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技术产业区产业群模式及其优势来源分析——兼谈对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美国论文,启示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进程中,倍受注目的是,一方面,产品跨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广为流通: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的生产商日趋向特定区域集聚, 形成各种各样的产业区( IndustrialDistricts)。当学者们总结这些表现不凡的产业区的成功经验时, 纷纷发现产业在地理或空间上集聚形成的产业群,有效地吸收了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跨部门溢出效应、部门内溢出效应并形成聚集经济与集体行动,从而加快了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步伐,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为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本文仅分析美国高技术产业区的产业群模式及其优势来源。
1 产业群概念
要理解产业群模式,就必须先理解产业群概念。由于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的技术特征与其内部各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对产业群现象考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产业群的定义也有些细微的不同。Bergsman等(1972)将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定义为,趋向位于同一地方的一组经济活动,并认为, 产业群的判断标准是这一组经济活动中任两种经济活动就业人数之间是否相关。这实际上是着眼于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对产业群形成的重要影响。由于这一判断标准比较直观,因此,至今人们在判断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一组企业是否已形成产业群,基本上是根据不同经济活动就业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决定的。Czamanski等( 1979)将产业群定义为,在所有经济产业中,一组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产业。Schmitz(1995)受意大利产业区鞋业产业群启发, 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群及其竞争优势和发展规律时,将产业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集中,从而,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并拥有参与本地市场外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
上述定义对产业群中内在联系虽各有所侧重,但都认为企业在地理或空间上的接近性是产业群的基本要素之一。这是因为,产业群的这种空间上的接近性是企业聚集经济、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跨部门溢出效应和部门内溢出效应,与企业间的信任和认同(根植性embededness ),从而在空间竞争中形成(动态)比较优势赖以出现的基本条件。
2 美国高技术产业区产业群模式及其优势来源
高技术产业是推动美国大都市就业和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三大部门之一(O-Huallachain,1992)。谈到高技术产业区就必须要对高技术进行定义。高技术主要有三种定义:一种是根据主观方法列出各种部门,如计算机、半导体、航空、宇航等;第二种是根据特定产业部门内的技术复杂性和创新程度来定义;第三种是用科学家、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不低于10%或销售额中研究和开发(R & D )支出不低于10%来定义。可见,根据高技术的上述定义及其动态性质,高技术分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了避免高技术分类给研究高技术产业区产业群带来的困难,我们主要关注集中于加利弗尼亚的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产业群及其形成。因为,加利弗尼亚州基本上集中了二战后为军事需要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计算机产业,拥有最著名的硅谷;而生物技术产业由于部分地受到加利弗尼亚硅谷计算机产业和高技术专门知识的吸引而发源于该州。根据Swann等(1996)对上述两产业群的动态过程的研究, 下面我们对这两大产业群内部结构特点进行概括。
2.1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产业群内部结构特点
美国计算机产业兴起于1950年末期, 充分发展于1960 、 1970 和1980年代。生物技术产业是伴随着70年代中期科学突破而在新近出现的一个产业,发展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但与计算机产业相比,仍处于初期阶段。计算机产业中的大部分公司都集中于极少数州,美国的加利弗尼亚、马萨诸塞和纽约三洲的计算机公司占到了一半以上,并支配着该产业的所有部门。生物技术产业领先的三州也分别是加利弗尼亚、马萨诸塞和纽约三州,但该三州生物技术产业的公司所占比重之和不到40%。可是,加利弗尼亚州却压倒性地集中了超过35%的计算机公司,并且在该州的生物技术公司也占到23%。
