考虑。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我们可以将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将其简化为直杆一维线性波动力学的问题,提高分析和研究质量。第二,构建起一维线性波动方程,进行问题有效解答。其基本的参数为:面积A,弹性模量E,截面质量密度P,长度L。取杆轴为Z轴,在杆变形时平截面假定成立,运用合理化公式、数学模型,进行检测数据信息分析和研究。(其数学图形如图一所示)第三,进行应力波传播规律分析。比如:在直杆中波的传播特点、在杆不同阻抗界面处应力波反射与投射特征、杆件侧摩阻力的作用[1]。
图一:高应变桩基承载力一维弹性杆数学模型
二、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具体应用
(一)实测曲线拟合法及其改进
实测曲线拟合法主要是运用更加严密的波动理论,对现场实地测量获得力波与速度波波形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实地测量值与数学模型计算值进行反复比较、迭代、修改,最终获得了相对准确的计算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分析过程中主观性因素考虑的程度。这种技术方式目前在单桩承载力动测法中可以进行更加严谨、科学、有效性的运用。
现场检测某工程4号桩冲击力3594KN,承载力只有850KN,但用曲线拟合法分析后4号桩承载力达到2423.9KN,摩阻力只有556.8KN,端承力有1867.1KN,典型的端承桩。
(三)高应变动测技术误差分析
为进一步提升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的运用质量、水平,需要有关的研究人员对高应变动测技术误差情况进行分析,保障分析和研究数据水平,解决其中存在的困难,最终获得良好检测效果。具体来讲,第一,进行测量检测仪器科学检查。如:对于市场中检测效果好的高应变动测技术检测仪进行科学挑选,提高其整体性能,实现整套仪器的运用效果。进行系统运用软件科学检测。受到外部众多环境因素影响,高应变理论假定情况和实际情况具有较大出入。比如:实际情况与一维弹性杆件假定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实际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桩中桩身材料具有非均质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粘弹塑性体,导致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与理想状态方式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有关人员对于这些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在进行检测计算中,进行主要参数指标调整。
第二,在实测曲线拟合法应用中,需要对CAPWAPC软件进行有效性应用,在构建静阻力模型中需要对土层加工硬化、软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且对运用静阻力模型中主要材料硬粘土、密实度、灵敏粘土、超固结土等情况进行有效性分析。对于拟合分析中的非收敛性误差进行充分考虑,进行波形软件进行优化组合,提高分析者技术运用能力,最终获得准确的技术指标信息,提高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应用的能力。第三,锤击系统。为保障检测的水平,需要专业化人员对桩顶运用较大的力进行锤击,保证检测试验具有较高承载效果,使得桩端的阻力充分发挥。而在进行锤击检测数据信息运用中,需要对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应用,构建起有效二维、三维状态模型,提高最终检测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第四,土体性质。比如:专业化的研究人员对土体触变效应、土体的歇后效应、土体的蠕动效应、土体的松动效应、土体的疲劳效应、土体的参振作用、土体的液化作用等进行有效分析,提高了检测水平[2]。
结论: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需要严格遵循原理、应用专业化的人员来应用,构建起专业化数学模型、进行主要数据参数有效计算,提升了桩基础承载力检测质量和水平,实现了良好效益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胜增.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法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09.
[2]杨志琛.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试验参数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论文作者:谭伟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4
标签:桩基论文; 承载力论文; 应变论文; 质量论文; 假定论文; 阻力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