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一部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马克思重要文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美学论文,文本论文,重视论文,笔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9-0079-05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重要来源。过去学界往往认为,马克思本人的美学思想只是散见于其著作、书信中,并没有成型的美学体系。因此,有关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也只是在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在对其文献中包含美学思想的相关部分进行研究与解读时,把视域局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篇目,总结与提炼出这些篇目中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并由此推出关于美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人的审美源起与人的全面发展、生产与艺术的不平衡关系等方面的美学思想。①二是把这些美学思想当作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全部基础进行拓展与构建,逐渐形成主客统一美学、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一直到近年来流行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等。 如此的研究当然有其合理性,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问题也是明显存在的:由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与思想的前后继承关系没有仔细的考究,使得这种研究呈现出整个链条不够完整、逻辑结构不够清晰的状况。在我看来,这正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应该补足的地方。 1890年,恩格斯曾经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②对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我们也应该从文本出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究其全貌,而不是仅凭零散的“只言片语”来作逻辑的推演。 比如,在马克思于1857年所做的笔记中,我们就看到了其中的一些关于美学的史料,国际最权威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全称为Marx-Engels-Gesamtausgabe2)至今还未出齐,因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广泛采用。在此,我呈现出来,希望引起各位同仁的重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研究与拓展。 一、《美学笔记》概况和研究进展 (一)《美学笔记》的文献概况 《美学笔记》是1857年上半年马克思所做的55页笔记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马克思的大部分原稿一样,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档案馆中。影印件现存于俄罗斯现代史保管和研究中心。 就整个笔记的篇幅和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政治经济学部分。当时,马克思正在英国继续潜心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巨著进行写作准备。所以,在1857年2月中旬到7月期间,他在笔记本中摘抄了托马斯,图克与其他人合著出版的《价格史》第五、六两卷、亨·麦克劳德1855年所做《银行业的理论与实践》两本著作。其次,是报刊摘要部分。主要内容来源于《纽约论坛报》、《泰晤士报》、《独立报》等。最后,是美学部分。据普齐斯考证,美学相关笔记的写作时间大致为5月底到7月中旬。内容主要包括:对费里德里希·特奥多尔·费舍《美学或美的科学》一书的摘要;埃·弥勒《古希腊的艺术理论史》的简短笔记;摘自埃尔西与格鲁伯合著的《百科全书》、迈耶尔编撰的《大百科辞典》等各类全书、词典中的美学相关条目;还有对上述内容的点评。 马克思之所以要做《美学笔记》,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对文学、戏剧等艺术作品的兴趣激增。其二,马克思认为“自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发表的关于艺术的重要见解还有待深化”③;其三,马克思要为撰写《美国新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做准备。 (二)《美学笔记》的研究进展 学界对这本《美学笔记》的相关研究,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文本的原稿(影印稿)本身进行了内容整理与字迹考证。但自1920年至今,此项工作由于这本笔记的原件和影印件掌握在少数能查阅原始资料的相关研究者手中而未能展开;二是源于学界构建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需要而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原理性研究。然而,缺乏原始资料的原理研究又显得底气不足。 最早对《美学笔记》进行研究的文章是卢卡奇在1933年发表的《马克思与费舍尔》一文。在该文中,卢卡奇系统地介绍了笔记的相关情况,并对马克思摘录的费舍尔所著《美与美的科学》一书进行了详解。④在我国,最早讲述该笔记的文章是郑孟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的《新兴的美学理论》一文,文章中对笔记的相关介绍有卢卡奇的《马克思与费舍尔》一文的影子。 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美学笔记》研究的高潮时期。当时,学界正开始对《美国新百科全书》中美学词条的作者归属进行讨论,由于学界公认《美学笔记》的写作初衷是为了该全书词条的创作,所以,在这次讨论中笔记被作为重要的佐证材料得以再次深入研究。 进一步的研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1990年7月,苏联杂志《Диaлor(对话)》的第10期上,刊登出了《美学笔记》中的一部分,即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美学家弗里德里希·泰奥多尔·费舍尔的著作《美学或美的科学》一书所做的摘要。由于这是该笔记原文第一次从少数编辑者手中来到大众面前,所以很快便在苏联与东欧学界掀起了研究热潮。但是,因受到“苏东巨变”的影响,这次研究很快在社会动荡中停滞。1994年,《对话》杂志的原文内容被翻译整理为中文《卡尔·马克思:泰奥多尔·费舍〈美学或美的科学〉一书摘要》。苏联解体后,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整理停滞,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出版的MEGA2也未能更新出笔记的相关内容,致使笔记中的其他部分内容仍然缺失。而对于笔记所蕴含的理论观点,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者依然遵循前苏联学者的推论与总结,并将这些推论与总结作为引证材料,引用于自己的文章、书籍中,未有新的突破。 二、《美学笔记》的主要内容 (一)《美学笔记》的内容提要 由于《美学笔记》的三个部分中,现有的资料只有费舍尔《美学或美的科学》一书所做的摘要,即《卡尔·马克思:泰奥多尔·费舍〈美学或美的科学〉一书摘要》。