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颇具特色的语文新教材——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教科书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新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需要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以语文水平一般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需要为教材内容安排的依据,充分利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思想比较开放、信息技术较为普及、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创建了自己的教材特色。
一、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听说读写
首先,确立了语文教学的体系。以“活动”带动“文体”(“语体”),“活动”带“阅读”;“活动”中有“文体”,“文体”中有“活动”,“活动”中有“阅读”,“阅读”中有“活动”;“活动”与“阅读”相结合。活动层次分明,有活动单元、单元活动和课后的思考探究活动。活动单元似五个人文主题组元,并且放在各册第一单元,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全新的学习天地。这个活动,规模大,综合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活动与本单元或与前后单元的课文有密切联系,有的还与其他册的内容有联系,如第五册的活动与第三册的知识短文的联系。所有单元中都有活动设计。这个活动,是表达交流(写作和口语)的专项学习活动,目标较单一,规模较小。活动与本单元的主题或课文有密切联系,是课文学习的自然延伸与拓展。课文后的活动性思考探究,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就将语文知识和课文内容融合在活动中,活动也渗透到了教材的各个方面。
第二,实现了活动与语文的有机结合。一是活动与语文知识技能的结合。如“走近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经济,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运用语文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听、说、读、写和搜集、观察、体验、调查、访谈、编辑等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尽管有时注重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其落脚点都在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二是活动与写作的结合。每一个活动单元,都有写作安排,而且与活动探究有机统一。如“认识自我”单元要求结合探究写自述文,“体验情感”单元写情感散文,“关注社会”单元写议论文,“感悟自然”单元写游记,“走近经济”单元写调查报告、访谈纪要、新闻报道或经济小论文。在所有单元活动中,也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1-5册分别要求学生结合探究活动写自传、记述性散文、广告诗、填歌词、议论散文、科学小论文、产品说明书、解说词、微型小说、新闻、小小说、导游词、读书札记和改编课本剧。在这里,写作成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是学习活动的自然延伸和总结升华。
第三,构建了语文“活”和“动”的机制。过去一些语文教科书也强调活动,但实践时却“活”不起来“动”不起来。广东版教科书吸收中外语文教科书编写和语文实验研究的成果,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方法都是“活”的,师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等,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习过程是“活”的,可在生活中考察、采访,也可走进网络世界去讨论、交流;学习资源是活的,教科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图书馆、标牌广告等都可成为语文资源。这种学习活动,又是“动”的,学生要调查、走访,要动手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要与合作者进行口头交流,向全班作出汇报与书面展示;要走进生活,要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中去学习语文。语文学习真正“活”“动”起来了,就打破了师授生受的模式,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以阅读为杠杆提高语文水平
首先,构建了阅读的体系。教科书围绕阅读,安排听、说、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以阅读为主线,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体系,把阅读、写作、语言、活动等项内容整合在每一个单元。写作、语言、活动等其他内容都与课文阅读有机结合,有的在课后的“思考探究”设置中直接体现,有的在内容上与课文有密切联系。阅读分了层级,有文本阅读、扩展阅读、推荐阅读和网上阅读,重视了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二,加强了阅读指导。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提高阅读效率,5册20个单元都设置了“点击链接”栏目,介绍了阅读“三到”、诵读、熟读、略读、精读、快速阅读、研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了“精要、实用”的语言知识如演讲、辩论、访谈、熟语、修辞方法、语感、结构复杂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格律诗词等。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碰到问题时,可以阅读“点击链接”,有针对性地活学活用。教科书的每个单元还设计了导语,提出了阅读建议。这样,可以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益,并通过阅读来提高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以及口语水平。
