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农民经营行为的比较分析_丘陵论文

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标,农户经营行为亦不例外。农村改革以来,农户开始以独立的经济主体身份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作为经济主体的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家庭,同时从事人类和经济的再生产,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有比较牢固的关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二是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是二者的统一体,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功能;三是绝大多数农户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农业生产主要在露天进行,本身的自然特征,使农户一时还难以摆脱自然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农户生产表现出明显的不可预知性,加上农产品社会需求的弹性小,市场容量有限,使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也表现出极不稳定性,因此,农户生产必须面对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

农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其经营行为动机与目标也具有双重性:

1、农户经营行为的首要目标表现为家庭生活的最大满足, 以维持家庭组织的稳定(目标Ⅰ)。这一目标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又可以分解为家庭生活所需产品自我消费的最大满足(目标Ⅰ-1)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庭生活所需的货币收入, 并使这部分收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保证农户经营行为基础的存在免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破坏(目标Ⅰ-2)。

2、在实现目标Ⅰ的基础上, 农户经营行为便表现出强烈的致富冲动,无论是自给性生产还是商品性生产均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确保家庭在履行必要的社会义务之后,经济得到扩张,收入得到增长,财富得到积累。同时,也希望拥有更多的闲暇,去拓展家庭生活的空间,以求得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目标Ⅱ)。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经营行为总是受目标Ⅰ和目标Ⅱ的双重驱动,这也是农户经营行为有别于其他经营主体行为的显著之处。两种目标之间虽然有趋同的机会, 比如目标Ⅰ-2可能转化为目标Ⅱ,但总体而论,不同的目标具有不同的动力机制,目标Ⅰ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动力源,而目标Ⅱ则以家庭财富的积累、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动力源,两种目标采取不同的手段,刺激农户主体作出相应的反映,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一、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比较分析

(一)不同地区农户主要经营行为的比较分析。本文以湖北省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自然属性将全省划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区,并分别就不同地区农户经营的兼业行为、劳动力择业行为、雇工行为、种植行为、投资行为等几大主要经营行为逐一进行阐述,以求探讨各自的差异点。

1、兼业行为及差异(见表1)。分析发现,无论是平原、丘陵还是山区,农户经营行为均表现出一定的兼业性。不同地区农户经营兼业行为的主要差异的:

表1:不同地区农村住户经营类型及构成 单位:万户、%

农村住户

全省 平原丘陵 山区

户数 比重 户数 比重户数 比重

户数 比重

合计 913.57 100 314.49 100.00 291.36 100.00 307.72 100.00

1.农业户 857.33 93.84 288.85 91.85 271.97 93.35 296.51 96.36

纯农业户 586.51 64.2 205.25 65.27 181.41 62.26 199.85 64.95

农业兼

178.87 19.58 52.31 16.63 58.45 20.01

68.11 22.13

非农兼

91.95 10.06 31.29 9.95

32.11 11.02

28.55 9.28

2.非农

56.24 6.16 25.64 8.15

19.39 6.6511.21 3.64

(1)从总体上讲,山区农户经营的兼业行为比平原、 丘陵地区强烈。不仅兼业户的规模略大,而且占农村住户的比重也分别比平原、丘陵地区高4.9和0.3个百分点,呈现出山区>丘陵>平原的格局。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想象的结果相左,但是也应该看到,山区农户的兼业行为大多仍处于较低水平,兼业户中以农业兼业户居多,仅农业兼业户占农村住户的比重就分别比平原、丘陵地区高出5.5和2.0个百分点。(2)平原和丘陵地区与山区相比, 农户经营的兼业行为更多地倾向于非农化。1996年末,平原地区的非农兼业户和非农业户共计为56.9万户,占其农村住户总数的18.1%;丘陵地区为51.5万户,同比占17.7%;而山区为39.8万户,同比占12.9%。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占农村住户的比重,平原、丘陵地区分别比山区高出5.2和4.8个百分点,呈现出平原>丘陵>山区的格局。由此看来,山区农户经营的守农观念更浓,其行为目标主要趋向于目标Ⅰ,而平原、丘陵地区农户经营的情况不同,其行为目标在受到目标Ⅰ干扰的同时,对目标Ⅱ的追求更为强烈。

