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探讨论文_李庆有

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探讨论文_李庆有

秀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2

摘要: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来,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增长快速而稳定。这种形势下房屋建设行业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使得建筑行业也获取了长足的稳定发展时机。房屋建筑施工所涉及的环节是非常多的,其中地基部分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地基承受了整个房屋建筑的重量,它是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的基本根基。地基处理技术的完善优劣与否决定了房屋建筑的安全稳定性,关乎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在近30年来一直处于摸索提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明确了地基处理技术的相关目标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实践成果。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地基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是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和保障。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质量越来越高,且现代建筑环境的复杂多变,相应的对地基处理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应该充分依据不同工程的施工要求,去研究与创新现代房屋建筑是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本文将对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处理难点以及技术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房屋建设的健康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地基处理技术

1.房屋建设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概述

地基处理技术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减少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与渗透性变差的问题,地基处理技术的运用能够增加整个房屋建筑的地基承受能力。由于房屋建筑工程很容易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考虑多方面的环境因素。

2.房屋地基处理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2.1复杂程度较高

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涵盖动土、软土、盐碱等多种地质,且横跨温、热、寒三个地带。南北之间不但地形地貌差异巨大,还存在很大的气候差异。特别是大陆板块交界处,还会有地震,滑坡等突然自燃灾害。这些因素都是要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进行地基处理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2.2具有事故多发性

纵观近几年的房屋建设,因地基施工不当出现的房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严重的还带来了比较惨重的人员伤亡。房屋建筑中的地基处理与其他部分施工比较来说,很容易出现一些突发性的事故,当地基施工技术处理不当时,房屋的上层结构很容易因此而发生结构改变,交付使用后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也就比较容易呈现。

2.3地基处理存在潜在性

地基是房屋建筑的基础施工部分,其处理技术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可能在当时的施工中没有发现问题,但一旦上层承载逐渐增加,一些问题就逐渐的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很多问题都是在地基处理完成后期的事故发生时才会被发现。

3.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

3.1换填型地基处理方法

对换填型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可知,其实际上是通过提高地基土质强度来提高地基处理效果的一类方法,即通过将施工现场的低强度土质转变为高强度土质,进而使处理后软土地基的强度满足房屋建筑施工的要求。

3.2排水固结法

房屋建筑施工中,提高其软土地基抗剪强度的首要方法为排水固结法,即将与土层垂直的排水柱设立于软土地基的粘性土之间。同时通过对地基的排水固结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房屋建筑的软土地基进行加负荷的压力从测试,进而在提高软土地基强度的基础上,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DDC 灰土挤密法

DDC 灰土挤密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的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的原理为,利用房屋建筑地基的强夯法对深层的地基孔进行夯实处理,并借助螺旋钻机将事先准备好的灰土分层注入到地基的混凝土空隙当中,继续夯实成桩,经过反复锤击后,使桩径不断扩大。

3.4碎石桩与强夯结合处理技术

碎石桩与强夯结合的地基处理技术是目前房屋建筑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地基处理技术之一,施工人员通过对地基土层的厚度与实际实现等级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出夯击的具体深度,在结合土壤属性、载荷大小与单位夯击量的基础上,根据地基性质对夯击次数做出适当调整,从而确保处理后的地基在强度、承载力等方面满足房屋建筑施工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工程实例

4.1工程概况

太原某公司综合技术大楼,地下 1 层,使用功能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 12 层,为办公及会议。房屋高度 48. 200 m,抗震设防烈度8 度(0.20g),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 年。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筏形基础,筏板平面尺寸约为 18. 8 m × 71. 4 m,基底相对标高 -6. 500 m,设计基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60 kPa。

4.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拟建场地西侧紧邻一南北走向的排洪沟,目前已垦为耕地,种植庄稼。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勘察期间勘探孔孔口标高 818. 08 m ~819. 13 m。勘察 35. 0 m 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Q ml4)及一般第四纪冲、洪积层(Q al + pl4),共划分为五个大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人工填土层(Q ml4 ):素填土:黄褐色,褐黄色,稍湿,稍密,以粉土为主,含少量植物根及灰渣、煤渣等。夹1 层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以碎石、砖块、灰渣、煤渣、粉土及少量的生活垃圾为主,厚度为1.80 m。

5.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拟建场地自然地面标高为 818. 08 m ~819. 13 m,建筑物基础埋深 6. 5 m( ±0. 00 =825. 50 m),相应基底标高为 818. 7 m,场地内分布的粉土层层顶标高为 816. 56 m ~818. 43 m;若采用天然地基,基底坐落在粉土层,而拟建综合技术大楼上部荷载较大,粉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时难以满足对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控制的要求,故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根据本场地土质情况,采用钻孔灌注桩或预制桩技术均可行,但桩径大,施工周期长,施工噪声大,造价高。而地基处理后的承载力需要有很大幅度提高,后经过技术经济对比,采用 CFG 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的加固处理,桩端持力层选用粉质粘土层。

6.CFG 桩施工与质量检测结果

6.1CFG 桩施工

桩体施工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凝土工艺,成孔到设计规定的标高后,即停止向下钻进,开始泵送混合料,当混合料充满钻杆芯管后再开始拔管,严禁先提管后泵料。施工中每根桩的投料量不得少于按设计桩体计算出的灌注量。清理桩顶以上地基土和截桩头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的断裂和对桩间土的扰动,桩头应完整、平整,以利于受力均匀。

6.2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本工程共施工 554 根 CFG 桩,施工完成后由建设方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随机抽验 56 根桩,占总桩数的 1%,进行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Ⅰ类桩 50 根,占被测桩总数 89%;Ⅱ类桩 6 根,占被测桩总数 11%;未发现Ⅲ类、Ⅳ类桩,桩身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随机抽取 6 根桩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在最大荷载 1 500 kN 时,累计沉降量在 21 mm ~26 mm之间;抽取 6 根桩进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在最大试验荷载 720 kPa 时,累计沉降量在 24 mm ~ 28 mm 之间。检验结果表明,该场地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设计要求。

7.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屋建筑施工的规模逐渐扩大,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是整个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地基的稳定性关系到建筑质量和寿命的长短,因此,需要加强地基处理工作。工程施工人员需要加强对施工地地基的勘察和分析,根据地基所在地区的土层结构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此夯实建筑基础,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因为地基原因对整个工程造成的影响。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还能够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机率,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琛. 基础加固方法的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4.

[2]凌文定.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综合技术在松州新社区项目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赵欣. 不均匀沉降对砌体结构的影响分析[D].济南大学,2014.

[4]郑循元. 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及其工程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4.

论文作者:李庆有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探讨论文_李庆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