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加工贸易论文

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加值论文,中国出口论文,因素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09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①,约占当年GDP的20.3%;到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866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0489亿美元②,约占当年GDP的24.5%,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2001-2012年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扩大了7倍以上,年平均增速超过20%,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拉动了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成为近十余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度,以及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贸易规模上,更多体现在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上。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前以进出口贸易总值计算的国际贸易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正确反映国际化分工中的各国贸易的利益格局。众多学者和国际机构(如WTO、OECD和World Bank等)都主张和推广以“贸易增加值”作为全球贸易的核算标准。如WTO总干事拉米(Pascal Lamy)就多次表示,传统贸易核算侧重于计算进出口总值,使得国际贸易出现“看似失衡”的局面,应以进出口贸易中的各国国内增加值的变化作为贸易核算的标准。③如何准确测度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投入产出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有不少文献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进行研究,刘遵义等提出了如何测算出口国内增加值的问题,通过构建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2000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④之后刘遵义等和陈锡康等改进了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2002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进行测算,指出中国平均每单位出口中只有0.466单位的国内增加值,仅为美国出口的一半左右,以国内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差额将大幅减少。⑤库普曼等利用数学规划方法,基于海关贸易数据,提出了一套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计算了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指出加入WTO前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只有50%左右,加入WTO后上升到60%左右。⑥同时,国内一些其他学者也对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进行了研究,如沈利生、祝坤福等、张芳等也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⑦基于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思想,一些学者对各国出口以及双边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刘遵义等比较了中美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并研究了中美双边贸易的国内增加值。⑧穆智蕊和杨翠红研究了中日贸易对双方的国内增加值影响。⑨段玉婉等研究了中欧贸易对双方的经济影响分析。⑩对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准确测算和分析,是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在概念层面分析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义,讨论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并基于2002年和2007年反映加工贸易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测算2002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其次比较分析2002-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国出口对国内经济拉动作用的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后为结论和政策建议。

出口的贸易增加值及其测算模型

一个国家在进行出口品的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国内中间品和进口中间品及服务,生产的出口品总值减去中间品和服务,即为出口品的直接国内增加值。而在国内中间品和服务的生产中,也会产生国内增加值,这是出口品的间接国内增加值。出口品的直接国内增加值和所有间接增加值之和,就是出口的完全增加值,即该国在生产这一出口品中所产生的总国内增加值,这与生产法GDP核算是一致的。随着全球化分工的日益深入,一国的出口品生产经常大量使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品作为中间投入,出口品是很多国家共同生产的结果,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远小于出口总值,因此以出口总值来进行贸易核算将大大高估出口国的贸易利益所得,而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能更准确衡量出口国的贸易利益所得。

根据对进口品处理方式的不同,投入产出模型分为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中,假定进口品和国内品在使用上完全可以替代,难以区分产品的来源,无法确定进口品的使用情况。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把进口品的使用单独列出来,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各部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进口产品数量和在最终使用过程中所使用的进口产品情况。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由于在进口处理上的优势,在研究对外贸易问题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中国出口存在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特点。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2002年中国出口总额为3256亿美元,其中加工出口1799亿美元(11),加工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55.3%。2007年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其中加工出口6177亿美元(12),加工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50.7%。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高比例。多数情况下,加工贸易通常只是对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和装配,这类出口生产使用了大量的进口品,国内中间投入和国内增加值比例很低。另外,中国的非加工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生产的,而外资企业非加工出口品的单位产值消耗进口品数额远大于内资企业生产用于国内需求产品对进口品的消耗。生产非加工出口品的内资企业往往与国外联系较多,这些企业进口也较多,同时对出口品要求较高,为保证出口品质量也会使用较多的进口原材料等。基于目前中国出口的这些特点,刘遵义等将国内生产拆分为满足国内需求生产、加工出口生产和非加工出口及其他等三部分。(13)本文延续这一思路,构建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具体表式结构见下页表1。

利用海关贸易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投入产出调查数据和工业统计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服务贸易数据,我们和国家统计局投入产出处合作编制了2002年和2007年反映加工贸易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根据这两年的投入产出表,分别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1000美元总出口(包括货物和服务)、货物出口和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2年中国1000美元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204美元,完全国内增加值551美元,间接增加值347美元。到2007年中国1000美元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提高到226美元,完全国内增加值提高到591美元,间接增加值为365美元。2002-2007年间中国1000美元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提高了22美元,间接国内增加值提高了18美元,完全增加值提高了40美元,直接增加值率和间接国内增加值率的提高幅度基本一致。货物贸易方面,2002-2007年中国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提高了20美元,间接国内增加值提高了40美元,完全增加值提高了60美元;制造业出口中,1000美元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提高了22美元,间接国内增加值提高了36美元,完全增加值提高了58美元。显然,货物出口和制造业出口的间接增加值率远高于直接增加值率,说明中国出口生产使用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原材料和服务,国内品的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从分贸易方式来看,中国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远低于非加工出口。单位加工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率均低于20%,完全国内增加值率不到40%,而非加工出口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率接近80%,单位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只有非加工出口的一半左右。加工出口比重较高是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2002-2007年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变化来看,中国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明显,五年间提高了6.2个百分点,而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基本维持稳定,2002-2007年变化不到1个百分点。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非加工出口,表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显著。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将继续上升。