第三,加大了阅读量。针对不少学生因课内外阅读量不足,造成语文水平低的实际,教科书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阅读资源。一个模块编成一册,一册设立四个单元,四个单元中三个单元作为阅读单元。阅读单元里又将阅读分成三个层级。最重要的一个层级是“基础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课文的地方。这是学生必读的,甚至是需要精读的课文。每一册两个现代文单元,每个单元3课,古代诗文单元每个单元4课,共10课。5册教科书必修课一共50课。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与“基础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的课文,5册一共30课。这是为读完“基础阅读”还嫌不够,需要增加阅读量的学生准备的。与此相同层级的还有“参考阅读”,5册一共有15课。针对不少学生因阅读量不足造成语文水平低下的实际,教材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阅读资源。必修课教科书每册约14万字,5册共70万字左右。第三个层级是“推荐阅读”,这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地方。5册共推荐了15部(套)著作。中学生仅仅阅读课内的东西是不够的,语文水平提高快的学生也得力于课外阅读。“推荐阅读”的设计想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课外的纸上阅读和网上阅读。
第四,强化了阅读思考的力度。为使学生能进行有成效的阅读,教科书把练习变为“思考·探究”,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能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揣摩语言,积累语感;教材常用“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谈谈自己感动的”之类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列举一些对课文的精彩评价或名家的不同见解,甚至相反高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供一些对课文相关的索引,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文言文单元设题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归纳总结古今词义变化的一般规律;说说自己对“忠孝”的看法。把背诵和理解结合起来,并且设计了知识竞赛、成果展览和经验交流活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五,突出了阅读的人文性。广东版教科书的选文,都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较多的人文情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如《荷塘月色》《拿来主义》《雷雨》《哈姆雷特》是经典名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增加的课文如《呼唤生命教育》,让学生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我的母亲》亲情浓郁,清新有趣,特别真实感人。不仅如此,大多数课文的字里行间还洋溢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品读这样的文字,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语文学习的过程将成为人文积淀的过程。
三、以创新为目标构建教科书新体系
首先,创建了新的教科书框架。我们必修课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三线四单元”。
依照《课程标准》提出的必修课程5个模块,分编5册。每册按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索,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传记 散文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诗歌 议论文① 文言文①
语文3 关注社会 议论文②小说①
文言文②
语文4 感悟自然 科学小品小说②
古典诗歌②
语文5 走近经济新闻 戏剧 文言文③
全套必修课程教科书5册共20个单元,其中5个活动单元、15个阅读单元。每个单元都包括了活动指导、课文阅读和辅助学习(点击链接)三大部分。不过活动单元与阅读单元的具体设置也有所不同。活动单元以活动为中心,设置了“单元导语”“活动指导”“参考阅读”“点击链接”四个部分。阅读单元以阅读为中心,设置了“单元导语”“基本阅读”“扩展阅读”“表达交流活动”“点击链接”“推荐阅读”六个部分。下面分组简介这些单元栏目的主要内容。
(1)单元导语 介绍本单元主要内容,引起学习兴趣和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
(2)活动指引 各册第一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设计和安排。
表达交流活动 各册每个阅读单元的单项学习活动设计和安排。
每册的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活动单元设立一个“活动指引”,5册共有5个“活动指引”。每册的阅读单元都设立一个“表达交流活动”,5册共有15个“表达交流活动”。
(3)基本阅读 阅读单元安排主要阅读的课文。
扩展阅读 阅读单元安排延伸阅读的课文。
参考阅读 第一单元安排开展活动时需要参考的课文。
以上三种阅读课文,累计每册4个单元22课,5册20个单元110课157篇课文(有的一课不止一篇课文)。其中现代文15个单元101篇,古代诗文5个单元56篇(文言文23篇,古诗33首)。
(4)点击链接 介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语言应用”方面的方法、技巧、知识的短文,以备学生在阅读、活动时查阅参考。5册教科书每册8篇共40篇,其中阅读10篇,写作15篇,口语交际3篇,现代汉语5篇,古代汉语(包括古代诗文)7篇。
(5)推荐阅读 推荐课外阅读中外古今名著,每册3部(套)作品,共15部。
全套教材“活动”中有“阅读”,“阅读”中有“活动”,“活动”与“阅读”相结合。文体也不仅仅是以往教材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传记、新闻、科学小品单元,单元中还增加了访谈、时评和调查报告等,丰富了文体,使教材的框架超越传统的文体组元,也超越了仅仅以主题组元的现行教材,因而具有了自己的新颖和独特性。
