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非公有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当前市场主体结构来看,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进入非公有制企业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有效进入的关键。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必须解决政工机构基本定位的问题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组织机构为一定的工作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首先必须有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由于其工作性质所决定,既不可能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自行产生,又不可能依附于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任何工作部门。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处于非公有制企业日常工作系统之外的组织。系统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系统虽然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一般情况下外部组织是无法参与系统自身的运作。也就是说,系统对外部因素既可以接纳,也可以排斥,选择的标准关键看外部因素对实现系统目标是否有利。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为实现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服务的,这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目标和利益追求有较大的差别。如果抛开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仅就这一方面而言,非公有制企业主动吸纳思想政治工作的系数是十分微小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对其不吸纳、甚至排斥也就不以为怪了。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从生产经营过程看,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并无多大差别,为什么国有企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而非公有制企业就不需要呢?实际上,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度并不在于其生产过程或生产目的的差别,而在于其所肩负的政治、社会职能的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不仅具有一般的经济发展职能,而且还有大量的办社会、办政治的职能。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于国有企业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政企不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改革过程中,之所以出现政工机构首先被撤并,政工人员首先被精简,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原因大都出于此。那么,现在我们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是否要将企业办社会、办政治这种职能强加给非公有制企业呢?当然不是。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经济职能,也具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教育员工的基本义务。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于各类企业,包括进入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避免将办社会、办政治的职能强加给企业,又要保证其履行必要的义务,关键是要将企业的职能与义务区别开来。对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强调的就是其应履行的义务而不是职能。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员工队伍的状况、结构和政治面貌等,按照《党章》、《公司法》、《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等规定,在企业中建立相应的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的活动,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运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团、工会组织,一是要有政策依据。这方面《党章》、《公司法》、《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等已有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是要通过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使这些规定得以落实。二是要有群众基础。不论是党团组织还是工会组织,都必须把一定数量的群众作为成立的基础,如果人数太少,则容易受企业主的制约,实际效果并不好。例如,党章规定有三名党员即可成立党支部,但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如果只有一个三、四人的党支部,只要企业主不高兴,他随时可以将其中的一、两个人辞退,从而达到瓦解整个组织的目的,其他组织情况也一样。三是要争取企业主的支持。党团、工会组织要在企业中正常开展活动,企业主的认可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非公有制企业主并不一定理解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的关系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仍然存在矛盾的一面,但大多数情况下,体现的是一种共同的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双方不仅可以合作,而且必须进行合作。这里关键是要解决这些组织的基本定位和存在形式问题。由于产权的不同和职能、义务等的差别,这些组织机构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政工机构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确保其能够进入,然后才逐步发展、完善。从目前情况看,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工会组织可借鉴西方国家中工会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而党团组织则可借鉴我国企事业单位中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存在形式和活动方式。
二、必须解决运行机制工作平台的问题
机制是实现工作正常运作的组织结构。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在国有企业中保持勃勃生机,与其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密切相关。现在一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受到削弱,大多也是因为其机制缺损而造成的。尽管我们知道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否与机构、人员的多少等同起来,但是当一项工作连必要的机构和人员都不能保证的话,它是无法正常运作的。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出现“加强——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怪圈”,除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震荡以外,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政工干部,但是生产经营搞得比国有企业还好,因此,政工机构和政工干部并不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这是一种直观片面的认识,但又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国有企业领导中。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许多国有企业不恰当地撤并了政工机构,过度地精简了政工干部,从而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运作的平台。现在,不少从事政工工作的人员不是自己不想干,而是企业不让干。有的企业几乎将所有的政工岗位都撤销;有的单位给政工干部添加了太多其他工作,使其无暇从事政工工作;有的单位不落实政工干部待遇,使其在企业中低人一等。可以说,国有企业政工机构的削减与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就在一些国有企业受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模式影响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之时,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却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吸收党团员等先进分子。有的企业主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企业党员成立党组织,并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少国有企业的退缩与向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渗入,这种看起来十分矛盾的现象,体现的却是同一种目的和愿望,即都希望通过在这上面做文章,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判断不同。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国有企业领导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还比不上非公有制企业主,而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它的认识角度和开掘力度。目前,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主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积极地吸纳政工人员,引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做法。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毕竟不同,在其中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不需要也不可能照搬国有企业那一套做法。比如宣传部、组织部、党委办这些都是党的组织机构,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即使存在成立党委的条件,或者已经成立了党委,这些党内机构也不可能像其它生产经营部门一样成为常设机构。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的性质不同。尽管改制以后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与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两者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权利、义务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一点不仅在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不同的企业法中有所反映,在实践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二是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同。在国有企业中,党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这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明确规定的。而对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目前还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具体规定。因为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以及如何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先进分子入党,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目前情况看,党团组织存在于这些企业中,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走业余发展之路,如此,党内机构自然不可能是常设机构。三是企业领导者的政治面貌不同。虽然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政治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总体和发展趋势上看,非党人士是其主体。随着投资渠道的扩充,特别是随着境外投资者的大量增加,一些不赞成,甚至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非公有制企业主也将长期存在,在这些企业中,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受到阻遏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客观现实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必须将在国有企业中先建立机制,后开展工作这样一个次序倒转过来,先开展工作,后伺机成立相应的机制。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必须经过一个业余化、综合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建立只能是业余化和虚设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也将由工作时间内向工作时间外转移。这样一来,思想政治工作原来的一些固有职能,如理论学习教育等也难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职能、作用、内容、形式和结构层次等对非公有制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重新进行分析和定位,将那些非公有制企业无法承担或不宜承担的事情,以及那些可以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职能剥离出来,使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简单,主干突出,切实起到化解矛盾,协解关系,理顺情绪,调动积极性的作用。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员工需要,企业主也是高兴的。由于内容简单,目标明确,在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比如可以让党团员与员工结对子,也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职能融合到工会组织的日常工作中,还通过在员工之间建立互保的形式,将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做实、做出成效来。如果说过去因为旧观念和旧体制等原因导致大政工的设想未能真正实现的话,那么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以后,环境和机制等将迫使其不得不走上社会化、业余化的大政工之路。
