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_实证分析论文

江西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实证论文,工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63(2003)04-0061-05

一、江西工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分析

1.从GDP指标看江西工业化。

我省及中部其它五省历年以现值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中部六省人均GDP水平历年比较单位:美元

该表以及以下未标明出处的表格中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

对照钱纳里的工业化标准,中部六省及全国的工业化水平尚低。其中江西、山西、安徽2001年的人均GDP的水平分别为631美元、660美元、631美元,只相当于钱纳里工业化阶段中以1970年美元计算的第三阶段的低水平段,即工业化的刚刚起飞阶段;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分别以人均944美元、731美元、716美元处于其第三阶段的较高水平;湖北以944美元的水平不但高居中部第一,而且超过了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而实际上我省的工业化水平尚未达到这些阶段,因为我们以现值计算的人均GDP肯定小于以1970年美元计算的水平。

2.从“工业化率”指标看江西工业化。

衡量工业化程度的“工业化率”指标,一般是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如表2,江西不但人均工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即工业化率水平)也一直处于中部六省的末位,且10多年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该数值一直在27%左右徘徊,1995年和2000年的水平比1990年还要低,而全国平均水平从1995年起一直在42.3%以上且连年呈上升态势。在2001年,江西工业化率为27.4%,低于全国水平17个百分点,而中部其它省的工业化率都在32%以上。从这一指标看,江西的工业化程度在全国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表2中部六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历年比较

3.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现状看江西工业化。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工业化的核心命题。[2]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工业化的初期,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当第一产业比重降至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值最大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在我国最高拐点一般在45%以上)时,工业化基本完成,并逐步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过渡。

观察表3和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江西的人均GDP三次产业比例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历来是低于其它中部五省的,1990年、1995年、2000年均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一,且差距越来越大。江西2001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整15个百分点。按库兹涅茨工业化五阶段产值和劳动力比重的标准,约处于其1958年人均300美元的第三阶段左右的位置。江西的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2001年所占比重为23.5%,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3∶36.2∶40.5,约处在库兹涅茨工业化五阶段第四阶段左右。

表3中部六省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历年比较

表4 中部六省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历年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似乎比较高的阶段的得出并不意味着我们工业化的高水平,因为我们的工业总量水平太低。而且我省的工业化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依靠计划和行政而不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的,所以工业化进程有着明显的特殊性。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强制推进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因此,1978年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38%的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居高不下(分别为41.6%和77.2%),而第三产业则处于萎缩状态(仅占20.4%)。改革开放20多年来,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有所下降后徘徊不前,近8年来一直稳定在35%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快速的提高,造成这种状况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计划经济因素的减弱,原有产业结构偏差的自然调整,第二产业的下降并非工业化成熟后的下降。二是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通信、网络、教育等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上外来文化的渗透、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扩大导致第三产业的异军突起。三是由于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缓慢,导致我省的工业企业总体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因而工业发展明显落后。在第二产业内部,我省的工业所占比重过低(只占75.6%),其它中部各省及全国各发达省份的这一比重都在85%左右,而除工业外属第二产业的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力水平一般低于工业,所以我们发展第二产业重点应在工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历史原因,从“工业化率”和GDP等总量指标上看,江西的工业化程度历年来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我省目前工业化的重点是扩大工业总量,把“蛋糕做大”。而要扩大工业总量,就必须选择一些经营状况好、经济运行质量高的行业作为我省的主导产业,在一系列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实现江西工业化的相关目标。

二、江西工业各主要行业分析

首先我们把江西省每个行业的五个经济指标分别与我省该指标的平均值逐一作一个比较。具体做法是:如果该行业的该经济指标值大于或等于全省平均值,我们就在该行业的该经济指标相应栏目中标上一个字母“A”;如果该行业的该经济指标值小于全省平均值,我们就在该行业的该经济指标相应栏目中标上一个字母“O”。通过比较,我们把五个经济指标中得了三个及三个以上“A”的行业归纳就得到了表5。

从表5中看到,全省37个主要行业中有17个在五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值是大于或等于全省平均值的,其中有三个行业属五“A”行业,有四个行业属四“A”行业,有十个行业属三“A”行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我省工业各行业中经营状况最好、经济运行质量最高的七个行业分别是烟草加工业、印刷、记录媒体的复制、医药制造、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和黑色金属冶炼。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应当考虑把它们作为我省近几年的重点行业来抓,同时我们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新趋势适当地进行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的调整。当然,这并不是说其它的三“A”行业就一定更差,比如从环保的角度看,烟草加工业在未来就是应该逐渐削弱的行业;再比如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来看,汽车消费将在今后的一些年火爆起来,那么我省的二“A”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就可考虑做大做强。

