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研究_贡献率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地区论文,产业转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7015)01-0008-05

       DOI:10.13483/j.cnki.kfyj.2015.01.002

       一、引言

       近年来,东部地区由于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等压力,产业不断进行升级与调整,地区产业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备受关注。

       关于污染转移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国际产业转移所导致的污染跨境转移问题提出“污染避难所假说”,解释了国家之间污染产业转移的根源,并提出实行较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会成为世界及污染产业的“避难所”[1-3]。在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为改善自身的生态环境现状,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发展中国家政府迫于发展压力降低环境保护标准,放松环境规制,从而出现“竞次效应”及“触底竞赛假说”[4-5],这些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国内学者对国际的产业转移给中国所带来的污染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夏友富[6]通过对污染密集型产业(PIIs)与严重污染密集型产业(MPIIs)进行界定,并从FDI投资金额与所投资企业个数进行分析,指出FDI向中国进行投资客观存在污染转移的事实。彭文斌[7]收集FDI及污染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污染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FDI主要流向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是污染转移的主要成因。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李小平[8]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及净出口消费指数等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在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转移企业不仅仅是污染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转移了许多“干净”产业,中国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李子豪[9]通过收集整理FDI及中国1999-2008年35个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的面板数据,就FDI所产生的技术效应对东道国的碳排放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FDI对部分行业的碳排放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随着东部地区的产业不断向西部地区转移,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否会带来类似于国际的污染转移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就西部地区是否会成为东部污染产业的避难所这个问题,国内学者采用了定量研究来对其进行验证。侯伟丽[10]运用各地区污染治理支付成本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环境管制强度,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地区间环境管制强度差异导致区域“污染避难所”的产生。何龙斌[11]通过主要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工业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了我国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间转移,并证实了我国国内区域间确实存在“污染避难所假说”。古冰[12]通过整理地区污染产业的生产总值,运用产业静态集聚绝对指数及相对指数衡量污染产业转移,发现2000-2010年间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出现逐渐由东部向西部集聚的趋势。

       总体来看,由于受到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污染转移数据缺失的限制,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区域产业转移是否存在“污染避难所”的验证,偏重于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分析,而各区域间各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及其程度怎样?进一步,由此带来的污染转移情况怎样?上述问题值得更为细致的研究。本文拟引入东、中、西三个区域工业行业产值份额及能耗份额的变化,度量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能耗转移,并建立产值贡献率及污染贡献率计算模型,综合反映区域间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污染转移问题,并重点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模型介绍

       (一)产业转移

       本文将行业总产值份额的变动视为产业转移的指标。分析方法为:假定在期初年到期末年,用

表示i行业在j地区的生产总值,

表示全国i行业的总产值,

视为市场份额,即该行业生产总值在全国该行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ΔS表示期初年与期末年份额的变化。当

,我们认为产业呈现出转入趋势,反之产业呈现转出的趋势。

      

       同理,将行业能耗份额的变动视为污染转移的指标。分析方法为:假定在期初年到期末年,用

表示i行业在j地区的能源消耗量,

表示全国i行业的能耗总量,

视为能耗份额,即该行业能耗总量在全国该行业能耗总量中所占的份额。ΔE表示期初年与期末年份额的变化。当

,我们认为污染呈现出转入趋势,反之污染呈现转出的趋势。

      

       (二)产值贡献率及能耗贡献率

       将期初年及期末年某地区内部产值及标准煤消耗量进行整理,计算出期初年与期末年各省产值变动量与标准煤消耗量变动量,再用各地区各行业的产值差除以该地区产值的总变动量,得到产值贡献率;用各地区各行业的标准煤消耗量的变动量除以该地区标准煤消耗量的总变动量,得到能耗贡献率。

      

