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男性乳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例男性疑诊乳腺癌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CT检查,分析CT检查对男性乳腺癌个体临床检出情况。结果:我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例男性疑诊乳腺癌患者后期有1例患者确诊,CT诊断检出率为100.0%。结论: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给予CT检查,医师结合个体患者体格检查以及CT影像资料可有效提高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男性乳腺癌;CT诊断;病理学
乳腺癌的发生与个体内分泌、生活习惯、精神压力、遗传因素均具有密切的联系,男性乳腺癌(male mammary cancer)为临床发病率较低的恶性肿瘤,约占男性全部癌肿疾病发病率的0.2%~1.5%,占乳腺癌发病个体患者1%左右[1]。个体患者多表现为乳房有肿块,女性乳腺癌个体患者可出现皮肤溃疡和胸壁固定,男性乳腺癌属于发病率较低的特殊型乳腺癌,其病理表现与女性乳腺癌具有一致性,多为大乳管癌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故个体患者初次入院诊疗时多已进入晚期,且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预后较女性乳腺癌个体患者差,目前关于男性乳腺癌临床研究资料较少[2]。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的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临床资料,从而探究CT检查对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临床诊疗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例男性疑诊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35~77岁,平均年龄在(45.2±2.2)岁,患者发现乳房包块至入院就诊时间最短为6个月,时间最长为10年,平均病程(5.2±0.2)年。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数据差异,(P>0.05)。
1.2方法
我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例男性疑诊乳腺癌患者入院后均晚上相关常规检查并对个体患者双侧乳房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经患者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80ml非离子型对比造影剂。
1.3观察指标
观察个体患者CT成像特点以及结合CT诊断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检出率,检出率=阳性个体例数/后期诊疗确诊例数。
2结果
我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例男性疑诊乳腺癌患者有1例后期确诊为乳腺癌,CT检查男性乳腺癌个体1例阳性患者,故CT男性乳腺癌临床检出率为100.0%,该患者10年前发现左侧乳头内下方有一约黄豆大小的包块,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患者未在意,未到医院诊治。近3年来患者发现包块逐渐增大,不伴疼痛,未引起注意,未进行治疗。本次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其左侧乳房区可触及一大小约8*7*7cm大小包块,边界清,质中等,表面光滑,基底与胸大肌粘连,无压痛;无波动感;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CT检查显示肿块界限清楚。肿块位偏心侧,尚可有皮肤粘连与增厚,乳头凹陷,皮肤溃疡,乳后脂肪间隙消失及胸壁受侵犯等恶性征象,CT影像资料见图1。
图1 乳腺癌个体患者CT影像资料
3讨论
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乳腺癌患者,但是近些年临床调查研究显示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呈递增趋势,目前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研究认为男性乳腺癌的发生与个体患者内分泌、遗传病史以及放射性损伤具有密切的联系,男性乳腺癌患者与女性乳腺癌个体患者相同,个体患者体内性激素分泌紊乱可对乳腺组织以及脂肪组织造成不良刺激,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主要体现为雌性激素分泌过多。有遗传病史的男性患乳腺癌患者发病危险性较大。放射性损伤个体患者指曾接受过胸部放疗或有放射线接触史的患者[3]。本次研究显示男性乳腺癌患者CT检查其图像中可显示个体患者乳腺局部出现小型肿块且肿块边界清楚,相关临床研究认为对于出现间质增生或继发感染的乳腺癌个体患者其CT图像可显示其肿块边缘模糊,乳腺癌其肿块组织可位于偏心侧即外上象限,仔细观察可发现其肿块边缘有长短不等、粗细不均的毛刺,此为乳腺癌CT诊断的重要影像征象,对个体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其肿块明显强化。若个体患者出现皮肤增厚、乳腺局限凹陷主要是由于肿瘤生长已超出局部组织筋膜浅层,侵袭个体患者皮下脂肪层,从而导致个体患者患侧乳房血运增加、静脉瘀血、淋巴回流出现障碍,累及个体患者乳腺局部皮肤[4]。若个体患者出现乳头内陷,乳可考虑个体患者乳腺肿瘤病灶已侵犯个体乳头或乳晕下区组织,其临床确诊需借助个体患者影像资料。CT检查可判定个体患者是否存在乳后间隙侵犯,判定个体患者是否存在有乳后间隙侵犯对判定肿瘤是否侵入胸大肌,是否出现远端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男性乳腺癌应与男性乳腺肥大进行鉴别诊断。男性乳腺肥大主要是由于个体患者乳腺增生所致,临床较为多见,乳腺导管上皮组织以及纤维组织增生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患者可出现乳晕肿胀,乳房触诊可触及活动性盘状硬块,一般而言其肿块直径在2厘米至3厘米,且伴有触压痛。男性乳腺肥大可发生于男性单侧亦可发生于其双侧,弥漫性肥大临床发病率较低,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等临床症状[5]。CT检查可显示男性乳腺肥大患者肿块从个体患者乳头下方并向乳腺深处伸展,而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其肿块多见于其偏心位且外形不规则,除此之外,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可伴有皮肤增厚,乳头凹陷,皮肤溃疡,乳后脂肪间隙消失等恶性征象。
综上所述,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具有一定的差异,且其发病率低,病程长,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医师应有效结合个体患者临床症状,并对个体患者双侧乳房进行CT诊断,从而早期、及时、准确对男性乳腺癌个体患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命,降低临床误诊率以及漏诊率。
参考资料:
[1]安俐莹,丁军.男性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CT诊断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2):316-317.
[2]汝子江.乳腺癌CT及超声影像学筛查比较[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6,3(5):115,117.
[3]吴志勤,余建义,阎华伟等.锥形束CT引导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及配准方式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5):1903-1905,1910.
[4]孙艳霞,丁敏.MRI、CT及X线在乳腺癌术前诊断及治疗指导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9):43-46.
[5]甘稳,梁建辉.男性乳腺癌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15,22(1):42.
论文作者:陈丽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乳腺癌论文; 患者论文; 个体论文; 男性论文; 肿块论文; 乳腺论文; 乳头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