表5 2001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行业景气状况一览表

我们再从工业行业产值这一指标的角度来对江西省2001年各行业的规模进行一个比较。从表6中可以看到,行业产值位于前十位的行业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五个行业外都属于前面表5中的三“A”及以上行业之列,也就是说我省行业产值位于前十位的行业有五个行业既是经营状况较好、经济运行质量较高的,又是总量大的或者在省内是较大较强的,它们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医药制造业,这些行业值得我们重点发展。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总产值位于江西前十位的行业中的另五个行业在目前就业形式不乐观和我省工业总量很小的情况下,也不宜快速退出,而应逐步在结构调整中优化。

表6 2001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产值前十名单位:万元

综上所述,我省工业各主要行业在分析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各项指标中位于前列的行业主要有:烟草加工业、印刷记录媒体的复制、医药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木材加工及竹木加、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等12个行业。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主导产业群,以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逐步调整我们的主导产业,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三、江西工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1.以人力资源开发加速我省工业化。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越是落后的地区积蓄人才的能力越弱,江西的最大差距实际是人才的差距。因此,要加快我省亟需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引进亟需的人才,努力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适应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需要,要建立富有生机的培育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对人才培养教育、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奖励惩处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励高素质人才快速成长。同时,构建与现代新经济相适应的体现创新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企业股权结构中,设置技术股、管理股,使知识资本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和股权;改革和完善用人制度,促使工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战略人才脱颖而出,保证工业人才的需求。

2.以“园区”经济引领我省工业化。

依托园区办工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迅速壮大工业总量。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城市为依托,以提高工业园区投入产出率为重点,大力培育壮大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工业园区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提高综合产出水平,实现“企业增利、财政增收、就业增岗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重点工业园区,提高其对江西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要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服务体系,提高园区的服务水平,要使客商“迎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办法,提高招商水平。要在不断改善整体投资环境上下工夫,把大力营造“安全、文明、诚信、高效”的创业发展环境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减少投资的风险,搞好治安环境,使投资者“投资放心、工作宽心、生活安定、财产安全”,并能获取预期回报。要像对待外地客商一样,重视、关心、支持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各地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园区的功能和主导产业,处理好招商引资与产业链、产业节点的关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工业园区的积极性。

3.以城市化促进我省工业化。

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乃至地区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城市是特有的资源,通过生产要素聚集形成产业区位,吸引人口集中形成消费区位,使城市变成巨大的财富。城市化进程中要以工业为基础,小区为单元,结合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科学规划,调整和强化城市功能,大力推进政府经营城市的步伐。在江西要着重建设好南昌市及各设区市的中心城市,充分利用这些城市区位条件好、市场容量大的优势,集中布局现代工业,聚集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促进城市工业现代化进程。把南昌建设成为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地区、我国东西部过渡地带的中心城市,同时加快形成京九铁路、沪瑞高速与浙赣铁路、赣粤高速为主轴的“大十字”生产力布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赣东北、赣中南、赣西三个有特色的经济区,按照“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目标,搞好区域协作分工,抓紧在每个经济区内率先发展一、二个大城市,形成二级区域中心,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在全省形成三、四个城市群。进一步启动城市住宅、汽车、教育、旅游等热点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城市房地产和住宅建筑业,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创建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花园城市。发展县以上的城市,尤其是发展大中城市是城市化的主题。我省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其基点是中心城市。实施以大中城市为先导的战略方针,必须形成“一核两轴”的城市布局形态。“一核”,即以南昌为核心,由半径60公里范围内大中小城市组成的以多种现代化交通相联系的大都市区;“两轴”,形成浙赣、京九铁路沿线城市发展主轴带,使九江、赣州、景德镇尽快进入大城市行列。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以促进我省工业化的进程。

4.优化我省工业化发展的环境。

工业要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是关键。要在不断改善整体投资环境上下工夫,要坚持建设与整治、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整治环境,持之以恒地建设环境。在继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和发展的软环境,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职能及管理方法要创新。增强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意识,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努力营造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保护干事的人文环境。从根本上实现政府职能向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方向转变,积极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通过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发展,在政府和企业之间驾起桥梁。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发展战略,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形成政府经营社会、企业经营企业的合理定位。

标签:;  ;  ;  

江西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_实证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