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突出,未雨绸缪--2010年“浙江卷”历史试题分析_历史知识论文

新思想突出,未雨绸缪--2010年“浙江卷”历史试题分析_历史知识论文

新意凸显,尚少铺垫——2010年浙江卷历史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新意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意凸显——亮点赏析

在2009年试卷评析中,笔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高考试题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升与概括,是对新课程新理念的文字性呈现与知识性的反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7期《2009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评析》)因此,文科综合试卷要为大家所认可,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的“新”内涵,惟有如此,才能体现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才能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2010年浙江卷历史试题在呈现方式和考查内容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1.基础与能力并重

文科综合考试不注重知识点的深挖掘,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试题的把握上却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略基础的落实,造成基础与能力的脱节,这实际上也是对历史学习的误读。2010年浙江卷在落实基础与提升能力方面进行了较好的结合

首先,能力的提升建基于基础知识的落实之中。如第 15题: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该题看似简单,形式也比较常见,却很好地引导了考生运用所学的学科主干知识来解答问题——答案不是直接呈现,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学科主干知识来分析、理解,得出正确结论。诗句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存现状:靠卖新丝来粜新谷,说明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辛;能够卖新丝和粜新谷,说明农副产品已经进入流通领域;新丝是小手工业的产物,新谷是小农业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特点。

其次,基础的落实体现在能力的提升上。2010年浙江卷许多试题考查的都是非常基础的内容,但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能力的支撑。如第13题: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该题考查的是著名思想流派的主要主张,属于非常基础的内容,平时类似的训练比较多,考生应该不怵这类试题。但该题在能力要求上有更高意义——道家的思想内容有很多,但“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哪一条,需要考生很好地解读四个选项的内容,这就要求有很好的史料解读能力。而且,四个选项很有迷惑性,都涉及对“天”的认识,同样的关注点却体现了不同的认识,真正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制天命而用之”很强势地体现出“人定胜天”的思想,明显与题干不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实际上驳斥了不恤人情、草菅人命的统治现象,是对残暴不仁的统治者的间接控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法家为变法提供的理论依据;与题干意思相符的只有A项。

2.内涵与新意共显

2010年浙江卷在体现新课程的新内涵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

首先,试题呈现形式新。如第18题: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量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该题以现实热点为情境,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确知识必须转化为认识才会有生命力。同时,对该题的解答也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真谛:“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武断的结论是研究性学习的大忌,A项明显错误;作为封建王朝一贯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始终,虽然历代时有扬抑,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基本精神未变。因此,“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命题不成立,这实际上也是明清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材料选择题的解题要诀就是依据材料,材料明显带有“海禁”的意味,且结合所学知识也应该明确,因此D项也不成立。“海禁”政策从明到清,中间虽有间隔,但基本一脉相传,并最终发展为“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答案只有C项。

其次,试题的内涵新。第38题材料二引用了费正清所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的一个观点:“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方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我们知道,一战前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的民族工业曾经获得一个“短暂的春天”,但教材一直这样表述:一战刚刚结束,列强又把经济侵略的重心转向海外市场,中国等列强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又遭受了严霜般的强烈袭击。至于此后到日本侵华的几十年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态势,原因有哪些?教材一直语焉不详。而该试题以上述观点为切口,引出问题(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9~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应该说,这样的设问弥补了学生认知中的一个空白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曲折而艰难的发展态势”,当世界各国遭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的时候,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又一次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同时,要求考生从两方面得出认识: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尤其是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这种引领对学生全面分析与思考历史事件是有积极作用的,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3.感性与理性同存

感性记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之一,但光有感性的记忆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的辨析与推理,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学习的真谛,领略历史的内涵。对命题者来说,如何处理好感性记忆与理性辨析的关系一直是个难题——克服死记硬背的僵化思维,引领考生通过有条理、有思路的理性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如第12题: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 孔子B.墨子

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

该题本质上是一道记忆考查题,但作答量需要有较高的辨析能力。许多考生一看到 “中庸之道”这一关键词,很容易武断地认为是孔子,因为孔子的中庸思想考生记忆深刻。但仔细辨析,就会发现与“哲学家”“逻辑学”这两个关键词有关的且同样倡导“中庸之道”的,只有亚里士多德了。可见,机械地记忆会造成解题误区,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辨析才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二、尚少铺垫——改进建议

命制试题是一份艰辛的工作,也是一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追求。经历了两年自主命题的探索,2010年浙江卷比2009年浙江卷有了不少进步,但仍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

1.铺垫不足

试题的功能之一在于发掘考生的知识潜能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它需要有一定的铺垫,否则会影响考生的思维发展与答题效果。如第17题: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该题题干中虽然出现了“理学家辩论”这样的关键性词语,虽提供了甲乙双方相互批评对方学问的不足,但仅靠这些信息就希望考生能从中得出“发明本心”这一正确答案,还是显得思维有点跳跃。提供铺垫不足,估计该题的得分不会很高。同样,答题的角度限定与答案内容的不符,也是另一种铺垫不足的表现。如第38题第(3)问:

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图12,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该题有一个明确的限定语“国民政府的措施”,但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却比较宽阔:“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已经超越了措施的范畴;“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更不能认为是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只有“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才能从措施的层面来理解。考生要答全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据了解,该问满分为9分,学生答题的平均分为2.98分,难度为0.33,明显偏难。

2.拓展不够

近几年全国文科综合卷有常识性历史知识的考查,这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内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而且,这种考查完全可以同考查内容紧密结合。如第16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该题明显存在思路狭窄、拓展不够的情况。我们知道,“以官举士”是察举制的主要方式,与科举制是完全背离的, A项可以排除。B、D项都是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死胡同之后的表现,选项过于集中,比较容易排除,这样试题的选拔性功能就降低了很多。如果对试题进行这样的改造,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有①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②分进士等科目考试③殿试这种考试形式已经出现④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这样,既有拓展的内容(殿试首出武则天时期,教材里没有明确讲述,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又能让考生了解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避免选项的过度集中。当然,这只不过是笔者的思考与建议,仅供参考。

3.表述不严

试题的命制要求表述严谨、指向明确。2010年浙江卷个别历史试题仍有商榷余地,如第23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9(图略)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

仔细分析各选项,我们明确地感觉到A、C项应该属于结果的范畴,而不是影响的范畴,B、D项才是影响。虽然A、C项属于错误选项,不会影响考生答题,但严格来说,还是有漏洞的。又如39题第(3)问的设问与“参考答案”分别是: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严格来说,从“制度设计”的层面是不能得出“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这些结论的,因为这些结论都是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的,如果只停留在设计层面,这些效果是很难明了的。如果把问题改成“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实践”就比较严谨了。

应该说,2010年浙江卷比2009年浙江卷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试题的选材、呈现、内涵等方面有不少改进。总体来讲,可以算是一份比较令人满意的试卷。

标签:;  

新思想突出,未雨绸缪--2010年“浙江卷”历史试题分析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