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_加工贸易论文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_加工贸易论文

外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外资企业论文,进出口贸易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7出口总额的34.27%,其中出口占27.5%,进口(含作为投资的设备)占40.2%(见表一)。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以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为主的出口加工企业在我国已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占很高比重,而且这类企业还会继续增加,如何对其加以引导和协调,是利用外资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表1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金额占全国

金额占全国 金额占全国

比重 比重比重

1981 0.320.15 1.110.501.43 0.33

1982 0.530.24 2.761.433.29 0.79

1983 3.301.49 2.881.356.18 1.42

1984 0.690.26 3.991.464.68 0.87

1985 2.971.0820.644.8923.613.39

1986 5.821.8824.305.6630.124.08

1987 12.083.0631.227.2243.305.24

1988 24.565.1757.47

10.4082.037.98

1989 49.139.3587.96

14.87

137.09

12.28

1990 78.14

12.58

123.06

23.07

201.20

17.43

1991120.47

16.75

169.08

26.50

289.55

21.33

1992173.57

20.42

263.76

32.73

437.34

26.42

1993252.37

27.50

418.33

40.24

670.70

34.27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1993,《对外经贸统计》1993

一、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特点

(一)贸易方式以进料和来料加工装配为主

1984年国家开始实行鼓励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的政策,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逐步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和来料加工贸易也相应发展起来,并成为其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按海关统计资料计算,1992年加工贸易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82.5%,其中出口占87.5%,进口占其经营性进口的77.0%。

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方式之所以以加工贸易为主,有其必然性。首先,来华的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是香港、台湾、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中小企业,在其资本输出源地,这些中小企业本来就是出口加工型的,它们从国际和本地市场购置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装配后再出口到北美、欧洲市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很高。这些企业因本地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而转移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后,仍然以出口加工为主。其次,由于国内产品结构、生产运输条件以及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国内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在技术标准、质量和交付时间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加工的需要,所以,它们不得不从其原来的供货渠道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使进料、来料加工贸易成为其主要贸易方式,形成一种“两头在外”的格局,并由此导致中国大陆从这些企业的投资源地的进口大量增加。

(二)出口商品构成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加工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93%。其中,服装、鞋、纺织品、玩具、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居重要地位。出口额居首位的机电产品,大多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实质上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在近期内还将持续下去。

(三)出口市场结构以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主

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到中国大陆之前,其主要市场就是美国、日本和欧共体。转移到中国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加工特点和劳动密集型特点并未改变,其市场也依然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

二、出口加工型外资企业对我国外贸的作用

(一)已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源泉

由于国家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加工型的特点,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率远远高于国内其它企业。按当年官方汇率计算,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其工业生产总值的48%,而国内其它企业的出口比率仅为7.67%。1989年以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10%,当时,全国出口的增长,主要依赖国营外贸公司收购国内货源出口。1989年以后,国营外贸企业出口增长率明显降低,而随着港资、台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急剧上升,其在当年全国出口增量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相应地,其在全国出口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从1989年的9.12%升至1993年的27%,每年上升5个百分点。从表2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增量的贡献越来越大,已居重要地位。1993年国营外贸企业出口出现负增长,全年出口增长8%全部是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实现的。

表2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长的贡献

年份 总出口外企出口

非外企出口外企贡献率(%)

1986 309.4 (13.13%)6.8

300.2 (12.03%)

1987 394.4 (27.47%)

10.0 (47.08%) 384.4 (27.03%)3.765

1988 475.2 (20.49%)

24.6 (146.0%) 450.6 (17.22%)

18.609

1989 525.4 (10.56%)

49.0 (99.19%) 476.4 (5.73%)48.606

1990 620.9 (18.18%)

77.8 (58.78%) 543.1 (14.00%)

30.157

1991 719.1 (15.82%) 120.0 (54.24%) 599.1 (10.31%)

42.974

1992 850.0 (18.20%) 173.6 (44.17%) 676.4 (12.90%)

40.489

1993 917.7 (7.96%)

252.4 (45.39%) 665.3 (-1.64%) 115.214

注:1)括号中为增长率

2)外企贡献率=(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量÷出口总额增长量)×1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贡献率为作者计算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已经由80年代的0.9%上升到了1993年的2.5%。这一成果的取得,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优化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以石油、煤炭、农产品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出口结构逐步得到改善,制成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不到50%,上升到了1993年的81.8%(见表3)。

