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大纲论文,指导思想论文,世纪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家教委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是供21世纪全日制普通高中使用的,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因此,编写这一大纲用什么思想来指导,就很重要。作为大纲编写的咨询委员,我自始至终参与了大纲的编写,就我个人的认识,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不言而喻,历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然而,在当前编写新大纲时特别强调其指导思想的首要地位,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推行,史学研究也出现了新气象。史学工作者大胆探索、钻研,又吸取外来的优秀成果,取得了不少新成就。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渗入进来,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上的政治风云变幻,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调,也对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有所影响。如世界史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否定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调,有的人说:“苏联都解体了,还说什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怎么开辟呀!”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论调。如“怀疑近代中国革命的道路,认为革命过头了”,“看不到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认为两者均有积极作用,反帝反封建反糟了”,等等。为此,在编写新大纲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更加必要。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认识以往的中国和世界,能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史观来观察和分析历史,是关乎他们今后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为此,编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含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它反映在新大纲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新大纲的目的要求上,强调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科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还有培养学生具有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从课程的安排上,把中国近现代史即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以及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作为重点讲授内容,作为必修课讲一学年,每周三课时。如此重视中国近代现代史课程,是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安排中不曾有过的。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是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的,因为加强这一教育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教学内容上,一方面加强有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另一方面,在一些宏观的问题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如历史发展的分期问题,我们仍然坚持按社会发展阶段来分期。像世界现代史,仍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开端,因为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①]。在整个世界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冲破了这个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持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以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已经完结了;而新的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②]。还有,中国现代史的分期,同初中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一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因为从此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步入了崭新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些具体史实上,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或反抗外来侵略、或进行的革命,均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卖国的袁世凯等则加以充分揭露。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毛泽东等领导的革命斗争、民族解放运动和创建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与成就,更是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又如对世界现代史中的新老殖民主义,也给予充分揭露,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则充分肯定了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指出它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的曲折,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重大挫折,以及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体现时代精神
基于这一大纲是供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使用的,具有超前性,因此,体现时代精神是编写大纲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新大纲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学科教学内容上,具体有:
1.反映史学界、考古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里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什么是史学界、考古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编教科书的人常常收到一些来信,说教科书观点(或具体说法)过时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已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而教科书仍然用原来的观点(或说法)。我们拜读这些来信,认为有些意见是对的。如中国古代史教科书里以往只讲到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的同志来信说,讲圆周率,应讲刘徽和祖冲之,而不能只讲祖冲之,因为推算圆周率的理论方法是刘徽首先发现的,祖冲之采用了这一理论方法,终于计算出小数点七位以后的圆周率数值。因此说,刘徽在圆周率的计算上贡献很大,应与祖冲之并提。我们接受了这个意见,在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里,讲圆周率时,加入了刘徽及其贡献。但也有不少意见并不恰当。因为他们所说的新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个别人或西方某些史学工作者的看法,或地方上的考古发掘,并未经过专家论证。如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我国有的史学工作者就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还大讲巴黎公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的说法过时了。他们认为“巴黎公社仅是法国一个城市的工人起义”,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和意义。由于他们的宣传,一些历史教学工作者竟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向我们的教科书提出批评意见。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是不恰当的。如前所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影响我们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评价,同样也不能影响我们对巴黎公社的评价。马克思在当时就对巴黎公社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它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③]。我们以为这个评价在今天来看,对巴黎公社来说仍是当之无愧的。这种看法也为史学界大多数人所公认。这里附带举个例子。80年代中期,我们修改初中中国古代史教科书时,恰好某大报刊登了古代大运河的长度,并说明是新测量的,我们没有深入研究就采用了。但很快,这一数字又为古运河的研究者所纠正,我们就显得很被动,只好又重新修改。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吸收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新成果,必须是为史学界、考古学界所公认的,而非个别人或某些人的“成果”。此次编写新大纲时,吸收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不少公认的新研究成果。如,世界近代史教科书过去都是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讲起,而近些年来,史学界认为世界近代史应当从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讲起。因为社会的变化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类进入世界近代史也是这样,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至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商业活动。加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长期隔绝的状态,从而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此同时,14至17世纪爆发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解放了思想。在此基础上,16世纪后半期尼德兰革命后建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欧洲最早、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这一漫长的过渡,世界才步入了近代。为此,讲世界近代史,就不能仅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讲起,而不涉及前面变化发展的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当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仍然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它产生了巨大的世界影响,从此以后,西方一些国家连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改革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也就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2.