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漫漫其修远兮论文,吾将论文,许智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979年仲夏,一架银色的客机从上海飞往英伦三岛,一位37岁的中国学者,显得文质彬彬,而且有些激动。当飞机昂起头,飞离跑道时,他侧头注视着窗外的城市,显得平静、自然。这位青年学者便是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细胞生理室课题组长的许智宏,他应邀前往英国约翰·因内斯研究所应用遗传学系作访问学者。
飞机穿越于蓝天白云之中,此时的许智宏想得最多,最关心的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站在国际科研的前沿上,通过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为中英两国的科技交流工作做出贡献。冥想之中,飞机已悄然踏上英伦三岛。他先后去了约翰·因内斯研究所和诺丁汉大学植物系,分别参加了“花药培养中的细胞化学及生理学”和“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细胞转化”的研究。这两个研究机构分别是国际上著名的植物遗传和原生质体、细胞杂交研究的中心之一。许智宏的出现,是炎黄子孙第一次涉及这两个实验室。他在暗暗地同外国同行进行竞赛,让他们认识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与创造力。
一年过后,在成果面前外国人开始改变了对中国人的偏见;两年过去后,他们对这位中国学者刮目相看了。两年里他一共发表了13篇论文。在探讨大麦花粉低温预处理及其培养过程中DNA 含量变化和在雄核发育中的作用的研究中,他发现了大麦花药培养中有明显的密度效应,并揭示了花药因子对雄核发育中的促进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他又发展出一套适于大麦花药培养的程序,大大提高了花药的培养效率,原先一次培养只能生长几块愈伤组织,一下子可以增加到几百块了。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同实验室的专家们首肯,而且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德国著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农林业生物工程》专著编辑随后也专门约请他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他的研究成果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开来。他在诺丁汉大学进行的植物幼根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研究中,发展了一套利用萌发种子的幼根分离和培养原生质体的技术,使十几种豆科、十字花科植物的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并且证明了幼根原生质体的全能性。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后,先后有29个国家300 多位研究者来函向他索取资料。他的名字伴随着科研硕果在国际同行中传颂,许智宏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新星徐徐升起在科坛。这时,许智宏意识到他所学到的新知识,他所见到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对于自己祖国亟待发展的科技事业是多么的需要。
1981年秋,许智宏载誉而归。外国专家从许智宏的工作和言行上,看到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美好的未来,希望同中国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二)
作为一个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有志青年,许智宏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然而,在整整10年后,他的研究工作才艰难地走上正轨。从1975年起,他开始在植物生长发育、组织和细胞培养、遗传转化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专著,开始走向国际科坛。开始实现科学强国的崇高理想。作为一位专家学者,许智宏的科学足迹是曲折的,艰辛的,也是令人称赞的。在其闪光的科研历程中,他在植物生物工程方面和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方面最为杰出,其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引人瞩目。
植物生物工程是一项基础研究与应用紧密相结合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植物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的新的途径。许智宏在植物生物工程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累累硕果。
进入80年代,生物学发展的浪潮中又出现了分子这朵奇异的科学之花。她的出现,使人们可以站在更高的科技之峰,俯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纵观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许智宏看到在分子水平上,生物学的研究重心从原核分子生物学逐渐转向真核生物,植物分子遗传学作为新兴的前沿学科以及生物工程的基础,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开展这方面研究,不仅仅可以使中国跨入分子科技新领域,使我国科技水平达到国际水准,更重要的是可为人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不断提供新的思想和技术,对农业及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许智宏在工作中积极推行这一思想,1981年他即立志把在国外取得的成果作为攀登科学高峰的新起点。回国后,他主动同从事生化研究的同仁合作,酝酿成立了植物细胞基因工程课题组,争取经费添置了进行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生化仪器。由于着手早,工作中建立了一定基础,为后来争取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研究创造了必要条件。他审时度势,根据本所多学科的优势,又倡导建立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各方面的通力配合和努力,中国第一个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了。1988年10月,这个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对外开放。许智宏出任该实验室第一任主任。他像一艘风浪中行驶的航船上的船长,带领科技人员乘风破浪,促进分子生物学与植物生理的结合,以使人们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的认识逐步进入全新的分子世界。在这里,许智宏既是组织者,又是科研工作的实践者,并指导一批批青年学者进入植物科学新领域。如今这个实验室已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承担了数十项“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和“863 ”项目重点研究课题。这支队伍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这里面包含了许智宏的辛劳和智慧,也显示了许智宏作为一名优秀科研管理领头人的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华。
(三)
许智宏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注目,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同时,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从1983年先后担任中科院上海植物所的副所长、所长的职位,使其更多地从科技战略上思考全所的学科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在担任所主要领导期间,他一直兼任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从1986年起, 他应聘参加国家“863”生物技术第一主题专家组的工作;他还兼任了《实验生物学报》和《植物生物学报》副主编;他要带研究生,还要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多项工作,多头任务,不断改变着许智宏的生活内容与节奏,常常是废寝忘食地四处奔波。以前他喜欢在晚上阅读专业书籍到深夜,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的申请书、报表、资料在等着许智宏处理。白天有更多的事在等他去办。除了各种业务工作,他还要关心职工的日常生活、工资待遇等问题。他太累了,他真想一无牵挂地搞科研,培养那些别具特性的转基因植株。可是,全所的管理需要他,大家信任他,这工作也是国家发展科学事业必不可少的,他只能全心全意地去做好。
许智宏认为,一个研究所的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为了使科研工作有后劲,他着力吸收中年科技骨干。这并不是件容易办的事,许智宏相信,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办法有成效。
从自身成长的过程,从国家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出发,他敏锐意识到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大量使用,决定我们未来科技事业的兴衰。站在这个高度上看待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使其做了一系列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意义的工作决择,使研究所研究工作后继有人。他把眼光放到了研究所的未来,因此,他特别注意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对于青年科技人员,他言传身教,不仅仅指导他们的科研思路,帮助他们进行科技实验,还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他待人随和、真诚,他广博的才学吸引着青年人,每天中午休息时,青年们都喜欢拥到他的实验室里,谈生活、谈事业、谈趣闻,师生的情谊在这里交融,并不断地升华,不仅碰撞出科学的思想火花,还引导和培养出科学求实的品德。他的一位学生拿着另一位同学从国外寄给老师的贺卡给人看,上面写着“我最崇敬的老师、朋友、兄长许智宏先生。”他说,我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有一年许智宏在新加坡作访问学者时,得知他以前的一位硕士有机会考博士生,却由于实验忙,抽不出时间迎考,他不但鼓励他上进,在工作中帮助他,晚上还为他做饭。这个学生日后常对别人说,我也要做一个像导师那样的人!