2.劳动力择业行为及差异。不同地区农户劳动力择业行为的主要差异是:(1 )以种植业为核心的传统农业虽仍是目前各地区农户劳动力从业的主要行业,但相比较而言,山区农户对农业的依赖性更强,山区农户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的人员比重比平原和丘陵地区分别高出2.4和3.0个百分点,这与前面分析的不同地区农户兼业行为差异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2)在农业内部,除种植业以外, 平原地区劳动力从业更倾向于渔业和畜牧业;山区更倾向于畜牧业和林业,而丘陵地区则倾向于各业的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各个地区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3)平原和丘陵地区相对于山区来说, 从事非农产业的愿望更为迫切,农户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原和丘陵地区分别比山区高出2.4和3.0个百分点。在非农产业中,又以从事第三产业的差异稍大,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比重,平原、丘陵地区分别比山区高出2.0和1.7个百分点,呈现出平原>丘陵>山区的格局。(4 )农户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区域选择,平原和丘陵地区以本乡和农村就业为主,而山区则以外省和城市就业为主,山区农户从业人员中在外省从业的比重分别比平原和丘陵地区高15.5和14.4个百分点,在城市从业的比重分别高7.9和6.2个百分点。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平原和丘陵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要优于山区,从而吸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就业,而山区的情况刚好相反,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土就业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寻找就业的空间。

3、雇工行为及差异。 不同地区农户雇工经营行为的主要差异是:(1)各地区农户雇工经营虽在总体上均处于萌芽状态, 雇工户在农村住户中所占比重均未超过1%, 但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的雇工规模明显比山区大,平原地区平均每个雇工户雇工5.4人,丘陵地区平均5.2人,山区平均3.1人,呈现出平原>丘陵>山区的格局。(2)平原和丘陵地区雇工以雇长期工为主,而山区则以雇短期工为主,平原和丘陵地区雇长期工占雇工人数的比重均达到60%左右,分别比山区高16.7和13.8个百分点。(3)无论是长期雇工,还是短期雇工, 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雇工中女性和非农业工的比例高于山区,而山区农户雇工以男工和农业工为主。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雇工(包括长期工和短期工)中女性的比重分别达到34.8%和26.9%,比山区分别高14.8和6.9个百分点;非农业工的比重分别达到75.8%和64.8%,比山区分别高33.4和22.4个百分点。这与不同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育程度有关。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地区农户雇工仅仅是为了缓解生产紧张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农户家庭经营仍以自我经营为主。

4、种植行为及差异。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目前农户经营行为受目标Ⅰ的影响,农户均拥有一定量的土地,而且经营了一定规模的种植业,种植业在各地区农户经营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将各地区农户经营的种植行为从产业行为中单列出来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农户种植行为的主要差异是:(1 )就耕地利用率而言,丘陵地区最高,平原地区次之,山区最低,丘陵和平原地区农户耕地的复种指数分别比山区高17.4和10.3个百分点,呈现出丘陵>平原>山区的格局。(2)虽然各地区农户的种植行为均以粮食作物为主,但是平原地区农户的种植结构要优于丘陵和山区,农户种粮的比例分别比丘陵和山区低11.7和15.6个百分点,目前丘陵和山区农户的种粮比例仍高达70%以上,山区接近80%。其主要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的限制外,还与近些年来平原地区加大调整农业结构的力度,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有关。

