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协调发展论文,化与论文,城镇化论文,农业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2—102—03
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一个农业强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出很多方法。但我们认为,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结合起来是其中一个较好的思路。首先,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有机结合,而农产品的生产即通常意义上的农业,农产品加工,则属于工业,按照工业在区位上集聚布局的原理,农产品加工业一般是布局在城镇,或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一个地域点上集中布局的结果使这个地域点发展成为城镇。农业产业化公司引起的人员资金的汇集,促进了农村向城镇的转化。小城镇要把人口聚集起来,必须有产业才行,让农民来了有事可做,比种田赚得多。其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二者具有联动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这必然需要一种经营机制来衔接生产、加工与销售、农户与市场,使农民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此,本文试图探讨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机理,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一个机理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联动关系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或者说是它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要接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① 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市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虽然说是农户,但鉴于我国农业长久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户广而分散,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尤其需要加强引导。而农业产业化一开始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项目的选择、种养结构的确定都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它连接市场与农户,成为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龙头企业可以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市场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及生产规模。另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从而使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
第二,提供技术支持。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使农业通过对现代产业技术的吸纳、转换和创新,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于利益机制的驱动,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必然会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尽量推广新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进行良种培育和推广;而农户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也开始主动去学习运用先进农业技术。
第三,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要有相应的资金作保证,同时要保证资金尽可能投向这些产业。在这方面,尽管各级政府作了很大努力,但资金供给不足是较长时期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快,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实行农业产业化,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就使其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可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可使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等,从而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四,优化资源配置。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的重组过程。农业产业化为区域间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有利于通过群体力量抵御市场风险,也有利于使独家独户难以使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区域专业化规模经营上迅速加以推广,对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积极推动作用,符合农户生产效益化的需要。随着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农业及农村的吸引力将得到增强,城市的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等都会流向农村,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会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富裕的农民也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城乡二、三产业,这就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
2.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部机理
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规律性演变。② 一般来说,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农业将发生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前者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互为条件,双向互促,形成不可分割的“二元一体化”发展的内生机理。③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其中,商品化是产业化的动力,支柱产业是产业化的基础,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关键。一方面,产业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不仅提供农村小城镇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原料、资金、市场和食物,而且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化引起人口和产业的相对集中,产生显著的空间聚集效益,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引起农村小城镇兴起的内在经济动因。此外,由农业产业化引发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等因素也会对城镇化起推动作用。农村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空间载体和依托。农村城镇化表现为非农产业和离农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聚集,是第二、第三产业的积聚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口集中过程和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扩大过程的统一。小城镇既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产物,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空间组织形式。工业区别于农业的地方首先在于它具有外部效应。工业及其他非农活动需要聚集,需要能源、交通、通讯、金融、供水、供电、排污、仓储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④ 因此,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于小城镇,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摇篮”。由此可见,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一体化发展规律,客观要求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同步实施,相互促进。
为了更为清楚地反映上述思路,我们用图1概括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 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机理: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机理
二、经验证据:湖南临澧县太平农业产业化模式