将历史的下限向后延伸。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不断向后滚动,史学研究也不断向后推进。今天人们书写历史,不能再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或六七十年代。现代世界发展变幻极其迅速,世界的变幻发展,对中国影响很大,现代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所以,21世纪的中学生需要了解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的发展,而且,历史教科书的下限愈是接近今天,愈有益于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主义祖国。为此,新大纲吸取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将历史的下限向后延伸,而不作明确限制。这样,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就可一直写到十四大、十五大,香港的回归也自然是大纲中的要点之一。在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里,现行大纲只写到美苏争霸,新大纲写入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等。由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等高科技形成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新大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现行大纲中所没有的。所有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写入大纲,将有助于21世纪的高中生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变化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为他们将来投入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
3.相对增加亚洲史的内容。旧中国的世界历史大纲和教材以西方为蓝本,其指导思想是欧洲中心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世界历史,50年代主要是学习苏联,虽然增加了不少亚、非、拉的内容,但仍摆脱不了以欧洲为中心来叙述世界历史,这种影响一直延续下来。中国位于亚洲大地,我们是亚洲人,讲世界历史自然应当加强叙述亚洲的内容。当前,亚洲的一些国家已经这样做了。如马来西亚中学开设的历史课里,除本国史、世界史外,还有东亚史。而且,其初中世界历史的内容里,亚洲就占了很大比例。中国作为亚洲的大国,在向学生讲述世界历史时,更应注意加强亚洲史的内容。何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太平洋地区崛起,亚洲发展很快,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经济自80年代以来,以高速度腾飞,更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发展。西方一些学者也不讳言,未来的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作为21世纪的历史教学大纲,增加亚洲的内容既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向。新大纲中专门讲述亚洲的内容就有五节,即:“16—18世纪的亚洲”,“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对朝鲜、中国的侵略”,“亚洲经济的发展”。此外,还有几节专门讲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其他内容涉及亚洲国家的也不少。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亚洲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4.文化内容,尤其是科学技术内容大大增加。在现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我国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在历史教学大纲里增加集中体现精神文明的文化史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新大纲在文化史的内容里,着重增加了科学技术史的内容。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决定着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所以,让学生了解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是21世纪历史教学大纲应承担的重要责任。新大纲在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从文艺复兴时的自然科学讲起,而后重点讲了工业革命,接下去是17世纪至20世纪的自然科学,再下去又重点讲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即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从清朝后期的文化,到民国时期的文化,再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都着重讲了科学技术的成就。尤其是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更是大纲里重要的内容。丰富的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新大纲的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是在历史课程的教学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在教学思想上也要采用新的研究成果。以往编写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注重在前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而对在历史课程的教学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研究不足。新大纲在教学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主要反映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在现代教学思想上,无论是杜威、蒙台梭利、皮亚杰,还是布鲁纳、赞可夫等等,都把发展学生的智能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吸取国内外研究新成果,新大纲在教学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的、课程、课时安排和教学目标上反映时代精神。新大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其中,又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单纯的应试教育。21世纪培养的人材,应当是高素质的,是既能为祖国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又了解世界,能高瞻远瞩,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代新人,而不是仅会考试、闭目塞听、眼光短浅的书呆子。所谓高素质,就是既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较高的运用知识从事工作的能力,还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地说,一是新大纲同以往大纲相比,在教学目的上全面地阐述了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要求,而且每项要求的内容都比较全面,又重点突出,尤其是突出了时代精神。如,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就提出“进一步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进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具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上述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时代气息。按照这一教学目的去做,就会达到引导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效果。二是在课程、课时的安排上,高中历史也同一些学科的课程一样,改变了单一升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类。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他们在共同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爱好去选择,有助于其个性特长的发展。新大纲规定:必修课是中国近现代史,限定选修课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任意选修课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三是在教学目标上分为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部分。这是继承了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首创,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里,只有基础知识目标,而没有其他两部分。这说明对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重视的程度,是教学思想更新的反映。新大纲的这两部分依教学内容的不同(即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以及年级的差异,提出了不同内容、且逐步提高的教学目标。如,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的能力培养中有一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正确思考”。这就是培养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的能力,而不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21世纪现代化建设中去。新大纲教学目标的写法,既便于教师贯彻落实教学要求,又体现了浓郁的时代精神。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反映了时代精神,即,所选的内容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最重要、最有用和最精华的。当今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因此,大纲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应当是最重要、最有用、最精华的。中国近代大学者梁启超讲过一个例子,“吾昔在友家见一八岁学童,其父面试以元明两代帝王世次及在位年数,童对客偻数,一无漏讹;倘此童而以他朝同一之事项质客(我)者,客惟有忸怩结舌而已。”而后他表示:“吾既叹异此童之慧敏,转念以如此慧敏之脑,而役以此等一无价值之劳动,其冤酷乃真无极也。”[⑤]从此例不难看出,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否则,无异于浪费学生的宝贵时光。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也指出要精选教学内容,他说:“很多学校存在着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因此,突出主要的、本质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并提高教学质量。”[⑥]21世纪的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开放的世界,需要他们了解、掌握的知识,远比前人多得多。然而,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培养最有用的能力,从而适应新世纪的需要,这是大纲起草者的重任。新大纲的编者重视了这个问题。当然,具体内容选择是否得当,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第三,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上,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求学校、教师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在注重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三项任务,还是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二是要求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撰写历史内容的短文等,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三是提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
