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劳资关系:基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经济研究的再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劳资论文,经济研究论文,中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劳资关系是如何淡出学界视野的:研究范式的缺陷
以1990年代初为界,第一次转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以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讨论为标志,基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经济研究的转型开始启动。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确定前后,著名学者蒋一苇连续发表了极富原创性的“改革三论”。这组研究本来可以为基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经济研究提供出发点,但是三论所蕴涵的研究路径没有受到重视。1990年代初期后,以盛洪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大量政治经济学研究者集体转向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过渡过程论”并导致后者成为主流研究范式。在这一范式之下,劳资关系问题被排斥出去。
二、劳资关系是如何淡出学界视野的:生产方式的演变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后形成的研究范式的缺陷是劳资关系淡出的理论原因,那么19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主流生产方式的演变则是劳资关系问题淡出的现实原因。
作为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的模块化在我国相当多的产业引发了劳动者的脱技能化(deskilling)。同时,美国型企业治理机制的引进从制度上降低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挤压之下,我国企业、特别是电子企业的主流生产方式呈现出特异的形态:我国企业更多地从事产品的组装而不是产品的设计,成本优势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之下,劳资关系的重要性自然下降。与此相关,劳资问题也开始淡出学界的视野。
既然劳资关系淡出学界视野是研究范式转换和生产方式演变的共同结果,那么找回劳资关系必然要求以生产方式为中心构筑新的研究范式。
在具体的研究策略方面,存在防守型(defensive)的劳资关系研究和进取型(aggressive)的劳资关系研究两个取向。前者指以所得分配问题为中心来分析劳资关系,后者指以生产方式为中心来分析劳资关系。
从我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生产方式存在多样性。只有在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影响的具体分析之中,劳资关系才能真正被找回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基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也才能真正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