       其中,

为地区行业的产值贡献率,

表示j地区i行业在期初年与期末年间的产值变动量,

表示j地区26个行业总的产值变动量。同理,

为j地区i行业的能耗贡献率,

表示j地区i行业期初年与期末年间的能耗变动量,

为j地区5年间总的能耗变动量。若

,即该行业的产值贡献率高于能耗贡献率,说明该行业期初年与期末年间在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对环境破坏相对较小,属于鼓励西部地区承接的行业,反之则属于西部地区应限制转入的企业。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利用2005年和2010年生产总值及能源消耗量数据,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进行分析。将我国分为三个区域,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由于部分省能源数据缺失①,因此本文只涉及22个省市的生产总值及能源消耗量数据),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福建、广东、河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新疆、陕西、甘肃和重庆;中部地区包括安徽、辽宁、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其中,各省市各行业能源消耗数据为通过用标准煤转换系数对各行业的能源消耗量进行统一整理所得。

       由于各行业能耗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分析及归纳产业及能耗转移的特征,在此以各行业2005-2010年的全国能耗水平的平均数为准,i行业能源强度=全国i行业能源总消耗量/全国i行业生产总值,将26个行业分为高、中、低能耗组,把平均能源强度高于8000吨/亿元的行业(共10个)划分为高能耗行业组,2000~8000吨/亿元的行业(共9个)划分为中能耗行业组,低于2000吨/亿元的行业(共7个)划分为低能耗行业组,具体划分情况如图1所示②。

      

       图1 高、中、低能源组划分

       数据来源:2006年、2011年各省市统计年鉴整理得

       四、实证分析

       (一)产业转移情况分析

       1.地区间产业转移

       整理2005-2010年全国26个行业产值数据得到表1。

      

       由表1可以发现,东部地区5年间产值比重下降5.53个百分点,相应地,中部地区产值比重上升了3.4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了1.1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工业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趋势明显。但可以发现,现阶段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要大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总产值只占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量的20.61%。

       2.分能耗组产业转移

       运用公式(1),对2005年与2010年各地区各行业生产总值按能耗组进行分组处理,得到各能源组各地区产值份额及其变动(见表2),讨论在不同地区各能源分组的产业转移的方向及变动量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从2005-2010年,东部地区的不同能耗组的产值份额都出现了下降,其中高能耗组产值份额下降了3.54个百分点,中能耗组产值份额下降了5.98个百分点,低能耗组产值份额下降了9.0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将腾挪出更多的空间供第三产业发展。中部地区高能耗组产值份额上升了0.33个百分点,中能耗组下降了3.68个百分点,低能耗组上升了8.6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不同能耗组的产值份额均出现了上升,高能耗组产值份额上升了3.21个百分点,中能耗组产值份额上升了9.66个百分点,低能耗组产值份额上升了0.3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高中能耗组。

       从变化幅度来看,西部地区高能耗组的产值份额上升幅度要高于中部地区,且中部地区的中能耗组产值份额出现下降;而在低能耗组中,中部地区产值份额的上升幅度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两个区域在承接产业类型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部地区很好地规避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高中能耗组,将承接产业的重心放在低能耗组产业,而西部地区主要承接高中能耗组的产业。

       3.分行业产业转移

       由图2可以发现,5年间26个行业中仅有6个行业产值份额出现下降,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西部地区大部分行业产值份额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升了12.07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上升了7.06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上升了4.19个百分点,其余行业均出现小幅度的上升。市场份额上升较高的行业多属于原材料密集型的行业,出现以上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部地区低廉的人力资本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这类行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且这些行业对技术的要求较低,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在通过承接产业进而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考虑得较少。这种转移对西部地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带动了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图2 西部地区分类型行业市场份额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

       (二)地区能耗转移分析

       1.地区间能耗转移

       对东、中及西部地区能耗数据进行整理得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5年间能耗存在一定程度的转移。东部地区工业部门26个行业能耗比重从27.35%下降到24.04%,下降了3.31个百分点。同时,东部地区下降的能耗比重被中部地区吸收了2.8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吸收了0.45个百分点,仅为东部地区转出能耗的13%左右。因此可以看出,虽然现阶段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且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但由于存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大部分产业将优先向基础条件更好的中部地区进行转移,短时间内能耗并未大规模的向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2.分能耗组能耗转移

       对2005年及2010年东、西部地区各能耗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得表4。

      