首先,注意区分知识的层次性。高中所学的知识仍然属于基础知识,但与初中不同,是高层次的基础知识。就历史学科来说,区分知识的层次性比任何学科都重要。语文学科,初中和高中可以选择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文章;数学学科,初中讲平面几何,高中可以讲立体几何,甚至微极分;外语学科,初中与高中更是不同的单词、文章。总之,这些学科初中和高中所讲的内容有明显的差别。而历史学科就不同了,初中要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高中还要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因此,初中、高中的历史学科注意区分知识的层次性,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否则,如果初、高中所学的内容近似,学生就没有学习兴趣了。正因为如此,注意区分初、高中的知识层次,必须作为新大纲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有人认为,初中讲了俄国十月革命,高中就可以一笔带过,不必多述。这样不成,重要的知识,高中应在初中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展,既不要简单重复,又不能避而不讲。初中应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普及,高中应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提高,怎么提高呢?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宏观知识的增加。知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从历史知识来看,宏观知识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居于重要地位,包括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主要矛盾,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历史形势、重大格局的变化等。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全局。但这些知识难度较大,一般来说小学、初中讲微观的知识多些,具体讲一个人、一件事;高中应多讲宏观知识,以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全貌和认清历史发展的全局及趋势。如新大纲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目标里,就首先概括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线索,近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线索。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里,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全局。
另一方面是理性知识的增加。初中学生年纪小,形象思维发达,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感性的应当多些,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也便于他们接受。高中生就不同了,他们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希望探讨一些较为简单的理论问题,不再满足于仅讲一些形象生动的内容。因此,高中大纲应重视适当增加理性知识。如新大纲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里,增加了一些制度史,从夏、商、周到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宋、元、明、清,都讲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建树。在中国历史和世界近现代史里,还增加了学术思想史的内容。学术思想史包括的内容很多,按照梁启超的论述,最少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道术史——即哲学史,史学史,自然科学史,社会科学史”[⑦]。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指前三部分,即哲学史、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这些也都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
其次,注意区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层次性。高中生同初中生相比,在能力和思想上有了较大区别。从能力培养上看,对初中生着眼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如听讲能力、记笔记能力、识图填图能力、阅读和复述教科书能力、记忆历史知识能力等等;而对高中生则侧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一些具体的能力培养上,高中、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有明显的差异。如思考能力,初中大纲里要求学生“能运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地观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高中的新大纲里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正确思考”。这两种思考能力的要求,层次差异较大。初中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正确地观察与思考;而高中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由学生独立地“正确思考”。两个层次清楚地显现出来。思想教育也是如此,高、初中有不同的层次。如关于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情操教育,初中通过讲述“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等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高中则是“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人的优秀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说,初中生仅停留在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德情操上,而高中生要通过学习优秀品德,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上。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这样,初中生通过学习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高中生则通过学习历史,在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总之,高中在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方面,要同初中有明显差异,要高一个层次。
四、富有弹性,以适于因材施教
我国自孔夫子起就提倡因材施教,朱熹说,“圣人之教,各因其材”[⑧]。战国时墨子在讲教育方法时,也说到要“深其深,浅其浅”[⑨],就是说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程度较高的人,用浅一点的知识去教程度较低的人。但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没有明显地体现这种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使教材的编写者很少有伸缩的余地。这次起草大纲,明确了因材施教也是编写大纲的一个指导思想。怎样在大纲中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呢?大纲本身必须富有弹性,即,在统一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可以编出多种程度的教材;在一本教材里,教学内容也可以有伸缩性。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高水平的学生感到满足,低水平的学生经过努力,也能掌握基本内容。新大纲是怎样体现弹性的呢?主要反映在教学内容要点上比较概括,层次少,一般只有两个层次。这样,教科书编写的灵活性就比较大,除必须达到新大纲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外,编写的内容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即,可以编写出弹性较大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可以编写较高层次或较低层次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一种意见认为高中教学大纲既然是国家教委颁发的,基本要求只能是一个标准,不必有弹性,不必体现因才施教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是教师的事,要有弹性是教材编者的事。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的差异较大,学生程度也很不一样;何况当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有多种类型,如朱开轩同志所说,大致有四种类型,单纯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而新大纲是供四种类型的高中共同使用的,因此,必须富有弹性,才能满足四种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要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大纲中的限定选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必有弹性,因为读限定选修课的学生,就是为了参加高考,而高考只有一份试卷,一个标准,没有什么弹性可言。其实不然,高考试题虽然只有一份,但学校录取的标准相差很大。全国重点大学同普通高校就不同,各省市重点院校同一般院校又不同,一般院校同大专、中专又不同。录取标准不同,对学生学习水平要求也不同,因此,限定选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应有一定的弹性。何况,上限定选修课的学生,不一定都考大学,有的出于爱好上文科班,有的出于今后职业的选择,也上文科班,所以富于弹性,可以适于不同要求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这是新大纲整体和各个部分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
注释:
①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②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③ 马克思:《巴黎公社一周年纪念大会决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
④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⑤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⑥ 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转引自《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⑦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⑧ 朱熹:《四书集注》。
⑨ 墨子:《墨子·大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