表2:不同地区农村住户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构成 单位:亩、%

全省平原

丘陵

山区

户均 比重户均 比重户均 比重 户均 比重

合计 9.03 100.00 10.11 100.00 9.38 100.00 7.24 100.00

1.粮食

6.43

71.22

6.37 63.01 7.01

74.73 5.69 78.59

其 稻谷 3.48

38.54

3.79 37.49 4.88

52.03 1.69 23.34

中:小麦 1.70

18.77

2.09 20.67 1.67

17.80 1.26 17.40

2.油料

1.12

12.40

1.25 12.36 1.34

14.29 0.74 10.22

3.棉花

0.707.75

1.59 15.73 0.444.69 0.03

0.44

4.蔬菜

0.475.20

0.64

6.33 0.373.94 0.35

4.83

5.其他

0.313.43

0.26

2.57 0.222.35 0.43

5.95

表3:不同地区农村住户资本投资及构成 单位:元、%

全省 平原

户均比重 户均比重

资本投资 2329.35

100.00 2702.21 100.00

一、家2223.3394.45 2603.21

96.34

1.种植1060.0645.51 1254.44

46.42

2.林业

8.22 0.355.58 0.21

3.畜牧 893.7438.37 1052.40

38.95

4.渔业 51.30 2.21

112.404.16

5.工业 23.79 1.0218.880.70

6.建筑 20.93 0.9024.880.92

7.交通 60.19 2.5834.101.26

8.批零 45.04 1.9346.941.74

9.其他 60.06 2.5853.591.98

二、购 106.03 4.5599.003.66

丘陵 山区

户均比重 户均比重

资本投资 2120.15 100.002170.60 100.00

一、家1997.78

94.232074.70 95.58

1.种植1019.77

48.10 904.56 41.67

2.林业 5.43 0.26 13.86

0.64

3.畜牧 720.16

33.97 915.61 42.18

4.渔业 36.59 1.73

4.59

0.21

5.工业 17.500.82 35.45

1.63

6.建筑 30.581.44

6.68

0.31

7.交通 61.802.91 85.07

3.92

8.批零 47.462.24 40.55

1.87

9.其他 58.492.76 68.33

3.15

二、购 122.375.77 95.90

4.42

5、投资行为及差异。一般来讲, 农户投资行为是农户经营行为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农户的经营行为,直接决定着农户经营的效益。根据1998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见表3)。通过分析, 不同地区农户投资行为的主要差异是:(1)从投资总量来看, 平原地区农户的投资水平明显高于丘陵和山区,户均资本投资总额分别高出27.5%和24.5%,呈现出平原>山区>丘陵的格局。其中家庭经营费用的投资也以平原地区最高山区次之,丘陵地区最低,平原地区比丘陵和山区分别高出30.3%和25.5%;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则以丘陵地区最高,平原地区次之,山区最低,丘陵地区分别比平原和山区高出23.6%和27.6%,可见,丘陵地区农户相对而言更注重生产经营的中长期投入。(2 )从投资结构来看,各地区家庭经营费用投资均是农户投资的主体,占投资总额的90%以上,但在行业之间的分配份额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差异较大的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种植业呈现丘陵>平原>山区的格局,丘陵地区比平原和山区分别高出1.7和6.4个百分点;畜牧业呈现山区>平原>丘陵的格局,山区比平原和丘陵地区分别高出3.2和8.2个百分点;渔业呈现平原>丘陵>山区的格局,平原地区比丘陵和山区分别高出2.5和4.0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呈现山区>丘陵>平原的格局,山区比丘陵和平原地区分别高出1.0和2.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占份额较大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仍是各地区农户最主要的投资方向(均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除此之外,平原地区农户投资更倾向于渔业,丘陵和山区农户投资更倾向于交通运输业。

(二)不同地区农户经营效益的比较分析。农户经营效益是农户经营行为效果的最终体现,是评价其行为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不同地区农户经营效益的比较分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总体效益的比较分析。首先从各地区农户人均收入水平看,1998年平原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399.8元,丘陵地区为2357.2元, 山区为1715.7元,其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平原为1870.4元、丘陵为1830.5元、山区为1214.3元,呈现出平原>丘陵>山区的格局,由此说明,不同地区农户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收入的差异。其次从农户家庭经营的投入产出比(即回报率)看,1998年平原地区农户家庭经营每百元费用创造的纯收入为299.1元,丘陵地区为392.9元,山区为231.3元,呈现出丘陵>平原>山区的格局。由此说明, 丘陵地区农户集约经营的水平要高于平原和山区,而其人均收入水平之所以低于平原地区,一方面是由于丘陵地区人口发展较快造成农户人口规模偏大,从而平摊了农户的一部分收入份额;另一方面是由于丘陵地区农户投资规模偏小,使之对农户收入的增长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2、行业效益的比较分析。 不同地区农户经营效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总体效益的差异上,也表现在行业效益的差异上。

(1)不同地区农户农业经营效益的比较分析。 首先仍然从各地区农户人均收入水平看,1998年平原地区农户人均从农业得到的纯收入为1610.0元,丘陵地区为1651.4元,山区为1064.2元,呈现出丘陵>平原>山区的格局。可见,在不同的地区,农户均比较注重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来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入。但是,由于占农业收入份额较大的种植业,平原和丘陵地区优势明显,使得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从农业得到的收入要大大高于山区。其次从农户投入产出比看,1998年平原地区农户经营农业每百元费用创造的纯收入为273.3元, 丘陵地区为393.8元,山区为224.6元,同人均收入水平一样,也呈现出丘陵>平原>山区的格局。可见,农户经营的农业效益以丘陵地区为高,平原地区次之,山区最低,这与近些年来平原地区重视发展农业不够有很大关系。