三、必须解决角色转换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而创立和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教育群众、鼓舞士气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政治职能。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历史看,尽管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政治角色一直是其基本和主要的角色。几十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正是通过这种角色实现了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应该说政治角色的定位在此之前一直是准确和有效的。但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职能的凸显和社会政治职能的淡化,政治角色在民众心目中的份量已逐渐减轻,政治角色与社会生活的融汇也不像过去那么顺畅,在一些领域里甚至出现阻塞和排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要进入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角色转换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角色转换,并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及其作用,而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这种转换实际上改变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其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依然不变。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之所以需要转换角色,是为了便于使非公有制企业主认同和支持这一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角色转换,一是要从政治转向经济。社会角色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角色的转变与否是由一定社会发展条件和客观环境所决定的。“政治挂帅”年代和计划经济环境造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角色,是与那个时代和当时国有企业的具体环境相适应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环境中,这种角色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舞台和生存空间。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职能的发挥而不是其他;于是,淡化政治色彩和凸显经济职能,便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角色转换的基本方向。二是要从导向转向服务。正确的导向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但是坚持正确的导向并不一定要以导向者的身份出现。在非公有制企业里,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通过淡化导向角色和强化服务形象来增强企业的亲和力,获得企业主和员工的认同与支持,并在服务企业、服务员工的具体工作中将导向的作用发挥出来。三是要从教化转向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由教化转向文化,体现的是工作过程中以政治教育者还是以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出现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诚然需要教育人、培养人,但并不需要板着面孔来说教。实际上,教育并不是一种单向灌输,而是一种双向交流,如果受教育者不愿接受,教育者的所有工作都是无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由教化转向文化,强调的就是这种双向交流,它与我们倡导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是一致的。四是要从共性转向个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共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普遍模式,是其政治职能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过去这种共性在国有企业里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应性,但也存在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的弊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非公有制企业里,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和工作职能的不同,将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那种单一政治职能模式的共性,转向突出企业特点、结合具体工作、形式多样的个性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政治工作这几方面的转变,并不是各自孤立、彼此分离,而是互相影响、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要寻找一种能够同时承载这几方面工作的载体。从目前的情况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之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形式承载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是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
企业文化在西方是作为以人为本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学习借鉴西方国家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在组建企业的过程中提出了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此后,企业文化在各类企业中迅速发展起来,至今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涵盖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的融汇与促进不断增强,目标定位与行为方式的差别日趋缩小。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包括非公有制企业主在内的广大企业生产经营者的青睐。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形式进入非公有制企业的有利条件。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实现向企业文化角色的转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政治文化与群体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一方面要广泛地吸纳企业文化中与思想政治工作相通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把企业文化的内容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做法,尤其不能通过降低政治标准或改变政治原则来迎合其所处的环境。要分清社会文化与政治文化、群体意识与主导意识之间的差别,通过文化的传播、引导和渗透,发挥政治文化和主流文化对社会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改造作用。而融汇了思想政治工作之后的企业文化,虽然仍具有群体文化的属性,但其中政治文化因素和主流意识明显增加,其自身的文化含量和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必须按照社会文化发展规律,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工作目标,积极融入到社会主流文化之中,使企业文化既体现企业文明成果、满足企业员工文化生活需求,又丰富社会文化,促进主流意识发展。
四、必须解决方式方法创新的问题
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形势的发展、任务的转移、环境的变化、实践的深入都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必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创新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所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不懈的创新和探索,从而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例如,我们改变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方法,创造了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积极引导的启发式教育方法。改变了就思想问题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简单做法,创造了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改变了由少数政工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小政工”格局,创造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体系等等。应该说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的,而当前思想工作存在的某些困难,大多也是因为创新不足所导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也已经从一种理论探讨转化为一个现实课题,能否完成好这一课题,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能否切实有效地进行创新。
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在创新中发展的,但客观地说,过去的创新基本上都是在原有工作环境和工作基础之上进行的,大多是对原状的修正或补充,对此,我们只能称之为改进。而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后,不仅其所处的环境和工作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其工作内容和具体任务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不仅因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应用在国有企业中的一些好做法,而且为了获得企业主的认可和支持,有时还要着意与传统做法拉开一定的距离。所以,在非公有制企业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不仅难度大,困难多,而且效果还不确切,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目前情况看,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寻找新载体。可以利用厂庆、展销会或员工培训、入厂宣誓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从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日常活动中,挖掘出可以用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二是要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尤其是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中的党团员个人身上,通过他们与员工的经常性接触,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三是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可以利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对职工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员工参与社会大型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企业形象宣传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等等。四是要充分利用员工各种业余文化生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业余化在方式方法上的必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