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高职经管类专业为例论文

“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高职经管类专业为例

刘春光1 唐小艳2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 本文首先对12家高职院校和24家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当前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构建以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与共营的利益诉求为纽带的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最后,提出以双方需求为导向的校企互利双赢合作和构建资源共享的参与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双主体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 高职经管类专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目前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流于形式、校热企冷、照搬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合而不作,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或核心的工作流程的训练,核心技能的培养与形成存在障碍,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现有的成熟校企合作模式大多适合工科专业,不适合人文性、社会性特点较强的经管类专业。鉴于此,笔者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9大实践平台的校企合作的多年探索的基础上,构建适合经管类专业的“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经管类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中比较普遍的专业大类,据统计,全国高职院校中有90%的院校开设了经管类专业,主要包括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现代商务服务理领域各类企业,培养操作执行、运营策划、管理支持类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应具备营销、执行和运营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礼仪等知识;具备市场调查与分析、强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具有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同工科类专业比较,经管类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比较抽象,专业技能不突出,校企合作的成果很难显现化。

数学实验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隐性知识。对此,我们尝试着从一年级起开设了每周1节的数学拓展性课程——数学实验,课程的主要目标是瞄准隐性知识的三个方面:数学经验与信念、数学思维与直觉、数学灵感和创造。即以发展学生数学隐性知识为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亲历数学的发现与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笔者于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对湖南省范围内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和中小企业进行了抽样调研,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2所开设经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24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所调查的12所高职院校中公办10所、民办2所,主要覆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物流管理专业。在24家企业中,小型企业18家、中型企业6家。在调研前分别设计企业调查问卷和学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收集调研数据,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64份,回收率为88.9%。

传统的形状设计方法有:采用点作为设计变量,例如离散的节点或者是几何元素上的辅助控制点;使用提前设置好的几何形状元素的线性组合来描述结构的几何形状,设计变量则选取线性组合的系数;将几何参数作为设计变量,然后定义子程序来实现几何参数与设计单元控制点坐标的关系;如果包含有曲面、曲线,将决定边界曲线、曲面形状的几何参数作为设计变量[6].以上各种方法都存在问题,比如设计变量过多,处理时太过于繁琐,会出现难以描述的几何边界形状,需要编码,需要额外再处理曲线曲面关系等,因此传统的形状优化在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

(一)校企合作投入少,规模小。

对12所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职院校,不论其专业规模大小,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但在对校企合作的投入方面发现只有16%的高职院校设有专项资金投入校企合作。84%的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指派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和管理校企合作工作。在对24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时得出87%的合作企业没有考虑对学校实验实习设施设备进行投入,这说明目前一些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合作存在“企业只想用人,不愿在学校投入资金和设备”的问题。12所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不同专业校企合作的企业数为232家,平均每个学校19家,平均每个专业为2到3家,由此可知这12所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规模很小。

(二)合作模式单一,深度不够。

现以我校商学院8个实践平台为例,解释上述“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原理。商学院8个实践平台最早成立于2006年,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首先,学校为每个实践平台提供一个约120平方米的场地,并配备硬件设施,场地装潢融入企业的文化要素。企业管理制度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结合,融入实践平台,促使学生、企业和教师转化角色。然后,由企业和教师共同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面试,每个平台录用约50个学生作为实践平台的成员,并对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再正式入职,入职前企业、学校分别跟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再次,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明确企业提供给学校的项目的要求和各自的职责,以及对学生的激励措施等方案,如学校层面给在实践平台做项目的学生提供学分的奖励,企业对业绩突出的团队给予物资和金钱的奖励。

在GNAT测试程序中,所有刺激均采用黑色(BMP:640×480)背景,字体为白色36号隶书.实验开始后,首先在显示屏幕上会出现实验操作的指示语,然后在显示屏幕中央会出现一个“十”字注视点(800 ms),间隔500 ms后屏幕中央会出现刺激词(3000 ms),被试需要识别信号类别,并且进行按键反应(按“H”键),如果被试没有进行按键操作,则在3000 ms后会直接进入下一个trial.具体如图1所示.

(三)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可持续性低。

“双主体实践平台”具有功能和参与者身份双重性的特点。功能双重性是指该平台不仅具有教学性,还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参与者身份双重性是指平台内的成员:教师、学生、企业人士具有双重身份,教师除了承担日常教学工作外,还要参与项目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课堂是学生身份,在实践平台是员工身份;企业人士是企业的员工,但又要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双主体平台”强调校企共建、共营、共赢,双方共同构建,共同经营,共同盈利,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三、“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

(一)“双主体实践平台”界定。

目前,我国并未出台出具体的校企合作法规政策,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或者对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给予鼓励。调研的12所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的232家校企合作企业中,合作时间超过3年的占32%,合作时间超过5年的占12%,其他均在3年以下。8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在对24家企业的访谈中得知,企业考虑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但65%的企业认为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不高,难以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长久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建立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收效不明显,校企合作如昙花一现。

(二)“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新模式原理。

图1 “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新模式原理

纵观校企合作的模式,大体有如下几种:“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资源共享与共建实验室和教学工厂等合作模式。调研的12所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主要采用“2+1”和“订单”模式。从合作的深度上看,有42%的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制定由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仅有26%的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由企业参与;23%的企业曾为教师提供到企业的实践机会;仅有11%的企业利用职业院校开展员工培训;57%的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兼职授课。

(二)“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新模式特征。

第一,“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对于企业来说,项目可以在学校完成或者孵化,节约用人成本;学校提供的场地,为企业节省租金。企业在实践平台中物色人才,毕业后直接可以入职,大大节约和缩短企业再培训的成本和时间。对学校来说,解决了相关课程的实训,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是深层次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项目直接对应课程教学,学生边学边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效果可以直接在校内得到检验,并反馈给学校。第三,校企双方互动性强,能充分发挥校企的主体作用。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企业人士带来项目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交叉互动,校企双方教师就能围绕系列的企业经营实践项目,间断性地在不同的课程中、不同阶段实施“工学交替”式的教学[2]

四、“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模式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构建以双方需求为导向的校企互利双赢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找准企业的需求的关键点,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对接。如在建设实训室时,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均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实训场地的装潢融入校企合作的企业的文化,达到既熏陶学生又宣传企业的作用;在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时和,制订教学计划过程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岗位要求、生产流程特点,对学生能力进行分阶段分步骤培养,多开发一些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的课程,改变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弹性学分制。

(二)构建资源共享的参与机制。

为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必须建立参与机制[3]。如由学校牵头,分专业成立校企合作专委会,每个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并对校企合作的成果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专委会针对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商定人才培养模式及理论实践教学计划,校企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

[2]綦良群,周艳山.基于行动学习的经管类专业实训实践平台及教学体系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3]陈英,钟欢欢,董自光.基于学生主导的校内实践平台运作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编号:XJK015CZY113)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  

“双主体实践平台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高职经管类专业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