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论文_佟静,刘晓红,刘贺,孙晓丽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 辽宁大连 116021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12月在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52例。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以及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CT),血小板比积(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P<0.05);PLT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P-LCR高于对照组(P<0.05);PCT无明显差异。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各项参数的变化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参数;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肝炎病人造血系统中巨核细胞受到肝炎病毒的影响,引发血小板的消减[1]。同时肝炎患者的纤溶,凝血体系受到轻重不一的破坏,肝细胞出现坏死致使Fbg含量下降,引起凝血能力障碍,进而出血[2]。本文通过对52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的测定(P-LCR),探讨其变化和临床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7年10月-12月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52例,包含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5例,他们年龄在58~89之间,平均年龄为62±5岁。全部病例诊断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他们年龄在50~80之间,平均年龄为65±8岁,是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中老年健康体检者。

1.2 标本采集

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器抽取受检者肘静脉血分别用枸橼酸钠抗凝和EDTA-2K抗凝。将枸橼酸钠抗凝血以4500r/min离心5min,分离血浆备用。

1.3 检测方法

1.3.1 枸橼酸钠抗凝血离心处理所得的待测血浆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测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1.3.2 将EDTA-2K抗凝血用日本的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测得血小板五项参数(全血血小板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比积)。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与健康人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当P<0.05时,此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血浆D二聚体与Fbg含量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两组相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Fbg含量明显减少,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c±s)

表2 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c±s)

三、讨论

当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其作为抗原在体内引发一系列反应,反应的产物或间接(破坏组织,血管,激活凝血因子)或直接(破坏纤维蛋白单体)引发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同时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部分乙型肝炎患者因病情发展所致凝血指标异常[3]。乙型肝炎发病者血浆成分中,D-D含量明显增高,Fbg含量呈下降状态,PLT减少,MPV、PDW及P-LCR增大,证明乙型肝炎发病者体内可见凝血系统以及纤溶活性存在异常。

D二聚体可以看作继发性纤溶的一种特殊分子标志物,其水平高低间接体现了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强弱[4]。本文结果显示乙型肝炎D-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患者在感染乙型肝炎并且发病时其纤溶活性增强。因此,D-D的含量的测定对乙性肝炎患者的病情诊断一定的临床价值。

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反应的最后一个酶反应底物,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5]。本文结果显示乙型肝炎Fb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患者在肝功能受损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肝细胞受损引发凝血因子合成能力下降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也可能是血管内皮受肝炎病毒影响持续地损伤引发凝血因子消减[6]。因此,Fbg的测定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它的降低与D-D含量升高相结合分析,可以为乙型肝炎的病情程度,指导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肝脏是合成血浆血小板生成素的主要场所,而血小板的数量,体积随血浆血小板生成素的水平变化而变化[7]。肝脏疾病进一步引起脾功能亢进和脾大,脾脏病理性肿大会对血小板进行阻留,吞噬。造血系统中造血细胞的分裂,分化到最终发挥作用一系列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并不单一,脾脏内合成的一些激素就能够对此过程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脾脏有合成血小板病理性抗体的可能性。乙型肝炎病情程度越重,引发的效果越明显。综合上述原因以及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血小板参数可以为乙型肝炎的病情诊断提供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志明,王梅梅.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分期及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医药杂志,2016,2(10),201-202.

[2]李娜,李宏斌,朱蕾.纤维蛋白原和血常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国际病毒学杂志,2016,4(23),1.

[3]郑立兵.乙型肝炎凝血四项和谷丙转氨酶的相关性分析.中外医疗,2017,2(23):36-37.

[4]王欣,王宇,朱海燕.乙肝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HBV-DNA的临床意义.系统医学,2016,8(10):26-28.

[5]王磊.纤维蛋白原和血常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13(24):163-164.

[6]马利琼.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医药卫生杂志,2017,11(1):118-119.

[7]郑永莉,汤兴芳.分析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医药杂志,2016,7(4):280-281.

作者简介:佟静,女,1966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任技师。

论文作者:佟静,刘晓红,刘贺,孙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乙型肝炎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论文_佟静,刘晓红,刘贺,孙晓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