(2)不同地区农户非农产业经营效益的比较分析。近年来, 随着各地区农户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农户经营的非农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从人均收入水平看,1998年平原地区农户人均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260.5元,丘陵地区为179.1元,山区为150.1元, 呈现出平原>丘陵>山区的格局,这是多年来平原地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结果。从农户投入产出比看,1998年平原地区农户经营非农产业每百元费用创造的纯收入为717.7元,丘陵地区为384.7元,山区为293.5元, 和人均收入水平一样,同样呈现出平原>丘陵>山区的格局。可见,平原地区农户非农产业经营效益要好于丘陵和山区,但具体到某个行业则可能出现相逆的现象,如农户家庭经营工业投入的回报率,丘陵就比平原要高出10个百分点。

(三)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差异的分解。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为了从量的角度来探讨其中一些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我们拟对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差异进行分解。在此,以农户纯收入作为农户经营行为目标,建立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差异的分解模型为:

式中,y为分解变量,即不同地区农户纯收入;X[,i]为第i 个控制变量,k为控制变量的个数, 这里我们选取的主要控制变量有农户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劳动中非农劳动力人数、经营耕地面积、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α、β[,i]为可变参数,u为残差。

表4:平原-丘陵农户经营行为(收入)差异分解表 单位:元

指标 控制变量平均水平③ 控制变量边际效用②

总和②+③

农户劳动力-793.90 28.25-765.65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 1037.58 35.541073.12

非农劳动力 243.05-18.89 224.16

耕地面积 -1304.24167.81

-1136.43

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51.76-19.20 -70.96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405.33 46.57 451.90

总和 -463.94240.08-223.86

不可解释的原因①- -

104.03

总差异(户均纯收入) - - -119.83

表5:平原-山区农户经营行为(收入)差异分解表 单位:元

指标 控制变量平均水平③ 控制变量边际效用②

总和②+③

农户劳动力 -1812.9

-7.94-1820.13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

1575.84 220.52 1796.36

非农劳动力

95.52

-0.23

95.29

耕地面积152.60 141.91 294.51

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483.12 254.66 -228.46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35.11

95.69 230.80

总和

-336.24 704.61 368.37

不可解释的原因① -

-

2839.69

总差异(户均纯收入)

-

-

3208.06

表6:丘陵-山区农户经营行为(收入)差异分解表 单位:元

指标 控制变量平均水平③ 控制变量边际效用②

总和②+③

农户劳动力-1041.26-13.90 -1055.16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530.67192.39723.06

非农劳动力 -196.42 67.55

-128.87

耕地面积

1331.04 99.51

1430.55

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463.36305.87

-157.49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212.02 -9.08

-221.10

总和-51.35642.34590.99

不可解释的原因① - - 2736.90

总差异(户均纯收入)

- - 3327.89

对于任何两类地区m,f,显然有

式中,a和b[,i]是α、β[,i]的估计值,

等表示y[m]、x[m][,i]的平均值,第③项表示由可控制变量平均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异,第②项表示由可控制变量边际效用的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差异,第①项为不可解释原因。

下面,以湖北省32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运用SAS 软件进行处理,对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差异作如下分解(见表4、5、6)。

从表中可以看出,平原与丘陵地区农户经营行为的差异主要是由控制变量平均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其中取决定作用的是户均耕地面积、农户劳动力人数和农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等。而平原与山区、丘陵与山区农户经营行为的差异则主要是由控制变量边际效用的差异造成的,由此也说明,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的经营水平明显要高于山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平原与山区是由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户均拥有的耕地面积、家庭经营费用和非农劳动力等因素所决定的;丘陵与山区是由户均拥有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所决定的。

二、引导和调控农户经营行为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切实更新观念,改进政府行为,为农户经营行为的拓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保护农户经营利益不受损害,减少阻碍农户经济行为拓展的各种屏障。

(三)加快发展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促进农户经营行为优化。

(四)在农业发展的深度上狠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户经营行为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现质的飞跃。

(五)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进一步拓展农户经营的空间。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既是主导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户经营行为得到不断拓展的最有效的空间。

(六)努力提高农户经营主体的素质,提高农户科学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七)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农户经营水平的共同提高。不同地区农户经营行为及效益的差异,决定了在地区政策、措施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差异,除做好上面讲到几方面的工作外,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确定政策重点,以引导各自经营行为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不同地区农民经营行为的比较分析_丘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