因此,我将根据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简要阐述。 简单比对马克思的笔记与费舍尔的原作,马克思所做摘抄依然袭用了费舍尔的人本主义用语。在通篇摘录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费舍尔美学史观比较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少量点评总结。因此,在本文中,我将先依据马克思摘录的和舍弃的内容,来理解马克思摘抄时的整体思考,后摸索出马克思美学思想发轫至成熟的轨迹。 费舍尔的著作分六卷,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美的形而上学部分(第一卷的“艺术总论”与“艺术分论”);第二部分是自然和精神世界的美(第二卷“美的存在”);第三部分是艺术中的美(囊括了建筑、绘画、音乐和诗歌四卷)。⑤马克思的笔记只摘录了前三卷,分别以“美的形而上学”、“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美”、“艺术的美”来命名。这其中,最大篇幅是“美的形而上学”部分。对于“艺术的美”这部分仅仅摘了半页纸,但是马克思精心制作了一个“艺术的美”部分的图表。⑥ 首先,“形而上学的美”这一部分由“美学理论的由来”和“美学的主要研习内容”组成。“美学的理论由来”,用简单的笔墨对美学的概念、由来和主要人物思想做了摘抄。原书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共计90页,但马克思只选择性的摘抄了前16页的内容,即只书写了两个人物——美学之父鲍姆加登与德国古典美学开创者康德。至于其他人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都未进行摘录。主要原因大概是马克思不想把时间花费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领域内。对“美学的主要研习内容”,马克思则用了巨大的篇幅,并且沿用了费舍尔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传统书写方式。由此可以看到,这是马克思在美学本质问题与美学范畴中的探讨重点,也证明了马克思采纳了他所认为德国古典美学中最为合理的部分。 其次,在“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美”这部分,费舍尔主要探讨了自然界美的来源及规律,他认为美源于人的精神世界,美的规律是对世界进行科学分析的总结。这一部分马克思虽然书写不多,但应当是其最为感兴趣的部分,因为这部分中“无机界的自然属性”、“历史的存在”、“美的主观幻想的由来”等内容所涉及的是他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颠覆,这部分是马克思继承与发展黑格尔的历史观、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最后,“艺术的美”这一部分,相当于艺术总论。将艺术各门类的共同点加以集合,为下面各个艺术门类作了统筹。在艺术的总体性把握上,艺术创作的步骤、方式上,以及相关的技术、技巧上,马克思都饶有兴致地加以誊抄。同时,为其之后在纯粹艺术的角度进行文艺批判进行了理论储备,以致后来在评判拉萨尔等人的作品时,我们见到了与笔记相同的措辞与内容。 (二)《美学笔记》的思想凝练 《美学笔记》做为日后创作《美国新百科全书》中美学词条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其中所凝练出的内容是马克思基于历史的思考。也只有在这一思考的基础上,他也才可能创作出辩证与历史的唯物主义美学词条。在笔者释读《美学笔记》的内容后,基本厘清了马克思摘抄的脉络与关涉方向,确定了《美学笔记》在马克思美学思想发展中的价值。在此,笔者依据他的摘抄思路来对其美学思想进行凝练。 首先,对于美学定义的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域的问题),《美学笔记》反映出马克思肯定了美学研究有感性和主观的维度。在《美学笔记》中,马克思着重摘录了鲍姆加登和康德两个人关于美学的定义,主要考察了感性和主观这两个研究范畴。观察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献著作,都一直是将美的研究视域归为自然化的人的主观感性。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第一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⑦,证明其关于美的研究域的论述与德国古典美学的传统释义是继承关系。但是,在承袭前人的观点上,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此。除了翻转主观感性与客观实在的第一性关系外,又进一步进行扩展,使美成为类对整个世界感受所进行的规律总结,并按照这些规律的要求对世界进行改造。这也就是“自然下的主体鉴赏力与精神创造力”的美学观。 其次,关于美的功能与本质问题,《美学笔记》展现出马克思肯定本体论对美的功能与本质有部分意义。《美学笔记》中“美的形而上学——单纯美”部分,马克思用大量篇幅记录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内容。依照梅林有关马克思的美学含有康德的本体因素的论点,这一部分也印证了马克思对康德本体论的研究兴趣。一方面,通过对美的“这种功能介乎理性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⑧的摘抄,来表达他赞同费舍尔批判康德将自然与本体分立的哲学观点。于是在此之后的美学思想中,更多的体现出了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使美的功能成为实现人的自我解放的工具,最终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另一方面,誊写“美只是对意识而言。美的必然性,观赏者通过必然性也置身于美”⑨,表现美的本质是观念同形象的统一。马克思认为美“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⑩,而应当是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理解。而这便是他扬弃了康德的本体论中缺乏真实存在这一根基。与此同时,马克思又将实践的自由意识从康德的本体中剥离出来,使美的本质成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从而使人的类本质得以最终实现。 再次,审美范畴的辩证性问题,《美学笔记》继承了古典美学关于美的因素的分类方式。《美学笔记》中所摘录的“美的诸因素的矛盾”,其内容就是审美的范畴。首先,范畴的概念可以引用列宁有关科学范畴的定义: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11)。所以,人的审美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美的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是提炼整个美学的关键。因此,马克思在这里承袭了费舍尔的用法,把审美范畴划分为形成美的几个因素,通俗说就是人对于世界进行审美把握的两种形式:崇高(悲剧放置在其中)和喜剧。同时,观察马克思进行艺术批判的其他论著,关涉范畴的术语是与这里相同的,比如“英国悲剧的特点之一就是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12)、“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13)。另外还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对崇高的“尺度(Ma标签:美学论文; 费舍尔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 文化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科学论文; 哲学家论文; 摘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