2.1.1 上述两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都需要大公司的必要支持与公共资助、股票公司在资金上强有力的扶持。(1 )大公司在产业最初阶段的作用。在计算机产业,IBM、 通用电气等大公司创建的研究和开发(R & D)设施是至关重要的。在生物技术上, 药学和化学公司参与了新公司的发起和筹划,可研究和开发(R & D )设施并不在这些新公司的周围。生物技术产业随着许多小公司在研究中心群集,不去靠近产业中新技术得到应用的公司,从而,在早期阶段就与大的公司建立起较为广泛并很分散的联系。(2 )公共资助和股票公司在产业最初阶段的作用。生物技术产业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年青的公司寻找初始的公共支助和筹集大量资金时,股票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新公司能在加利福尼亚获得到大量的公共支助并从股票市场上获得大量资金。使该州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生物技术文化中心。而对计算机产业早期发展来说,当初的联邦资金和敢于冒险的资本家为其高技术发展提供的大量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是其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比较而言,股票市场在生物技术产业早期比计算机产业早期阶段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2.1.2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产业的结构差异导源于它们技术分工的不同特点。计算机产业由通讯、元器件、硬件、分销商、外设、服务、软件和系统等部门组成。产业的不同部门也自然地分化为产业内的不同技术:元器件、硬件、软件、外设、系统等等。每一部门都由部门内一组专业化的特定技术和公司组成(虽然也有例外)。这些技术在最终产品(计算机和向最终产品使用者提供的服务)的生产上是相互依赖的。从而,这依次(按技术前后顺序)产生了部门间的正向反馈。即,一个部门的某一变化对其他部门都有冲击效应。(2 )生物技术产业目前由治疗、诊断、设备、农业、化学、食品、废弃物和能源等部门组成。与计算机产业很大不同的是,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在产业的早期阶段,跨部门所使用的技术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生物技术产业内,公司根据对特定产业的应用而趋于专业化。因而,对该产业的每一部门来讲,联系是垂直地朝向特定使用者产业,而不是部门之间。所以,在技术上相对而言没有什么相互依赖性。结果,与使用者产业联系很强的部门已得到很快发展;而那些与使用者产业联系较弱的技术则扩散很慢。因此,与计算机产业相比,部门之间的反馈是很有限的。
2.1.3 产业中不同部门企业的构成由产业的技术特性所决定。 计算机产业中,超过50%的计算机厂商是集中于软件和外设部门, 仅有6%是在十分重要的元器件部门。元器件部门主要由一些大的关键性厂商组成,而辅助部门(主要指软件、外设、服务等部门)主要是一些小厂商。在生物技术产业中,75%的厂商是治疗、诊断和设备部门,并在农业中也有相当数量。与计算机产业相比,大多数部门都是大的和小的厂商的较为平均的组合。
2.1.4 跨部门效应决定计算机产业群中企业的进入方式, 科学基地效应对生物技术产业群企业的进入具有重要影响;而两产业群中厂商的成长则由厂商所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本部门内的溢出效应所决定。①从计算机产业群中企业的进入与成长来看,在计算机产业中,最强的新厂商(企业)进入效应是跨部门吸引因素(又称之为跨部门效应)。即“硬”部门吸引“软”部门。换言之,产业群中,硬件、元器件和系统中的就业力量鼓励软件和外设企业进入。可是,本部门的就业力量不鼓励本部门的厂商进入。而对计算机产业企业成长来说,产业群中本部门就业力量却促进已存在于产业群中的在位厂商(incumbentfirms)的成长。对硬件部门来说, 在位厂商成长的这种本部门效应是最强的。也就是说,对于硬件和元器件厂商成长来说,已经成为产业群中的一员是重要的;而对外设和服务厂商成长来说,这种已成为产业群的一员的重要性就相对较小。这实际上意味着,在位厂商,尤其是“硬件”部门的在位厂商在吸收本部门的溢出效应上是有效的,并且可能由于竞争的原因,不鼓励本部门相类似厂商的进入。但是,这些在位厂商在吸收其他部门的外部性(或溢出效应)上是无能为力。这些溢出效应被其他部门的新进入厂商,尤其是“软”部门的厂商所吸收。②从生物技术产业群中企业的进入和成长来看,在生物技术产业中,跨部门效应对新厂商进入的影响是弱的,虽然治疗部门对吸引新厂商进入诊断和设备等相关部门起着关键性作用。对某些部门来说,科学基地效应对新厂商进入是很重要的。当前,新进入厂商主要集中于四个部门,即治疗、诊断、设备和农业。然而,跨部门效应在鼓励厂商进入上虽然是较弱的,但与计算机产业一样,本部门对进入具有负效应,而成长却有正效应。即,产业群中,因为竞争的原因,治疗部门就业力量不欢迎其他治疗厂商进入,却都鼓励来自相关部门尤其是诊断和设备部门的厂商。但治疗部门的就业力量对已在产业群中的那些治疗厂商(在位厂商)是有益的。此外,从生物技术产业群中企业的成长来看,虽然科学基地强烈地吸引新厂商进入那些进入是重要的部门,但从其对厂商成长的效应来看,在某些部门是负的,而在另外一些部门是非常弱的。因而,与计算机产业的在位厂商一样,生物技术产业在位厂商在吸收靠近它们本部门的溢出效应是有效的,但在吸收科学基地和相关部门的溢出效应则是无能为力的。同时,新进入者却能有效地吸收科学基地和现有某些关键部门的溢出效应。上述两产业中新进入者与在位厂商在吸收不同种类的溢出效应上的差异可归因于,新进入者对它们自己内部不具备的研究、融资、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地方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在位厂商更多依赖于内部的专门知识,拥有比较刚性的内部程序和更可能吸收本部门而不是外部的溢出效应。③从对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产业群企业进入和成长的比较来看,在企业进入上,部门间反馈在某些部门之间鼓励进入计算机产业比生物技术产业强得多。这是由于“硬”部门(元器件、系统和硬件)和“软”部门(软件、外设和销售)之间的联系。而生物技术不存在着“硬”的核心部门和“软”的辅助部门的相应技术分工。因为生物技术产业不是沿着技术线路而是根据产业应用来划分的,部门之间没有相应的技术联系。而在计算机产业群中却遍布着部门之间的联系。生物技术的部门联系仅限于以健康护理和设备为中心的一组部门。但健康护理部门的发展并没有吸引如化学或食品等部门的进入。在在位企业成长上,两产业群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厂商成长主要促进因素是产业群中本部门的就业力量,其他部门的就业力量对厂商成长没有丝毫影响,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长的阻碍因素。并且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并没有表现出促进在位厂商的成长。在位厂商在吸收本部门内的溢出效应是有效的。