其次,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教科书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采用了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呈现方式;活动的设计注重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为开发各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空间。教学过程全程开放,内容覆盖人类生活许多方面,每个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选择是多角度的;师生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自主安排与设计。教材适合各种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本套教材。评价也进入了教材,而且是学生自主的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实现了语文活动设计的超越;活动还与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渗透、融合,实现了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这是课文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加大了课文开发的力度。一是增选了大量的新课文。新设的新闻单元,6篇课文有5篇文章是过去的教材所没有的,我们的必修课教科书选进了比较多的新课文。5册教科书共选课文157篇(首),其中新课文85篇(首),占54.1%。这些新选的课文,有的体现了当前的新理念、新风貌、新人物,如《英雄潇洒走苍穹》(报道我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喜看稻菽千重浪》(报道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事迹);有的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有的是过去作家的旧作新选,例如老舍《我的母亲》、左思《郁郁涧底松》。这些课文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和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精品,语言活泼,可读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提示,选择了“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认识自我”,同时我们也根据学生所学的是带着感情的文学和所处的是市场经济已经来临的时期,所以我们又选择了“体验情感”和“走近经济”。特别是“走近经济”,将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二是选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根据时代对文体的新要求,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的要求,我们在文体上不再仅仅按以往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大文体去建构教科书,而是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扩充。有传记、散文、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小说、戏剧、文言文、时评、书评、辩论、科学小品、新闻、调查报告、访谈录,还有议论文、自述文和抒情文,利于设置学生主动参与的言语活动和完全让学生动起来的专题活动和专题研究,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新颖、活泼、有创造性的学习形式。三是增强了教材的文学性。教材1-5册有诗歌单元3个,小说单元2个,戏剧单元1个,还有散文单元1个,传记1个:这与世界母语教材中文学作品分量很重的法国相当。
阅读方面,在考虑文体时,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和补充:文学文体,与过去一样,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实用文体,有明显的扩充,包括传记、新闻、科学小品;论述文体,与过去大致一样,是议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实用文体(尤其是上列3种文体)的使用越来越多。我们就是根据时代的新要求,补充了实用文体,采用上面的8种文体来组织阅读单元的。
写作方面,在安排作文时,稍微突破了不搞文学写作的限制。文学写作,除了写散文之外,我们也安排学生写诗歌和微型小说。实用文体,我们安排学生写新闻、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科学小品。议论文,则是这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文体。我们认为,这样的安排,丰富了文体,超越传统的文体限制,使自己的教科书在这点上具有了特点。
四是注意了课文的科学性。设计了“科学小品”单元。该单元的课文,或介绍自然现象,或关注生态环境,或展望信息科技,其他单元还有4篇科学家的传记和4篇科技新闻,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设计了“做一个科普使者”单元活动,让学生探究身边的科学;课后的“思考探究”,也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实验探究,如结合课文,“构思一个发生在这样一所采用了许多尖端技术的房子的故事”“查阅资料,大胆想象,提出一个驯服风的科学方案”。这些思考探究,贴近生活和科技,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四,构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材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有模块的第一单元均按活动方式组织学习内容,可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全部单元还设置了“点击链接”,有的还有“活动指南”“参考评价”“探究提示”“拓展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如第五册以“走近经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同学们赏图读文,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经济问题有选择地进行课文精读,思考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与法律、与道德伦理、与文化习俗的关系,思考“新经济”、网络技术对我们的影响,联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实际,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问题,确定活动的课题,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围绕课题定时间、目标、内容、方式、分工与合作及成果体现,然后开展搜集资料、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和实地考察、设立小论坛进行总结交流。另外,课后的“思考探究”注意设置比较性思考;在各种比较探究中进行词语特别是文言词语的积累与拓展。随着自主学习探究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自然会摆脱被动消极接受学习的束缚,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就真正成了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并形成习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