       由表4可以发现,东部地区高能耗组呈现下降趋势,5年间下降了4.05个百分点,相应地中、低能耗组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4.23和0.8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征明显。同时,西部地区高、中能耗组能耗份额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0.53个百分点和1.55个百分点,低能耗组能耗份额下降了2.49个百分点,结合表2与表4可以发现,西部地区高、中能耗组产值份额与能耗份额的变动方向相同,“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但值得庆幸的是,产值份额的变动量要明显大于能耗份额的变动量,能耗转移较缓慢,这得益于5年间西部地区各行业单位能耗的下降。

       3.分行业能耗转移

       在对26个行业的能耗数据进行整理可以看到,各行业能耗份额变化趋势与其产值份额的变化大致相同,大部分西部地区能耗份额增加的行业属于高中能耗组。以行业为单位来看,高能耗组有7个行业出现了能耗转移,中能耗组有5个行业出现能耗转移,低能耗组有2个行业出现能耗转移。

       并非所有行业的产值份额变动方向与能耗份额方向相同,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这3个行业在产值份额下降的同时污染份额却在上升,主要是由于这3个行业5年间GDP单位能耗变动量下降慢,应督促其加快技术改造与升级;其次,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个行业产值与能耗份额都出现了上升,“污染避难所”现象较明显。但有9个行业虽然产值份额上升,能耗份额并未相应上升,这些行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表明这些类型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三)产值贡献率及能耗贡献率对比

       利用式(5)和式(6),结合东西部地区各能耗组生产总值及能源消耗量,计算出各能耗组的产值贡献率及能耗贡献率(如表5所示)。

      

       从地区产值贡献率比较可以发现,东部地区高能耗组产值贡献率为39.74%,低能耗组的产值贡献率达到了45.06%,已经超过高能耗组产值比重,低能耗组产业已经成为东部地区主导产业;而西部地区,高能耗组不值贡献率所占比例达到54.05%,低能耗组产业产值贡献率仅为28%,高能耗产业特征明显。从能耗贡献率看,西部地区的主要能源消耗来自于高能耗组,能源贡献率达到了90.04%,改善高能耗组行业的能耗应成为西部地区未来环境治理的重点。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5和2010年工业产值及能耗数据,对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能耗进行分析,并与东部地区进行对比。

       (1)2005-2010年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高中能耗组,其中高能耗组产值份额上升了3.21个百分点,中能耗组产值份额上升了9.66个百分点。国家在安排污染治理资金中应进一步同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

       (2)就能耗组而言,我国西部地区“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高中能耗组产值份额与能耗份额整体上升的状况。但就具体行业而言,仅部分行业“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因此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应区别对待,把单位能耗作为企业准入的重要指标,优先承接那些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低能耗或技术创新速度较快的行业。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行业进行技术升级,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促使企业单位能耗下降。

       (3)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产值贡献率与污染贡献率,西部地区高能耗产业特征明显,产值贡献率与污染贡献率均来自高能耗组,这种靠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对地方的资源与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应成为西部地区未来环境治理的重点。

       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单纯地依靠调整经济发展速度来制约能源消耗是不可取的,同样,短期内也无法依靠调整产业结构来改变能源消耗的现状。介于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较东部落后,其工业生产技术发展空间较大,技术进步所能带来的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因此,西部地区应该把今后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技术进步上,在推动产业内部升级的同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单位能耗。同时,在承接转入产业的过程中,对转入产业进行有效的筛选,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机制,承接生产技术更加先进的产业,对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较高的行业坚决抵制。从长远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还有待调整,低能耗的产业所占比重依旧较少,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将成为未来节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如何配置行业间的比例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4-07-14

       注释:

       ①2010年能源数据缺失的省份有江苏、四川、西藏、浙江、上海;2005年能源数据缺失的省份有江苏、海南、四川、西藏、浙江、上海、山东、宁夏、河南。

       ②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采选业;6.农副食品加工业;7.食品制造业;8.饮料制造业;9.烟草制造业;10.纺织业;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2.造纸及纸制品业;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医药制造业;16.化学纤维制造业;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金属制品业;21.通用设备制造业;22.专用设备制造业;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2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标签:;  ;  ;  ;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研究_贡献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