在研究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的同时,我们也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分行业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2007年制造业分行业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如图1。

从制造业分行业结果来看,所有行业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都远低于非加工出口。大部分行业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低于40%,只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造纸印刷和金属制品等少数行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超过40%。其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最高,达到58%,主要原因是该行业的人工投入较多,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较高。非加工出口方面,大部分行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超过60%,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为最高,国内增加值率达到88%。也有少数行业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低于60%,比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仅为36.42%。作为中国出口最大项的机电设备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如在加工出口中,所有的机电设备制造业的国内增加值率都低于当年加工出口的平均国内增加值率36.7%,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更是低于30%,仅高于石油化工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加工出口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仅为62.14%,仅高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远低于制造业出口的平均国内增加值率75.8%。提高机电设备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对提升中国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变化的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2012年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4),中国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和出口总额和结构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出口中加工出口比重2002-2007年一直在50%以上,但2008年之后,加工出口的比重快速下降,下降至2012年的42.11%。加工出口比重下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工出口产品的主要消费国——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遭受了冲击,对中国出口,特别是加工出口产品的需求萎缩;二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在2007年后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在不断缩小,一部分跨国企业将加工出口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

根据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和出口额,可以估算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和总出口的总国内增加值。与相应年份的GDP总额相比,得到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和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具体见下页表4。

从中国出口的总国内增加值来看,2002-2007年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的总国内增加值增长很快。其中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增长了4.13倍,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增长了4.12倍,两者增长速度基本持平。2002年出口的总国内增加值占当年GDP的11.58%,2007年上升至19.83%,提高了8.25个百分点。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3.77%上升到2007年的6.47%,上升了2.7个百分点。而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7.81%上升到2007年的13.36%,上升了5.5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总国内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主要是由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拉动的。

中国出口的总国内增加值在2002-2007年间增长迅速,那么增长的原因到底是出口规模的扩大,还是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的提高?本文利用列昂惕夫和福特提出的结构分解技术(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15),对2002-2007年间出口的总国内增加值变化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如表5。

在2002-2007年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从1794亿美元提高到7198亿美元,增加了5404亿美元,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中国总出口规模从2002年的325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2180亿美元,扩大了2.74倍。仅由出口规模扩大推动中国出口增加值提高5009亿美元,占2002-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增量部分的92.69%。其中加工出口规模扩大贡献了25.36%,非加工出口规模扩大贡献了67.33%。从出口的直接和间接国内增加值来看,2002-2007年间出口规模扩大推动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提高1866亿美元,占出口的国内增加值34.52%;推动出口的完全国内增加值提高3144亿美元,占出口的国内增加值58.17%。出口规模扩大是2002-2007年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国内增加值率变化对2002-2007年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增长贡献很小,主要原因是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幅度有限,2002-2007年累计增长仅4个百分点,每年增长不超过1个百分点。

从上述分析可知,2002-2007年间增加值率变动对出口的国内出口增加值的贡献比较有限,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增长更多地依赖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因此提高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就成了未来提高出口对GDP贡献的着力点之一。研究如何提高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首先需要了解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受哪些因素影响。通过刘遵义等对中国出口的完全增加值的定义与测算方法(16),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影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的因素:加工出口占总出口比例、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商品结构、各行业直接出口增加值率和技术系数等。基于对2002年和2007年这些因素的变动以及相关因素对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影响机理的研究,利用迪岑巴赫和巴特的SDA两极分解法(17),对2002-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变化进行了因素分析,相关结果如表6。

2002-2007年中国单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增加了4个百分点左右(表2)。根据表6的测算结果,2002-2007年加工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下降4.55%,拉动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2.02%,贡献率为50.52%。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了6.20%,拉动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1.95%,贡献率为48.87%。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了0.03%,拉动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0.02%,贡献率为0.61%。因此,2002-2007年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主要是加工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下降和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推动的,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基本持平,对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影响很小。