2.1.5 两产业群内部劳动分工程度除受技术特点限制外, 还受市场规模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这可以从拥挤效应和需求效应来看。对计算机产业来讲,由于经过40多年的发展,市场规模和市场变化相对而言比较稳定,这时供给就成为制约产业群发展的基本因素,相应的计算机产业群内厂商之间的竞争就比较激烈,厂商进入难度比较大,厂商成长的空间不多,因此,计算机产业群中的拥挤效应(当产业群日趋饱和时,产业群中抵制产业群进一步发展的效应)比生物技术产业群要强得多。对于生物技术产业群来讲,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市场的需求潜力比较大,这时需求就成为拉动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如在新厂商进入诊断和社会部门及促进这两部门厂商的成长,需求效应(即市场需求扩大带来的效应)就显示出较强的推动力。
2.2 美国高技术产业区高技术产业群优势来源
美国高技术产业区高技术产业群优势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 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高技术产业群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研究和开发活动。而这一活动只有非常熟练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才能完成。其次,高技术产业在需要一批训练有素、富于创新的熟练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去管理、制造产品生产所需的尖端工具和设备的同时,也需要具有良好组织纪律性的半熟练工人去从事日常工作。由于一地存在大量的熟练和半熟练劳动力一方面可为厂商搜寻劳动力减低成本,另一方面熟练和半熟练工人所具备的现代化大生产所需的组织纪律性与文化意识,也可为高技术产业区的企业节省管理成本。这种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其对上述两产业群中企业的进入和成长的影响中看出来。
2.2.2
富有创新能力的衍生厂商(即从原企业中分离出来的企业)的形成与成长。在上述两产业群中,这也就是指产业群中新厂商的进入。可以说,衍生厂商是推进美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分工的重要动力。新厂商(衍生厂商)都是因试图抓住潜在的市场机会而从创办人原来就业的公司中分离出来的。由于衍生厂商可以享受原来公司的消费者、分配系统、原料和劳动力来源等好处,即迅速地吸收本部门或其他部门的溢出效应,加之由拥有很强技术能力的企业家经营,常常能将技术创新迅速地转化为商品,从而使其不仅具有旺盛的成长力,而且也提高了产业群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了新技术在高技术产业区的聚集。
2.2.3 高强度并日趋网格化的地方联系(Local linkages)。 地方联系由企业采用的各种各样的投入(原材料、设备、加工材料、转包和其他服务)流(后向联系)和企业提供给产业、个人和机构消费者的产品流(前向联系)所组成。美国南加利弗尼亚的核心高技术产业区内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地方联系。这些地方联系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区及其产业群的发展:第一,地方联系促使经济活动引致的乘数效应从创立者导入到各种多样的地方供给主体,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第二,地方联系有助于产业环境的形成,从而刺激产业的进一步成长。这是由于地方联系的产生有助于形成专长和技能的地方性储备,劳动力灵活性的文化与由高强度的社会相互作用和信任带来的合作,从而减少了产业组织中的交易成本和增加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力量。第三,地方联系将劳动社会分工扩大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引入到空间聚集过程。即企业趋向于聚集,以缩短其外部交易的联系距离和成本。其实,企业寻求空间接近性的过程就是形成产业群的过程。
2.2.4 植根性。即与意大利产业区产业群模式一样, 在美国高技术产业区产业群中,经济主体之间也有共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且创建了一套行为规范。在这一套行为规范的指引下,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思想观念、信息和创新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产业群组织的交易成本。我们又可以将植根性称之为产业群优势的制度来源。
3 产业群模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综上所述,意大利和美国高技术产业区产业群比较优势的来源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外部经济、跨部门效应和科学基地效应(范围经济)与制度上交易成本的节约。也就是说,产业群有效地吸收了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提高了灵活或柔性专业化,能迅速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并填补市场空间,以及在促进地方联系的日趋网络化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降低地方交易成本的社会信任和行为规则,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群所在区域的动态比较优势的提高。但无论什么模式,无论用什么理论模型来解释(包括波特的钻石模式),一句话,优势产业群的动态比较优势来源于它潜在具有的雄厚创新能力,进而成本相对比较低地将创新能力迅速转化为技术创新的能力,最终成本相对比较低地将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产品创新能力,或将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商品即商业化的能力。因而,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产业群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3.1 培育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要素条件