湖南省临澧县太平工业经济开发区太平村毗邻县城,依傍国道,交通发达。20世纪80年代,太平人靠兴办集体工业企业而迅速崛起,90年代靠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再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太平已拥有化纤纺织、肉类食品、甲鱼水产等支柱产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太平人围绕养鸡产业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1.太平农业产业化模式概况
太平农业产业化模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集团公司领导下的企业+农户”。“集团公司”指的是“湖南太平集团公司”,隶属于太平工业经济开发区(乡镇级)。太平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很多,包括化纤厂、特种水产养殖场、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与农户生产联系比较紧密的是冷冻厂。太平冷冻厂装备有自动分割鸡肉、分割猪肉生产线,年加工肉类产品能力1万吨以上, 是湖南省政府规划的重点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该厂以它良好的效益和较大的加工生产能力带动了全村350户农户成为大小养鸡专业户,使肉鸡养殖、加工成为全村支柱产业,并围绕这一支柱产业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太平人称他们的养鸡产业化为“七个环节一条龙”。这七个环节依次是种鸡饲养、雏鸡孵化、农户养殖、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收购加工、出口创汇。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产业链起点的种鸡饲养由公司种鸡场负责,雏鸡孵化由种鸡场的孵化车间负责。农户以成本价格从种鸡场购回雏鸡,在公司指定的山头上进行封闭式规模化家庭养殖。在农户养殖环节有两条辅助链,其一是公司饲料厂按各户需要统一供应饲料,其二是村畜牧站统一提供技术和防疫。具体的做法是由技术人员对每个养殖户进行技术承包,向农户收取一定的承包费。农户喂养42天后,将肉鸡卖给冷冻厂,由冷冻厂进行宰杀、分割、储存。冷冻厂组织国内销售,集团公司组织国外销售。
2.太平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成功因素
(1)瞄准市场、跟踪市场,产业化组织围绕市场运转。①瞄准市场。太平人以国内市场为支撑点,把目标投向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型农业。他们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是周密的:首先,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将逐渐减少,对粮食转化品肉类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其次,从国际范围来说,畜禽养殖业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它基本上不受土地规模的限制,可以在小块土地上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畜禽养殖适合于以家庭为单位又不需要太高的科技水平的特点使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得到发挥。太平生产的“湘太牌”分割鸡肉系列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欧盟等国家和港澳地区。②追踪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太平人把目光投向当时国际国内市场都看好的猪肉市场,创办了冷冻厂,上了一条分割猪肉生产线,全村办起了养猪产业。90年代初,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猪肉普遍滞销,太平人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到肉鸡产品销路好,他们利用原来的冷冻厂,新上一条先进的分割鸡肉生产线,开始了肉鸡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这样就保持了产业化组织与市场的高度合拍,实现了对市场的跟踪。
(2)“集团公司领导下的企业+农户”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产业化链条上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均衡问题。农业产业化链条上各经营主体之间的连接说到底是利益连接。各经营主体既要服从于产业化组织体系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又有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追求,这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利益机制的特点,也是问题的难点。太平农业产业化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在产业化组织体系内引入“二次分配法”。农户向冷冻厂交售肉鸡,冷冻厂实行保价收购。冷冻厂为了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保证自己得到稳定的肉鸡货源,规定了较高的肉鸡收购价。如果一只鸡获利3元,农户一般可得1.5~2.0元。一个养鸡专业户一年可养30000羽左右,以每只鸡获利1.5元计,一年可获45000元。这是第一次分配。除此之外,还有第二次分配。集团公司对农户提供了一些无偿或低偿的服务,如土地无偿使用,帮助贷款,赊销鸡苗、饲料并免费送货上门等等,这些措施降低了农户养鸡成本。两次分配结合起来,实现了产业化组织体系内的利益均衡。
3.太平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的影响
太平农业产业化带动了人口就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劳动人口结构向多产业的现代劳动人口结构的转变。第一,太平村共有581户、1892个村民中,有600个劳动力从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分离出来,在太平集团各企业中务工,每3个农村人口就有1个人上班,本村劳动力占到总务工人员的60%。第二,更为可喜的是,这个村注重创建学习型农村,培养知识型农民,使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员素质由过去的“农民军团”变成了有一定科学知识的新型产业大军。太平村的太平集团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的太平分校,培养了200 多名高分子化工专业大专毕业生。此外,太平集团通过各种培训方式,还造就了260多名具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第三,调整结构抓增收。帮助农民发展规模养猪、养鸡、养甲鱼,发展养殖大户,多数农户从发展养殖业中增加了收入。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也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虽然太平村农民户籍为农村户口,但是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村民中大部分劳动力在集团工作。二是太平村庄由过去的分散农耕型变成了现在统一规划的城镇型,展现出了现代化小城镇的新风采。太平村多年来加强水、电、汽、路、邮电通讯、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供水,打了7口110~130米深的水井,兴建了3座30米高、每座容积300吨的水塔。供电,建设了装机6000千瓦的热电厂。道路建设,以高标准的太平水泥大道和迎宾路为骨架,与4条环村公路相衔接。邮电通讯,兴建了1000门程控电话邮电大楼,并建起了4800平方米的教科中心和1万平方米的太平山庄宾馆。村里相继建立了电视台、广播站、学校、卫生站、敬老院等文化福利设施,带来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大提高。三是太平村的农民生活由温饱变成了宽裕小康型,生活条件不断“城镇化”,以住房、通信、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已经形成,全村有7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别墅式小楼房,小汽车已进入部分农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引起人口和产业的相对集聚,从而产生了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城镇化发展。
第二,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加工农产品,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并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除此之外,农业产业化企业还能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从而使结构调整更为迅速和顺利。
与其他的案例研究一样,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更多的案例支持。与此同时,为什么这种模式还没有在全国普遍发展起来,这说明它们之间协调发展还需要其他的协调性发展环境。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是,本文的分析已经证明了这种发展模式是可行的,尤其,对于那些农业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参考价值。
注释:
①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36页。
② 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5~65页。
③ 姜长云、蓝海涛:《当前小城镇发展的状况、问题与对策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
④ 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小城镇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