1991年许智宏利用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看望了好几位所里出去的青年,向他们介绍所里的发展情况,转达所里对他们的期望。他的话虽然不多,但是情真意切,让大家心里热乎乎的,炎黄子孙的血在潮湃。不管是国内外的青年,只要来到许智宏的实验室都会深深地爱上这里,不仅因为这里有浓郁的学术气氛、良好的科研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更因为这里有事业,有众多的好老师。有一个正在筹建中的科研机构,为了培养骨干,把一位大学毕业分配到他们那里的青年送到许智宏身边。5年后, 那个单位的领导得知这个青年在许智宏的实验室确实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感到欣慰,他们对这个青年说,你来5年了, 一直让你在外单位工作,别的我们没为你做什么,我们只为你做了一件好事,就是为你找了一个好老师。
(四)
在事业上许智宏是位成功者,在家庭生活方面他同样是一位令人称道的丈夫和父亲。
许智宏的爱人李琦华说:“老许很喜欢孩子,而且很重视教育方法。70年代两个儿子尚小,我们不仅要适当补贴两家老人生活费用,还要经常资助双方的弟弟妹妹。所以生活费用一压再压,别人家的孩子有很多玩具,而我们的孩子常常是看着别人玩,目光中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身为人父,他总是想办法让儿子们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为此许智宏常常利用星期天带着孩子们到繁华的南京路玩具店转来转去玩上半天,或带着儿子们站在玩具店的玻璃橱窗外看看,只是因囊中羞涩而过过眼福而已,但也算尽了作父亲的一片慈爱之心。孩子们很懂事,从不要求买什么玩具,经常去玩具店转转、看看也就满足了。”
作为父亲,许智宏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未来的构想和憧憬,带孩子们去大自然或公园接触和感受自然生物世界那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奇异美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的能力和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品德。
作为双职工家庭,许智宏和爱人的工作都很忙,爱人的工作单位又很远,每天天不亮就要早早赶车,回到家中自然也很晚。这就要求许智宏对家务多尽一份义务,他也把这当作对家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责任,并把家务劳动作为轻松精神、换换脑筋、活动筋骨的机会,并乐此不疲。所以,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只要他有时间总要陪妻子去菜场买菜,回来一同捡菜、烧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说笑声像精神调节剂一样,浓浓亲情令人精神焕发。
到北京工作后,他仍习惯于自己处理家务,从不请人帮忙。“许智宏的生活中有四大乐趣:学生的论文批改和讨论;美化家庭环境;对儿子讲天南地北的奇闻和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情感;自己动手烧菜,包汤圆,包馄饨。”李琦华总结着。许智宏还经常对妻子说:“一个人要有人生路标,要对金钱看得淡一点,对权力看得轻一点,对事业看得重一点,对别人要尊重一点,对自己、爱人和子女要严格一点。”
许智宏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和非凡的统一体,有人觉得他活得清苦、沉重,但了解他的人却感受到他的生活是一种艺术,有时候它比一首诗,一首曲子,一幅包罗万象的油画更耐人寻味,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帮助,给人以启迪。
(五)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许智宏迎来了人生历程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一年10月,他被国务院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同时,他还兼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身为中科院的领导人之一,他十分关注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努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适应国际经济竞争和我国经济发展,中科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许智宏积极推动这项令世人瞩目的科技工程事业。1998年8月12日,他率工作小组赴上海, 开展组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筹备工作。根据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任务和目标,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将以中科院沪区的8 个生物学研究所(生化所、细胞所、生理所、脑所、药物所、植物所、昆虫所、生物工程中心)为基础,进行整体的实质性组合,调整研究所的行政管理机制,强化研究所的学术管理和调控功能,对中科院上海地区岳阳路两大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实行院所两级管理。组建后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将是一个符合科技规律、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现代院所制度和科技园区的知识创新基地,成为中科院乃至国家的生命科学主要研究基地,同时成为中科院与上海市联合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合作研究基地。
作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许智宏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还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委员会主任、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植物组织织培养协会(IAPTC)中国通讯员。 他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院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客座教授、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