表3 中国制成品出口的发展 单位:亿美元,%

年份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增长率

198090.09 49.2

1981117.59 53.3 30.50

1982122.60 55.1 4.27

1983126.16 56.6 2.90

1984142.19 54.3 12.71

1985135.40 49.5 -4.78

1986196.72 63.8 45.29

1987262.17 66.4 33.27

1988331.26 69.7 26.35

1989374.68 71.3 13.11

1990461.77 74.4 23.24

1991557.00 77.5 20.62

1992679.49 79.9 21.99

1993750.90 81.8 10.51

资料来源:中国外经贸部

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比例的不断上升,诚然受益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如前所述,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是以加工型贸易为主的,制成品占其出口比重的90%以上,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在全国出口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它对全国出口结构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促使全国的出口结构向以制成品为主的结构转化。

(三)有利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有人认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大于出口,造成了我国进出口逆差。其实,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作为投资进口的机器设备,如果扣除其投资性进口,其经营性进出口基本平衡。1992年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性进出口逆差为10.2亿美元,1993年其经营性进出口顺差3385万美元。如果考虑到资本项目下的盈余,其整体外汇收支平衡有余。外商投资企业1992年和1993年在外汇调剂市场上分别净调出外汇22.4亿美元和60.6亿美元,对缓解我国外汇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主要由外商设备投资进口造成的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逆差对国际收支平衡不仅无害,而且可以减少贸易伙伴要求我国开放市场的压力。

三、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局限性及其影响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一般技术水平并不很高,而且由于“两头在外”,因此,对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作用有限。除此之外,出口加工型外商投资企业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加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为主要方式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出口产品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市场。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极为激烈,为了避免自相残杀,企业间在价格、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协调已成为主要出口国和地区的一项重要政策,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协调,出现了不少竞价销售的情况。恶性竞争的结果导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到170多次反倾销,一些重要产品因此丧失了部分国际市场。而几乎每一起反倾销案件都涉及到外商投资企业。

另一个加剧贸易摩擦的问题是我对美的大量贸易顺差。港台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向大陆转移,同时将原来港台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转移到了大陆。据美方统计,1987年大陆对美贸易顺差仅28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1993年达到227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对美贸易顺差国,与此同时,港台对美顺差明显减少。

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顺差中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其实现的附加值较低,中国从顺差中实际得到的外汇收入有限,而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原材料、零配件多从香港转口,没有统计为对中国的出口,结果,造成我国对少数发达国家巨额顺差与总体贸易逆差并存的现象。对美的大量贸易顺差使中国大陆被列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象的黑名单。我国在“复关”谈判和中美双边经贸谈判中,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我开放国内市场的巨大压力。

(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值率不高

外商投资企业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净创汇率较低。按1992年的海关统计资料计算,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净创汇率为8.08%,来料加工贸易净创汇率仅2.77%,两种方式合计净创汇率为7.77%,净创外汇11.8亿美元。净创汇率低的原因,一是由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本身附加值就比较低,二是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手段,高进低出,将利润流出境外,出现相当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亏损的同时却大量追加投资扩大生产的怪现象。三是部分加工贸易产品渗入我国内市场,也降低了净创汇率。

四、建议

(一)重视出口加工型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

在今后吸引外资工作中,强调吸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项目,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是必要的,但技术水平高的项目的产品往往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基础设施项目也不能直接创汇,因此,随着这类项目的增多,短期内外汇平衡将是一个问题。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而且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外资企业对我国的转移方兴未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类项目的继续大规模进入,对扩大我国的就业、发展对外贸易、平衡外汇收支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利用外资战略时,积极吸收高新技术项目和出口加工型项目,二者不可偏废。

(二)提高出口加工型产品的增值率

1.大力发展替代出口加工所需进口的原料、元器件和零部件的生产、提高国内为出口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元器件和零部件的能力。为此,在政策上应对为出口加工企业供货与出口同等对待,对这种供货企业在流动资金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

2.“两头在外”出口加工型企业在国内采购比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加工企业和供货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因此,应加强国内其它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3.在引进外资中,注意引进出口加工企业的“上游”产业项目和技术,增加出口产品在国内的加工环节,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在机械、电子等行业要注意通过OEM 方式引进零部件生产厂家。

1993年我国加工贸易来料和进料进口达到364亿美元,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在国内替代生产的。一般的进口替代产品是以国内为市场的,其作用在于节约外汇支出,与一般的进口替代不同,对出口加工上游产品的替代,其产品的最终市场是国际市场,因此,不仅可以节约外汇支出,而且可以扩大出口,增加出口创汇能力,这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通过出口加工带动上游工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把出口加工型外商投资企业纳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机制

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海关监管、财务和税务监督,防止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手段逃避税收。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各相应的进出口商会的协调之下,规范其出口行为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以避免因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盲目行为造成的国际贸易摩擦。

(四)在平稳过渡的前提下,修订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规和政策

逐步取消对出口加工型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尽早实现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使之与其它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这将有助于缓解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与非外资企业的恶性竞争。

标签:;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