在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对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影响中,2002-2007年各行业加工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率变动使得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降低0.52%,而技术系数变动促进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提高3.07%;加工出口商品结构变化造成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降低0.60%,总体来看,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变动拉动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1.95%。2002-2007年各行业非加工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率变动和技术系数变动对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均起到正面推动作用,分别使其上升2.15%和1.01%,非加工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则使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降低3.14%,总体来看,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变动拉动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0.02%。由此可见,2002-2007年,技术系数变动对推动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反而拉低了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水平,出口商品结构得不到改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问题。各行业加工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率在2002-2007年总体处于下降态势,而非加工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率则有所上升,总体上各行业出口的直接国内增加值率变动对中国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有一定推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对中国出口特别是加工出口的需求不足,2008年以来加工出口在中国总出口中占比逐年降低(见表3)也说明了这一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外部经济增长将得不到明显改善,中国加工出口增长缓慢这一态势将会继续。同时,欧美国家失业率高企,将进一步导致针对中国出口品的贸易争端的频发,中国出口继续维持入世十余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完全不可能,今后中国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单纯靠出口规模扩大带动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将主要依靠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的提高来实现。

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产业链条已经将众多国家联系在了一起,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不可能完全由本国生产,而是使用大量的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作为中间投入品来生产出口品,因此加工贸易在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很大比例来自国外,中国从单位出口中获取的经济利益相对较低。对于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一般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显然已经不适用了。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以及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情况。结果发现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有明显提高,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远低于非加工出口,但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速度较快,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加工出口生产中使用国内原材料和服务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通过探讨和分析2002-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可知中国出口的增加值增长主要是依靠出口规模的扩大,且出口商品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增长仍是粗放式的,出口的效率有待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保持贸易规模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未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出口产业升级方面,优化中国贸易结构,提升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扩大中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份额。

如何提高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原则上有如下选择:首先,鼓励企业开拓海外新兴出口市场,促进非加工出口的增长。中国加工出口对象主要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目前欧美经济复苏和消费者信心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应该着眼于开拓新兴市场,加快中国非加工出口的增长。中国非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高出加工出口一倍,发展非加工出口对提高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鼓励国内增加值率较高行业的出口,特别是服务业的出口。中国服务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普遍高于货物出口,以2007年为例,服务出口的平均国内增加值率比货物出口高约24个百分点。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服务业出口,优化中国出口结构。再次,在行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出口企业的研发(R&D)投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相关行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以及逐步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增加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和总产出中的份额,来提高行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最后,稳定人民币汇率,特别是要防止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保证出口企业的合理利润水平。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优秀且低廉的劳动力、良好的基础设施、高效完备的配套设施和优惠的出口政策。长期来看,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和基础设施投资,完善相关产业配套设施,是保持中国竞争优势、促进出口持续增长、提高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应采取的长期政策。

注释:

①中国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

②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2月22日公布。

③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6/07/c_121500510.htm.

④Lau,L.J.,Chen,X,,Cheng L.K.,Fung K.C.,Pei J.,Sung Y.-W.,Tang Z.,Xiong Y.,Yang C.,Zhu.,"Estimates of U.S.-China Trade Balances in Terms of Domestic Value –added",Working Paper No.295.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6.

⑤Lau.L.J.,陈锡康、杨翠红,Cheng,L.K.,Fung,K.C.,Sung Y.-W.,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Chen X.,Cheng L.K.,Fung K.C.,Lau,L.J.,Sung Y.W.,Zhu K.,Yang C.,Pei J.,Duan Y.,"Domestic Value-added and Employment Generated by Chinese Exports:A Quantitative Estim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4):850-864.

⑥Koopman,R.,Wang Z.and Wei,S.,"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Assessing Foreign and Domestic Value-added in Gross Exports",NBER Working Paper 14109,June,2008.

⑦沈利生、吴振宇:“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祝坤福、唐志鹏、裴建锁、陈锡康、杨翠红:“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管理评论》,2007年第9期;张芳:“针对加工贸易之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应用分析”,《统计研究》,2011年第8期。

⑧Lau.L.J.,陈锡康、杨翠红,Cheng,L.K.,Fung,K.C.,Sung Y.-W.,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⑨穆智蕊、杨翠红:“中日贸易对双方影响的比较分析”,《管理评论》,2009年第5期。

⑩段玉婉、蒋雪梅:“中欧贸易对双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8期。

(11)中国海关总署编:《2002海关统计年鉴》,中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编辑部,2003年,第12页。

(12)中国海关总署编:《2007海关统计年鉴》,中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编辑部,2008年,第13页。

(13)Lau.L.J.,陈锡康,杨翠红,Cheng,L.K.,Fung,K.C.,Sung Y.-W.,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4)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gb/.

(15)Leontief,W.and Ford.D.,"Air Pollution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Empirical Results of Input-Output Computations".In Input-Output Techniques,edited by A.Brody and A.P.Carter.Amsterdam:North Holland,1972.

(16)Lau.L.J.,陈锡康,杨翠红,Cheng,L.K.,Fung,K.C.,Sung Y.-W.,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7)Dietzenbacher E.,Los Bart.,"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Sense and Sensitivity",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998(10):307-323.

标签:;  ;  ;  ;  ;  ;  ;  

我国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