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需有个“度”论文_林景

语文教学生活化需有个“度”论文_林景

福建省闽侯县第四中学

摘要:从回归本真生活的角度来说,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滋润现代人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学科当是对国民最常用也最有用的学科。如何将语文学科与生活恰到好处地联系在一起,如何破解语文学习高耗低效的困局,是语文教师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

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以及方法论的角度观看,语文核心素养其实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积累语文文化和培养语言能力,再还原到生活中去,以达到理想自我的塑造与创新。而且,从回归本真生活的角度来说,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滋润现代人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学科当是对国民最常用也最有用的学科。在这样的新环境中,如何开展语文学习的新格局?用大语文教育观来指导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无疑是达到改革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大语文即“生活语文”,它不但注意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教育是通向生活的大事。它既有“世事洞明皆学问”的大课堂;它又有“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广阔教材;它让我们一生都伴随着成长,持续学习语文;它让人们提升和超越自我,最后获得语文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的和谐统一。

一、将社会生活、文学生活与语文教学统一起来

古代的许多大教育家都重视游学,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古人将书本知识和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给今人一些启示。开展综合性学习,能在使用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的同时整合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和增长了他们的才干。

1、将文学生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枯燥狭窄的学校生活确实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失去了观察与记录生活的激情。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语文素材。

(1)在课文寻找生活素材

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它们或深刻,或犀利,或现实,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改变思维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写作的技巧。课文中的人和事都是学生熟悉的,印象肯定比课外深刻,如果能够把握好课文中的事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生活素材

如果老师把“多阅读”变成口号,那么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是遥遥无期的事。尤其在条件差的农村中学,学生接触到的可阅读书籍比城里少得多。而且多数家长只问成绩,不论阅读。于是少数能够带孩子到书店买书的家长,往往就是买些教辅材料。并且一些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名不符实,甚至是对学生不开放。所以老师需要先帮助学生读什么的问题,指出一条适合学生走的路。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定时上好阅读课,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征订的各种新闻类和文学类读物,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观看大量的与课文文本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影视作品和视频材料,这种大阅读的语文观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学生的阅读太放任自由,不加引导,任学生自己发展,对书籍的选择往往只能停留在有趣的水平上,那么收获也就不会太大。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去选择,去积累,去记忆,并且把筛选的阅读内容有意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才让阅读有了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对于一些较长的小说,教师可以在课上结合课文作渗透式的引领阅读,教师的饱满感情能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调动其阅读热情。

2、将社会生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生活是创作唯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语文老师首先不能脱离生活,并且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写作材料。

(1)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事动态。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埋头读死书无疑是行不通的,了解社会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参与对社会直接体验的观察记录是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们可以让学生具备一些初步的理解与研究社会的素养。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社会生活因而显得无比重要。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关注这样的事情,还要能够适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社会事件,从中提炼写作素材,同时也能养成一种关注社会的必备良好习惯。我曾经用一个学期引导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每节语文课前几分钟都请一个同学来说说昨天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并配以自己的评论或感想。半个学期总结汇编一次,将学生自己收集的社会热点打印出来,用几节课指导如何进行时事短评以及如何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去。

(2)关注自我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从留心自己身边的事开始关爱生命,悦纳自我,并能推已及人,从关注自身的成长到关注自己的家庭到关注自己的校园,并学会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语文活动中也才能有真诚灵性的表达,而不是枯燥的生硬的无趣的。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老师必做的一项工作。前面提到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枯燥的生活、单一的学校管理使学生的生活变得无趣无味。因而对实践性的语文活动学生不仅乐于参与,更是丰富学生生活的一条良好的途径。在生活中还要引导学生写日记,对生活学会思考,学会记录。

二、尽力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

当然,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价值,过分强调语文的现实功能,则容易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泛语文化、泛生活化。我们要心存戒备:语文课并不是简单的生活经验的交流。语文如同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众所皆知,如今语文的处境不能不说十分尴尬,一方面语文的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图书影视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一方面语文的领土越来越少,加上日益社会喧嚣与现实风气的侵蚀,真正纯洁美好的“语文家园”需要重建。因此,我们要加强语文本土资源的保护与拓展。我们的主张是,优化语文资源,努力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

首先,我们老师应当选择优秀的语文资源浸润学生的心灵,大胆选取趣味性强、文化意味浓、富有思维乐趣的阅读材料和教学材料。这些人文读本都是与生活有相当距离的,高于生活又距离恰当,有相当强吸引力。其次,我们老师也要提高修养,精心准备课堂。以丰富的储备、明晰活泼的设计来营造一个“最优美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这也符合教育家罗杰斯主张的“凡是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重视与生活适度结合,这是“根”。语文从生活开始,与生活同等。我们身边的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保持一个最恰当的距离吧!

参考资料:樊玉函《新课改环境下看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邹喜玲 《探索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论文作者:林景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生活化需有个“度”论文_林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