创新的真正源泉在于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熟练工人。意大利鞋业产业群离不开其素质不断提高、技能不断扩大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美国高技术产业区正是聚集了一大群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才在世界性的计算机元器件、硬件、软件,生物技术工程和宇航工程上一直处在世界的前例。对于处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劳动力的素质也将决定其走完要素驱动阶段到投资驱动阶段的时间;而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或信息驱动阶段,高素质劳动力就更是关键的关键。产业群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将技术创新迅速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而技术创新这一关键的一环就离不开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如相互交流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正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促进了快速创新以及将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商品。
3.2 广泛建立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积极培育相关和支持产业,从而改善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条件
在我国吸引外资的浪潮中,要尽可能地避免跨国公司“分厂经济”的不良循环,就只能是促使跨国公司与地方企业加强联系。只有通过这种联系,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地方化,地方也才能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促使跨国公司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对于地方企业聚集区来说,要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就必须形成并发挥其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产业群的协作优势。而这种产业群的协作或协同优势又只能在地方密集的前后向联系的网络上才会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在转型中的我国大中小企业,如何在三角债的死结中走出来,建立起相互之间有益的联系网络就更值得探讨。
3.3 加在政府提升基础设施、教育和其他公共物品等要素条件的力度,缩短要素驱动经济增长阶段的时间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这可能是每个区域都已经有共识的事情。但加大教育和其他公共物品(如地方的道德建设、文化宣传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建设)的投资就不一定提上议事日程了。因为对我国来说,“硬”的基础设施投资还吃紧,就很难谈起这些“软”的基础设施。然而,真正决定产业群形成和发展,进而真正决定着我们用多长时间走完要素驱动阶段的要素条件是这些“软”的基础设施。
3.4 在构建产业群总体思路下建立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
我国当前许多地区还在急于扩大外资的总量规模。这对于那些外资很少、工业企业不多的地区来说,这是其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但是,对一些有一定外资基础和工业实力的地区,根据当地劳动力条件和其他资源优势,在构建产业群的总体思路下,有目标的吸引那些有利于发挥当前和未来当地经济优势,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群的企业,就成为决定该区域未来竞争上能否取胜并保持常盛不衰的关键。
3.5 在吸引外资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结构或技术特征差异,积极利用跨部门效应和科学基地对新进入的厂商或已吸引进来的厂商的影响,进而加快培育优势产业群
在吸收外资时,若能考虑不同产业中的跨部门效应和科学基地对企业进入和成长的影响,不仅有可能缩小产业群构建的时间,而且也可能减少产业群形成中企业盲目进入和在位厂商过度竞争所造成的拥挤效应。对于前者(跨部门效应),在吸引外资中,要高度重视吸引那些关键性部门的企业(即能产生很强跨部门效应或引起很多部门反馈的企业),如计算机产业中的元器件部门的企业。对于后者(科学基地),要积极利用区域中已有的大学、科研单位及其人才优势,鼓励跨国子公司在R & D上与它们合作。从我国吸引外资的情况来看, 已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选择区位时,更加关心区域中的这些要素条件。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作者的合作教师杨吾扬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标签:溢出效应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军事高技术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